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0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与媒体良性互动应是执政共识
①河南兰考私人弃婴收养所的一场大火,“烧”出了一系列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但是火灾发生5天,作为最高主管部门的民政部迟迟没有回应舆论关切。针对此次事件,《人民日报》记者归纳了公众关注的相关热点问题,于1月8日致电民政部寻求回应,结果打了15通电话,在不同的司局处室被来回“踢皮球”之后,只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一过程的披露,进一步引发了舆论的不满。
②在公众等待有关部门的权威说法之时,有关部门选择敷衍、推托、拖延或充耳不闻;在社会期待围绕焦点事件有一场良性互动之时,有关部门选择回避或置之不理,甚至以某些强硬的“堵”、“压”手段来应对,这样的事例近年来时有发生。深究这种应对失措、非良性互动的原因,既有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态度和认识问题。
③当下,媒体发展一日千里,如何认识媒体、对待媒体,已成为执政者执政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早已告别“一报两刊”时代,全国成千上万家报刊,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演进。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跨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和参与性、互动性的增强,极大地改变了媒体环境。怎样适应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理应成为必备的执政能力。如果在一个“人人都有喇叭”的时代,还以“大喇叭年代”的思维来应对的话,会使得摩擦增多、矛盾加剧。
④新闻工作者不是麻烦制造者,而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者;新闻媒体也并非心怀恶意的捣乱者,而是执政者与公众交流、沟通、互动的有力平台。说到底,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善待媒体,是现代治理的应有之义,不仅关乎执政能力建设,更关乎执政伦理。
⑤善待媒体,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纯熟的公关技巧来“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规律和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与公众和社会进行良性互动。
⑥舆情并非“敌情”,民意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敷衍民意,漠视民意,是在矛盾出现时缺少良性互动和沟通机制。
⑦只有沟通才能达成理解,只有对话才能增进善意,只有互动才能促进共识。良性互动是凝聚执政资源的必需,理应成为治国理政的共识。
⑧好在,1月9日下午,民政部在官网上,以问答形式,由“有关负责人”公开回应了河南兰考火灾事件。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互动的开始。
(《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中“舆论的不满”指的是公众对民政部在兰考火灾后迟迟没有回应舆论以及事后相互推诿的态度表示不满。
B.执政者要学会适应当今媒体环境改变的全新时代,正确认识、对待媒体,这理应成为执政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和能力。
C.执政者面对公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刻意推诿回避,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缺少沟通交流平台造成的。
D.文章最后一段回到兰考火灾事件上,交代了事态的最新状况,这样写既呼应了开头,又扣紧“互动”这一文章的关键词。
【小题2】【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怎样对待媒体和媒体从业者,关系到怎样对待公众”?
                                                                                           
【小题3】在作者看来,执政者怎样才能做到“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12-13高三·福建漳州·期末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盲盒的热卖到卡游的火爆,都似乎表明年轻消费者热衷于为“情绪”买单,这种购买热情也释放出千亿赛道的市场潜力,带动“拒绝emo”(拒绝情绪消极)、“逢考必过”等商品的热销。这些产品的特性在于引发快乐及其他正面情感。《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显示,18岁至34岁的青年焦虑平均水平显著高于成人期的其他年龄段。面对工作、学业等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年轻人开始寻找解压方式,甚至花钱为“疗愈”买单。

近年来,人们把能满足情绪和情感需要的消费行为,通俗地归为“情绪消费”。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通过购物来表达和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需要。时代变迁,商业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演变。随着19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广告开始利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使用温馨、浪漫等情感手段来推销产品。进入20世纪,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商家开始利用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产品和制定营销策略。他们发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于是开始利用积极的情感化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以“悦己”为目的满足情绪需求的消费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关注商品的功能和价格,还会考虑商品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情绪商品能够引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让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动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去年夏天,“多巴胺”穿搭以高饱和度色彩席卷了各个社交平台,几个月后,美拉德色系又在秋冬大行其道。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爱彩色?高饱和的明媚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活力与生机。萌宠亦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寻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对象。在祈福消费中,也透露出为情绪买单的现象。下单“好运喷雾”,好比收获一张幸运符,在参加考试等重要事情之前,给自己“喷”一下,就会觉得好运降临,信心和动力更足。

95后、00后消费力的崛起,意味着与数字世界共生长的一代人正式进场。他们的个性不趋同。喜欢有创意的内容和有趣的事物。对小众新奇的情绪商品的兴趣自然高于一般人。这些看似小众无厘头的消费,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额,或带给人幽默,或给予人松弛,或呈现着对不完美的包容。

在消费者群体方面,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让情绪消费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时常面临种种压力和焦虑,而情绪商品消费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的堆砌,“该省省,该花花”。

(摘编自雷玄《“情绪消费”的深层动力》)

材料二:

当95后和00后消费者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消费需求与习惯正在重塑着消费市场。年轻一代的消费观既不像上一代的始终节俭,不会单纯为了省钱而委屈自己,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而让自己陷入囊中羞涩的窘境。《2023青年消费调研》显示,49.3%的受访青年在部分品类上消费变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件商品或服务能够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41.6%的受访青年表示支出更多是因为自己在今年产生了新的爱好。

相比于上一代人更加强调的“勤俭持家”和“细水长流”,年轻一代“取悦自我”的价值观在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一些悦己的消费品交易额出现大幅上涨,如零食、香水香氛、鲜花、宠物、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只要通过消费能够让自我身心愉悦,那么当代的年轻人并不介意花费时间耐心等待,更不介意拿出真金白银疯狂抢购。

消费心态的变化,首先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关。年轻群体出生的年代,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超越父辈,这使得年轻群体的消费观不会被“勤俭持家”与“物资匮乏”等因素所过度限制。其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消费主义,思考“买买买”背后的真正意义,不盲目跟风,也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第三,年轻人热衷通过消费表达对生活的态度和主张,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试图寻找一片独属自己内心的空间和宁静,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满足感和认可感。

(摘编自胡光旗《年轻人为何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人热衷于为能引发快乐等正面情感的商品买单,对此类商品的购买热情将使消费市场更广阔。
B.消费心理发生变化的当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由原来的追求功能转向了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
C.正在重塑消费市场的年轻一代,既有属于自己的消费观,也不排斥上一代入“勤俭持家”的理念。
D.从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让自我身心愉悦,是年轻人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家利用情绪情感进行广告宣传、产品设计,制定营销的策略,为“情绪消费”提供了商业基础。
B.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情绪消费体验和情感故事,说明社交媒体的普及推动了“情绪消费”的流行。
C.根据《2023青年消费调研》,可见“取悦自我”的消费需求与习惯已经成为促进青年消费的驱动力。
D.一些“悦己”消费品的交易额大幅度上涨,这一现象表明当今社会年轻人已然成为主要消费群体。
【小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情绪消费”商品广告的一项是(       
A.汇晋醋大成,酿传世经典。B.补钙新观念,吸收是关键。
C.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D.打开灯,看见花,房子变成家。
【小题4】为什么“年轻消费者是情绪消费的主力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信谣言的传播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当今时代,媒介革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由于其匿名性和弱规范性等特点使网民可以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微信中也出现了诸多负面信息,其中典型的就是谣言泛滥成灾。微信谣言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由于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播谣言的责任风险,近些年微信谣言渐呈泛滥之势。微信谣言传播呈现量大面广的特点。它往往通过耸人听闻的标题、冒充官方发布虚假消息、冒充“知识控”科普、散播诅咒类和虚假求助类信息得以大肆传播。微信谣言的大肆传播除了受媒介革命和技术创新影响之外,它还与微信自身的传播特征密切关联。
微信传播主要依赖个人的朋友圈,而朋友圈往往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是熟人之间形成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圈子”。虽然仅就个体而言,其朋友圈可能是封闭的,但社会关系网络和朋友圈之间的互信消除了陌生人之间信息传播的障碍,使得朋友圈之间信息的交汇极其容易。而且,好友的动态与共同的爱好增加了彼此交流的私密性和互动性,从而形成了粘合度、可信度和互动关系都很高的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而且,这种高度耦合性还容易导致谣言传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凸显其社会危害性。
立体多元的传播媒介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复合交叉是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个突出特征。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复杂的交叉性:一是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性,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移动终端之间的交互强化、交织合流,通过二维码的扫描或者分享,可以实现网页、网络论坛、微博和微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链式传播。二是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朋友圈之间以及朋友圈与公众号、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立体多元的信息交汇和环环相扣。正是通过这种不同的链式传播和彼此之间的交互强化使得微信谣言传播具有了几何级裂变、聚变的可能,使得其传播量不仅远超历史任何时期,而且也凸显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力。
微信谣言的传播,无论是高耦合性的朋友圈还是公众号,它们或具有共同的爱好或本身就是因兴趣而关注,因而谣言的传播无疑非常符合易感染的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容易感染谣言的“病毒”。而微信公众号使得易感染人群成为谣言传播的骨干网络,借助他们的积极扩散最终覆盖全微信甚至全网络,一旦与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的强关系网络特征结合在一起,其大量传播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人身安全”及“疾病相关”是当前微信谣言的三大主题,除此之外,微信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推波助澜作用也该引起高度重视,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
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恶劣。近些年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出现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某些机构或网民就趁机捏造和传播相关微信谣言。如2015年5月,微信朋友圈疯传一则信息:“今接妇幼保健院提示,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旺仔牛奶等牛奶饮料,都含有肉毒杆菌,现在紧急召回。”再如蒙牛“陷害门”和香蕉致癌等谣言事件均以虚构的谣言打击竞争对手,或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或直接导致地方产业坍塌,社会破坏力非常大。
引发社会恐慌并导致次生危害。如2014年7月“人贩子进京”的微信谣言一经发布即引发大量的网络关注,引发大量网友的猜疑和恐慌。而实际上类似迷药抢劫、非法人体器官交易等涉及人身安全的谣言隔三岔五出现,不仅引发社会恐慌,导致人心惶惶,而且消弭社会交互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侵蚀社会良序运行的基础。
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化、恶性化发展,影响社会安全。近些年,网络谣言在突发事件中的动员力、组织力、破坏力日益凸显,如2013年京温商城女子坠楼事件,死者男友对商城善后存有意见,因而在网上捏造、散播“女青年离奇死亡”等大量谣言并煽动亲友“讨说法”,结果导致群体性聚集事件,部分不法人员借机扰乱公共场所和社会秩序,给地方政府应对处置带来了极大挑战。
此外还需关注的是,由于大量的微信谣言以政府为最终诉求对象,如果各级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那么就可能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势必潜移默化地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侵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因此必须多管齐下、积极应对,使之趋利避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谣言泛滥是微信出现的负面信息之一,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量大面广、高度耦合性、复杂交叉性和易感染的特点,
B.微信传播主要依赖个人的朋友圈,而朋友圈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延伸,具有私密性。
C.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主要表现为不同朋友圈之间以及朋友圈与公众号、公众号与公众号之间立体多元的信息交汇和环环相扣。
D.微信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消弭社会交互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侵蚀社会良序运行的基础。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信谣言的传播具有明显的、复杂的交叉性:一是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性,二是朋友圈之间的交叉性。
B.网络媒介的匿名性和弱规范性等特点使有些人冒充官方或“知识控”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网络环境。
C.微信朋友圈形成了粘合度、可信度和互动关系都很高的信息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D.微信谣言的隐蔽性降低了网民传播谣言的责任风险。微信谣言能大肆传播,是受媒介革命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信朋友圈的人由于相互间存在一定的信任基础,所以情绪传染度会更高,谣言也更容易被轻信和传播。
B.对很多微信谣言,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澄清真相,否则会损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
C.微信谣言的危害性不可忽视,如香蕉致癌的谣言事件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引发了社会恐慌、并导致了次生危害。
D.微信公众号使得易感染人群成为谣言传播的骨干网络,借助他们的积极扩散可以让谣言覆盖全网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国春节已然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有道是,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节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春节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如今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新春舞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逛庙会,捞鱼生,热闹非凡。而大多数过春节的美国人、英国人,则喜欢在家中布置诸如中国结、春联等新春装饰,参加华人社区举办的欢庆活动,看巡游,放烟花,品尝中国传统美食等。在法国,每逢春节,不仅是华人聚居区,就连巴黎市政广场也会挂上大红灯笼,一些知名连锁超市会开辟专柜销售中国食品。加拿大多伦多的“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迄今已举办16届,用音乐会迎接新春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在埃塞俄比亚、澳大利亚、沙特、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春节文化传递出的喜庆感、包容性、互动性,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距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7年曾计算过中国春运的里程数,当年春运总里程达到12亿公里,约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8倍,几乎相当于飞到土星度了个假。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仅仅是因为对这个“人类在地球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新奇感,更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不论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西方国家,还是受儒释道合流思想影响且更具集体主义观念的中国,不论是根植于乡土文明的“大家族”,还是工业化、城市化变革之下的“小家庭”,在重要的节日里与父母、爱人、子女的团聚之意,是四海共通之心。而春节所反映出的恰恰是人们对家的极致追求。放眼我们这个“地球村”大家庭,正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中国春节文化里所包含的对家的无比珍视,对幸福、平安、和平等价值的高度认同,也是全人类的共网信仰和追求,这是中国春节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春节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不同的仪式感成为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所以,即便对中国春节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一知半解,但多一个能获得仪式感的途径、多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对很多外国人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春节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聚变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已然成为世界了解新时代中国、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一扇重要窗口。

在这个拥有“两头春”、象征着双重祥瑞的兔年伊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将承载着欢乐,寄寓着希望,祝福世界更加美好,并以生机勃勃的姿态带给世界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23年1月25日《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

材料二:

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端午节的众多别名不难看出,经过时间河床的沉淀,这一古老节日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包制形状不一、口味各异的粽子,参与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可以说,端午节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既来自于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更得益于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以更大的历史视角观之,端午节的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这本身就是其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俗活动,也要采取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比如,《端午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深度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描摹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创新视听呈现,引发观众共鸣。这启示我们,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打造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的重要方式。

期待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为人们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2日《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气象》)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华民族对外文明交往的步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性节日符号。
B.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亚洲文化圈到欧美文化圈,中国春节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C.海外媒体之所以特别关注中国春运,并不是因为对春运产生新奇感,而是因为亲情与分享是全人类的共同情结。
D.中国春节具有能凝聚人心的文化价值和能被全世界接纳的情感基础,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中华节庆。
【小题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既有源远流长的民间传说又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
B.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从它有着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龙舟节等众多别名就可以看出来。
C.端午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体现在其精神内核历经千年依然生动地存续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断衍生出“新民俗”。
D.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气象,必须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创新视听呈现方式,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
【小题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海豚出版社发行《甜甜蜜蜜中国年》绘本。
B.清明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重阳登高。
C.中央电视台举办“中秋诗会”活动。
D.“汉风陶俑虎年吉祥物”潮流手伴流行。
【小题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春节能够走向世界的原因。
【小题5】两则材料都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