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中群盗,孙华最强。丙申,渊至汾阴,以书招之。己亥,渊进军壶口,河滨之民献舟者日以百数,乃置水军。壬寅,孙华自郃阳轻骑渡河见渊。渊握手与坐,慰奖之,以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冯翊太守,赏赐甚厚。使之先济,继遣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金紫光禄大夫史大柰将步骑六千自梁山济,营于河西,以待大军。渊谓长谐等曰:“屈突通精兵不少,不敢来战,前扼其喉,后拊其背,彼不走,必为擒矣。”屈突通遣虎牙郎将桑显和将骁果数千人夜袭王长谐等营,长谐等战不利,孙华、史大柰以游骑自后击显和,大破之。显和脱走入城,仍自绝河梁。戊午,渊帅诸军围河东,屈突通婴城自守。渊欲引兵西趣长安,犹豫未决。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不若先克河东,然后西上。长安恃通为援,通败,长安必破矣。”李世民曰:“不然。兵贵神速,吾席累胜之威,抚归附之众,鼓行而西,长安之人望风震骇,取之若振槁叶耳。若淹留自弊于坚城之下,彼得成谋修备以待我,坐费日月,众心离沮,则大事去矣。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屈突通自守虏耳,不足为虑。”渊两从之,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军而西。庚申,李渊帅诸军济河。甲子,至朝邑,舍于长春宫,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冠氏长于志宁、安养尉颜师古及世民妇兄长孙无忌谒见渊于长春宫。皆以文学知名,无忌仍有才略。渊皆礼而用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B.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C.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D.裴寂曰/屈突通拥大众/凭坚城/吾舍之而去/若进攻长安不克退/为河东所踵/腹背受敌/此危道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地名,位于函谷关西,四面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物产丰富。
B.丙申,文中是用来纪日;它的前一位是乙未,后一位是丁酉,再后是戌戊。
C.领,汉以后,以地位较高的官职兼任较低职务,谓之“领”,也称为“录”。
D.长史,官名,多为幕僚性质官员,始设于秦,边郡可设长史,为太守佐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反叛者以孙华的势力为最强,李渊用书信进行招抚,孙华从郃阳渡黄河谒见李渊,李渊握着他的手和他坐在一起,对他的封赏很丰厚。
B.屈突通派遣桑显和率猛士夜袭王长谐等人营地,王长谐等作战不利,孙华、史大柰率游骑从后面打败桑显和,桑显和脱身逃回城里,后在河梁自杀。
C.李渊统帅各军包围河东郡,屈突通闭城拒守,李渊想率兵向西直奔西安,后听取裴寂、李世民两人的建议,留下诸将包围河东,自己率军西进。
D.李渊统率各军渡过黄河,到达朝邑,住在长春宫里,关中士人、百姓多来归附;于志宁、颜师古及长孙无忌谒见,李渊以礼相待并任用了他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亥,渊进军壶口,河滨之民献舟者日以百数,乃置水军。
(2)且关中蜂起之将,未有所属,不可不早招怀也。
【小题5】在是否放弃进攻河东的屈突通而向西直奔西安的问题上,李世民有怎样的分析?请简要作答。
22-23高二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中
知识点: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九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虞。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B.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C.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D.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避讳,指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
B.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原是察举制的一种科目,明清时也用作对举人的雅称。
C.迁,古代的官职调动,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一般指升级。文中的“迁”即升级。
D.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B.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C.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的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琵琶行并序》)
【小题5】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憎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注】翳,华盖。褶:骑服。五官将,指五官中郎将,曹丕时任此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B.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C.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D.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
B.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
C.《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上古经典文献汇编。
D.春秋之义,指春秋时代通行的义法,即以王命为重,处理好上下、大小的关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中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不义之民,送终逾制,失之轻者,而遽罚,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时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下令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于廷。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于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B.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C.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D.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书,道家经典著作,即《道德经》《清静经》《玉皇经》《度人经》等,是研究道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B.休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代则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
C.学校,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夏代称“校”,殷商时代称“序”,周代称“庠”,先秦学校则有国学和乡学之分。
D.尚书,中国古代官职名,掌文书及群臣章奏。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均勤奋好学,喜欢读经书。早年常常利用休沐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
B.宋均为官有方,被百姓爱戴。他任地方官颇有治绩;因故免官,百姓作歌颂扬他,并诣阙乞还。
C.宋均正直敢言,能执义不屈。他曾遭到众疑,但毫不畏惧,在朝堂上厉声斥责官员,守志不移。
D.宋均贤能有才,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辞,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还想委以重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巫遂取百姓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
(2)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
【小题5】宋均敢于打破旧俗和现法,以民为本。请结合全文,概括其具体做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