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自太子冀已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建隆二年,景迁南都,立煜为太子,留监国。景卒,煜嗣立于金陵。大赦境内。

乾德二年,始用铁钱,民间多藏匿旧钱,旧钱益少,商贾多以十铁钱易一铜钱出境,官不可禁,煜因下令以一当十。煜尝以熙载尽忠,能直言,欲用为相,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尽斥诸妓,单车上道,煜喜留之,复其位。已而诸妓稍稍复还,煜曰:吾无如之何矣!是岁,熙载卒,煜叹曰:吾终不得熙载为相也。欲以平章事赠之,问前世有此比否?群臣对曰:昔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遂赠熙载平章事。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谷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及周师之征淮也,命谷为将,以取淮南,而熙载不能有所为也。

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七年,太祖皇帝遣使诏煜赴阙,煜称疾不行,王师南征,煜遣徐铉、周惟简等奉表朝廷求缓师,不答。八年十二月,王师克金陵。九年,煜俘至京师,太祖赦之,封煜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节选自《新五代史·李煜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
B.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
C.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
D.熙载北海将/家子也/初与李谷相善明宗/时熙载南奔吴/谷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谷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王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
B.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文中指李煜统治下的南唐地区。
C.中国,最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
D.京师,原指天子居住的地方,后来指国家的都城,如今被称为“首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煜天生异相,侥幸继位。李煜额头很宽,前齿两个并成一个,有一只眼睛两个瞳仁,后因五位兄长早亡,得以继位。
B.李煜推行铁钱,商贾抵制。因铜钱少,李煜推行使用铁钱,商人大都用十个铁钱换一个铜钱带出州境,官家无法禁止。
C.李煜为人仁厚,厚待熙载。李煜心地仁厚,因遗憾未能任用韩熙载为相,在熙载死后,破格厚赠熙载封号,以示弥补。
D.李煜不恤政事,国破被俘。李煜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又因拒绝宋太祖的赴京宣诏而遭到征伐,兵败被俘,国破家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
(2)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小题5】李煜对韩熙载可谓是“爱恨交织”,请分析原因。
22-23高二下·山西朔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新五代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曼卿,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 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捍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注]①县君:中国古代宗女、命妇的位号。②德明:北宋时期,西夏李元昊的父亲,是宋朝的定难军节度使,被宋朝封为西平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讳,死后曰名。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D.古代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对“死亡”各有其名称。天子死叫“崩”,亲王、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妃子或小皇子死叫“殁”,百姓死叫“死”。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B.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C.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D.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的祖先是幽州人。幽燕一带的人一般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
B.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补奉职。曼卿一直没有就职。
C.石曼卿曾经为朝廷的边防担忧而进谏,皇帝未加理会。后元昊造反,这才引起皇帝的注意,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
D.石曼卿奉命在河东征兵,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他却身体不好生了重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
(2)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石,字中玉。元和中,擢进士第,辟李听幕府,从历四镇,有材略,为吏精明。听每征伐,必留石主后务。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点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每对延英,而仇士良等往往斥训①以折大臣,石徐谓曰:乱京师者训、注也,然其进,孰为之先?士良等恧②缩不得对,气益夺,晋绅赖以为强。于时大臣新族死,岁苦寒,外情不安。帝曰:人心未舒何也?石曰:刑杀太甚,则致阴诊。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帝曰:善。帝尝顾郑覃曰:覃老矣,当无妄,试谕我犹汉何等主?覃曰:陛下文、宣主也。帝曰:渠敢望是!石欲强帝志使不怠,因曰:陛下之问而覃之对,臣皆以为非。颜回匹夫耳,自比于舜。陛下有四海,春秋富,当观得失于前,日引月长,以齐尧、舜,奈何比文、宣而又自以为不及?惟陛下开肆厥志,不以文、宣自安,则大业济矣。俄进中书侍郎。石用韩益判度支案,以赃败。石曰:臣本以益知财利,不保其贪。帝曰:宰相任人,知则用,过则弃,谓之至公。它宰相所用,强蔽其过,此其私也。三年正月,将朝,骑至亲仁里,狙盗发,射石伤,马逸,盗邀斫之坊门,绝马尾,乃得脱。天子骇愣,遣使者慰抚,赐良药。石因卧家固辞位,有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而仇士良疾之,将加害,帝知其然,而未为之,遂罢去。遣日,给贵都阙,士人恨愤。石让中书侍郎,换检校兵部尚书,它不听。卒,年六十二,赠尚书右仆射。

(摘编自《新唐书·李石传》)


[注]①训:即李训,前宰相,“甘露事件”中被诛。②恧:(nǜ)惭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B.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C.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D.大和中/为行军司马/听以兵北/渡河/令石入奏/占对华敏/文宗异之/石器雄远/当轴秉权亡所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是唐宪宗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为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幕府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施用帐幕而得名,也可用来泛称幕僚。
C.晋绅也作“缙绅”,是旧时官宦或儒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或儒者的代称。
D.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石富有才略,为吏很是精明。他考中进士后在李听幕府中任职,跟从李听历任四镇,深受信任,在李听每次征伐时,都受命掌管后方的事务。
B.李石应对从容,重视稳定人心。宦官气焰嚣张,震慑大臣,李石从容应对,使宦官们惭愧退缩;皇帝问人心为何不安,李石点明是因刑杀太过。
C.李石意图振兴,激励皇帝立志。郑覃认为皇帝可以类比为汉代文、宣二帝,李石却不以为然,激励皇帝树立远大志向,超越文、宣,自比于舜。
D.李石遭到刺杀,惊险中得逃生。李石在上朝的路上被刺客射伤,在逃奔中经过坊门时又被刺客挥刀拦截,他的马尾被砍断后,才得以脱身保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郑注多募凤翔兵,至今诛索不已,臣恐缘以生变,请下诏尉安之。
(2)石起为相,以身徇国,不恤近幸,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
【小题5】李石请求辞官,后改赴他任,士人们为什么愤恨不平?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以此罪介。修独以为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称职。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以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

(选自《文忠集》)

[注]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B.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C.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D.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
【小题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中的“而”字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字用法相同。
B.“因言事见罢”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句式不一致。
C.本文中的“长老”是对年长者的一种敬称,“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一种敬称,二者用法相同。
D.“修独以为不然”与“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两句中的“以为”意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之所以写这封信,是因为最近他听说主簿石介因上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他觉得杜中丞这样的举措不妥,为他感到可惜。
B.石介是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虽然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但作者认为他为人刚直果敢,有气节,喜欢明辨是非,是好义之士,被罢官实在可惜。
C.欧阳修引述赵中令荐官的事例,以三次“复以进”突出表现赵中令坚持原则、不避权威的可贵品质,这正是欧阳修在此处最想劝杜中丞做到的。
D.欧阳修认为执事向朝廷荐官不能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来决定被任用者职位的高低,而应根据被推荐者的才干决定他们的去留。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始执事举其材,议者咸曰知人之明,今闻其罢,皆曰当罢。
【小题5】为劝说杜中丞挽回石介的官职,欧阳修陈述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