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10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体育为人类的和谐共生服务一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起人顾拜旦的理想,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发表的《体育颂》,结尾就讴歌: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使人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是要创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让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并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

顾拜旦还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他还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审慎”“勇敢高贵。在《体育颂》中,顾拜旦又重申了他的理想: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

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奥运会上的马术就与有关,广义地说,赛车运动,也可以被看作是现代的御术。在传统社会,都是很重要的职业技能,比如驾驭战车,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定是的必备技能。在弓箭作为常规武器的时代,是体现一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不断从职业行为中分离并被仪式化,成为重要的礼仪活动。《礼记·礼运》说: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相比于,传统儒家对于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

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比如《礼记·内则》中说: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宰掌具。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受乃负之。宰醴负子,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说的是国君之子出生之后,作为礼官的弓箭手要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做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以示国君之子志向远大。

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这一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时要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谦让关系的描述。作为教育家的顾拜旦十分重视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他因为古代奥林匹克遗址的发掘而萌发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传统的念头,并付诸实施。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其目的是希望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类和谐共生、社会和平。
B.体育运动能够塑造人格,其关键是培养人们的竞技精神,竞技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C.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射礼”,是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礼仪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D.“射”的仪式本身和持弓矢的态度,体现了古代君子的德行和仪表以及射箭的动机、目标的完美结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体育颂》《奥林匹克宪章》的语句,是为了论证奥运精神中包含“人类和平”精神。
B.文章引用顾拜旦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招待会上的讲话,有力地论证体育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C.文中从第5段开始,通过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强调“射”在儒家传统中比“御”更加重要。
D.文章说“射礼”与奥运精神最为接近,有助于人们体会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共通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体育运动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发展服务。
B.顾拜旦的思想和儒家教化观念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希望能通过体育培养健康的人格。
C.春秋时期能体现个人战斗技能和勇气的“射”在众多礼仪活动中担负着重要的功能。
D.顾拜旦将体育纳入现代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竞争”,去认识并正视社会的残酷。
21-22高三下·江西·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村落作为农耕文明中最基本的社区单位,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记忆。在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中,绝大多数都发生、发展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遗项目更是大多存在于村落中。

近年来,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村落面临着来自城市文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击,村落的原始性及其附属的文化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五千年史留给我们的千姿万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如果再不引起关注,将会出现千城面、万村一面的景象。

目前,我国对古村落的保护多注重外观等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古村落是一完整的生命体,有外形也有内核,有载体也有精神,每一个古村落都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产的总和,两者相互依存,不能切割。如果只注重保护物质部分,忽略精神部分,那所保护的也只算是一个失去灵魂和生命的标本,因而要充分认清古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古村完整地、系统地、综合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化地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冯骥才所说,每村落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库,储藏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保护古村落,更要保护这些无形的个性的多样的精神

古村落可谓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而且是一项依然在传承着的活态文化遗产。一座有历文化价值的村落,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遗憾的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逝。以语言类民俗为例,在多数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古村落中,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当地流传的诸多凝结着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结晶的口头文化,并没有相关的文字记录。社会的发展,部分村寨中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远离故土,他们的文化兴趣逐渐被流行文化吸引。伴随着民间文化传人的相继去世,许多经典文化已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不少地方的史诗已不能依靠本民族的年轻人传唱,而是由一批批的旅游开发者唱诵。这种以他者身份演绎的唱诵者,因缺乏必要的文化情感及时间的沉淀,很难接触到文化的本质与内核。因而,在某些方面也造成了伪文化快餐文化,使成百上千年的民族文化板块松动和瓦解。

人在村落中生活,有意无意地创造着具有浓烈个性与时代特点的文化,从而产生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人类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古村落承载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具有多样性的村落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今日所做的工作,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从长远来看,这将为中华文化科学、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摘编自蒲娇《莫让古村落成为失去灵魂的标本》)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村落面临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冲击,村落的原始性及其附属的文化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B.古村落不仅体现着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态,而且依然能够传承,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C.一些流传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古村落的口头文化,虽然凝结着智慧和经验,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文字记录,已陷入无人传承的窘境。
D.古村落是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村落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库,要保护古村落,就要积极推动村落入选非遗名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探讨了古村落资源的重要价值,明确了保护古村落,使其灵魂得以传承的观点。
B.文章引用冯骥才的话,批判了当下普遍存在的“只注重保护物质部分,忽略精神部分”的古村落保护现状。
C.文中采用例证法,以少数民族古村落中语言类民俗为例,分析了古村落保护中面临的迫切问题,发人深省。
D.文章先肯定了当前古村落保护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大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当下对古村落的保护多注重外观等,未能充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使得古村落成为失去灵魂的标本。
B.古村落历经五千年积淀,内涵极其丰富,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不加保护,城乡将会雷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会消逝。
C.一些史诗的表演者不是本民族年轻人而是旅游开发者,他们缺乏对文化的情感和时间的沉淀,因而无法接触到其本质与内核。
D.具有多样性的古村落文化形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厚重,积极有效的保护将为中华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林庚

李白有一首《长相思》诗中说:“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这是一首闺人思念征夫的诗,相思之苦,以至于到了“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的程度。美妙的眼睛竟成了一口泉眼,这当然是有些夸张;却还不能说就怎么不合理,还可以算在合理的夸张之列;但也有其不合理处,这不合理处在于她还要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并要求那面镜子到时候为她作证。因为如果真到那征夫回来的时候,她即使还很憔悴,即使是当时快乐得又哭了起来——那神情毕竟会大不相同——要证明她真正肠断的情形,只有那面镜子才最清楚。可是除非那面镜子是面魔镜,又怎能重现她那已经成为过去的容颜呢?也许今天有了录像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如果真有一位妻子录好了像专等她丈夫回来时证明这一切,恐怕她的丈夫反而更不相信;何况古代并无录像这种先进技术呢?假定真能录像,也许看来是合理的,却反而近于荒唐;假定镜子可以证明过去,看来好像是不合理的,却反而更近于真实。艺术的魔力竟然真能把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了魔镜吗?反正我们读这首诗,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从日常的尺度来说乃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那么所谓合理的夸张到底该怎样来理解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人们谈到李白诗中夸张时最爱引的名句,在这首《秋浦歌》中乃是轮到李白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了。所以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日常的尺度来说,这个“三千丈”简直是违背常识;从夸张的尺度来说,也未免无边无际;如果这样的夸张起来也算合理,那么究竟夸张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合理呢?李白有一首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望庐山瀑布》,诗中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瀑布仿佛是一道银河自天而降,也不过才夸张到三千尺,而白发从头上算起,却竟能达到三千丈;艺术的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这能不令人为之惊异叹服吗!

有些人认为夸张似乎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这可能有些道理,可也并不尽然。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夸张在许多场合中,往往最容易产生使人发笑的效果;这与浪漫主义作品之多少带些悲剧性格或英雄性格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除了“千里”这个习见的词汇外,有什么可以算得上是夸张呢?而这首诗却无疑的乃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然则夸张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只不过是一种通用的表现手法而已。如果说夸张与浪漫主义之间也存在着某些特殊缘分的话,那只能说夸张的手法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中,似乎可以尽情发挥到完全不合理的程度。这并不是由于夸张手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由于本质上浪漫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宏观”的创作方法,正如现实主义乃是一种近于“微观”的创作方法,并由此自成不同的局面。《傀儡家庭》中娜拉的出走,从日常的尺度来说,她是完全可以不必出走的,但娜拉却决然出走了。《秋浦歌》中的白发,从日常尺度看来,那白发只不过是映在咫尺明镜之中,而它却能直达三千丈。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微观或宏观世界中的一切,有时常会出人意外。例如在近于光的高速运动中,人竟能青春不改;这不简直如神话之不可思议吗?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在这里两相对照,也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选自《唐诗综论》,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夸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夸张不能用日常的尺度去衡量,但它也要有个限度,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无边无际、没有限度的夸张也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
B.有些人认为夸张是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而作者认为它既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也不是浪漫主义中所特有的。
C.夸张几乎可以在各种类型的作品中出现,它最容易产生的使人发笑的效果与浪漫主义作品多少带些悲剧性或英雄性的特征是毫不相干的。
D.夸张的合理与否应从艺术的尺度去衡量,有些夸张从日常的尺度来说是不合理的,从艺术的尺度来说却是更为合理的,符合艺术真实。
【小题2】下列对李白《长相思》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诗人以“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来突出相思之苦,这里将美妙的眼睛写成一口“流泪泉”,还可以算作比较合理的夸张。
B.“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要镜子去证明原来是秋波横生的眼睛,真的变成了一口泉眼,就根本违背了生活常理,不能算作合理的夸张。
C.以镜子证明过去,我们读到这里时早已忘记了那不合理性,而只感到分外亲切,分外动人,这正是艺术的魔力。
D.夸张的艺术魔力可以将一面普通的镜子变成魔镜,以它来证明闺中女子当初的憔悴和肠断情形,更能感动读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质上看,浪漫主义是一种近乎“宏观”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是一种近乎“微观”的创作方法,两者的不同局面不是夸张所造成的。
B.夸张的艺术魔力似乎正是通过战胜那日常尺度认为的不合理而变得更为合理,令人为之惊异叹服。
C.夸张不是浪漫主义中所必有的,《登鹳雀楼》没有运用任何夸张,而这首诗却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名篇。
D.夸张在日常范畴的尺度与艺术的无限魅力两相对照中,正如面临着一面魔镜,不禁令人为之深思神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节选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节选自《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含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节选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作中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而不是单凭热情工作,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B.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C.毛泽东同志用“有的放矢”这一成语,生动形象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用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的实践,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
D.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人应从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小题2】根据材料二、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其化学特性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元素周期表才被证实为真理。
B.当勒维烈根据太阳系学说推算出太阳系一个未知行星的存在及其位置,而加勒在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成为公认的真理。
C.人在观察现象时,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性,这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主体性是重要的,但它不一定是正确的。
D.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可以说改造世界是对世界进行正确认识的基本条件。
【小题3】材料一中画线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