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在深圳,如果你搭乘一辆出租车,它的驾驶座上可能没有司机。81日起生效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规定,智能网联汽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可以上道路行驶;经交通运输部门许可,可以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条例中的这个智能网联汽车,包括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三种类型。简单来说,也就是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可以名正言顺地上路行驶了。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从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准入和登记、使用管理、数据保护、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等全链条,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立法规范。这样的先行先试,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刺激技术创新,也将给乘客带来对自动驾驶的更多信心。一直以来,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议始终存在。其中,交通事故中如何认定责任、乘客的数据安全怎么保障等都是讨论的焦点。《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对此有了明确规定,简单来说,如果有驾驶人,那么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如果是完全自动驾驶,没有驾驶人,那就依法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如果交通事故是因为汽车存在缺陷,车辆驾驶人或者所有人、管理人在承担赔偿责任后,还可以依法向生产者、销售者请求赔偿。

(摘编自张永群《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合法上路,未来已来?》)

材料二: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 International)制定的自动驾驶标准

自动驾驶分级名称定义驾驶操作周边监控接管应用场景
L0人工驾驶由人类驾驶员全权驾驭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
驾驶员
人类驾驶员
L1辅助驾驶车辆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驾驶,人类驾驶员负责其余的驾驶动作人类驾驶员和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驾驶员限定场景
L2部分自动驾驶车辆对方向盘和加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驾驶,人类驾驶员负责其余的驾驶动作车辆人类驾驶员人类驾驶员
L3条件自动驾驶由车辆完成绝大部分驾驶操作,人类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备不时之需车辆车辆人类驾驶员
L4高度自动驾驶由车辆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人员驾驶员无需保持注意力集中,但限定道路和环境条件车辆车辆车辆
L5完全自动驾驶自由车辆完成所有驾驶操作,人类所有驾驶员无需保持注意力集中车辆车辆车辆所有场景

实现自动驾驶需要哪些主要技术?为实现自动驾驶,需要硬件与软件两大领域的技术。

具体来说,自动驾驶汽车首先需要传感器,以识别道路、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和基础交通设施。传感器相当于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解决车周围有什么的问题。

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传统雷达和摄像头三种。激光雷达是目前较为主流的路线,激光雷达装置在汽车车顶,利用激光脉冲对环境进行距离检测,并通过软件绘出环境3D图。激光雷达胜在识别准确快速,然而造价较高,投入量产困难。传统雷达和摄像头的成本较低,原理是运用汽车周围360°视角的摄像头和前置雷达相配合,从而识别三维空间信息。

自动驾驶需要的另一重要技术是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地图类似于自动驾驶汽车的记忆力,可以通过由多辆汽车拍摄到的素材来重建道路、交通标志、信号及周围环境的3D位置,融合来自其他传感器的数据,最终实现将车辆准确还原在动态变化的立体交通环境中。

同时,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V2X技术以实现和外部移动交通控制系统的交互。外部系统包括交通标志、行人、其他车辆、云端等等,最终目的是帮助自动驾驶车辆掌握实时驾驶信息和路况信息,结合车辆工程算法做出决策。随后,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以AI算法做出驾驶决策。对于AI驾驶员来说,他们之间的经验是共享的,每一辆车都在积累数据。通过对海量驾驶轨迹的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当前环境感知和高精度地图信息,做出驾驶决策规划。

(摘编自《自动驾驶是什么?》)

材料三:

自动驾驶确实是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但起码在当前,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必须保持足够的审慎。过往的案例已经能够表明,自动驾驶仍未成熟,当前所谓自动驾驶技术只能当作给予驾驶员便利的辅助手段。人,仍然也必须是操控汽车驾驶的唯一主体。因此,全社会有必要从不断发生的事故中,重新认识自动驾驶技术。在市场推广中,厂商必须明确告知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不足和潜在危险,不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避免实际使用中发生不可逆的后果。自动驾驶仍是新事物,只有对其保持客观冷静,才能促使这一新科技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人类想象。

(摘编自陈城《汽车驾驶离自动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8月1日后,我们在深圳就可以坐上没有司机的智能网联汽车,这些汽车经过许可可以进行运输。
B.深圳规定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应当由管理者或汽车制造、销售商承担赔偿责任。
C.相对于人工驾驶来说,自动驾驶能够利用其技术优势实现信息的共享,帮助汽车做出正确的交通规划。
D.《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的出台,增强了人们对自动驾驶的信心,关于自动驾驶的争议将不再存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内容可知,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中的所有等级的车辆,均可以在深圳道路上行驶。
B.激光雷达和传统雷达都属于传感器的一部分,二者各有优缺点,其共同作用是发现汽车周围的物体,为驾驶提供依据。
C.自动驾驶是一项综合技术,除了汽车本身之外,道路交通、高精度地图、V2X技术、AI算法等也非常关键。
D.自动驾驶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对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只有保持审慎的态度,才能避免不可逆的后果发生。
【小题3】三则材料介绍的都是自动驾驶问题,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全国·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针对2000名现在或曾经居住在北京等雾霾较严重城市的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4.0%的受访者已经离开雾霾严重的城市,去了空气较好的地方。

各地政府一直在积极治理雾霾,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感觉效果并不明显呢?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表示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47.8%的受访者认为政府治理雾霾的力度不够大。

环境愈发成为一个城市的吸引点,城市该如何改善环境,留住人才?调查显示,77.2%的受访者期待政府加大治理力度,让人们看到空气质量好转的希望;62.1%的受访者认为城市里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为环境治理贡献力量;53.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引导人们对雾霾有一个科学的认识;36.1%的受访者认为应完善保障措施,释放城市善意。

雾霾的治理需要每一个人的行动和努力。调查中,75.5%的受访者表示会坚持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51.4%的受访者表示会放弃使用劣质煤,多用清洁炉灶;34.9%的受访者表示,在路上看到黑烟或尘土飞扬,会向相关部门投诉;37.1%的受访者表示会关注和监督雾霾治理,形成群众力量。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严重雾霾天气下,要从减少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室外活动强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减少病原体的接触等多方面做好自我防护。比如,要做到回家后及时清洗口鼻及裸露部位皮肤;年老体弱者和孩子,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更应注意保护,如不可避免必须外出时尽量戴口罩等等。

据了解,为获得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第一手数据,早在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开展实施了“空气污染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60个城市的125个监测点。目前雾霾的监测布点还是比较少,下一步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监测力度,争取能够更好地监测雾霾天气和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得到更多科学准确的数据。

(摘编自《陕西日报》)

材料三:

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钢铁、水泥、玻璃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数量多、规模大。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依然严重。有的地区多年形成了污染企业围城的状况,城区及周边地区单位面积燃煤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严重影响城区空气环境质量。

造成大气污染的诸多因素中,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重要一项。京津冀三地均将燃煤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北京用四大燃气热电中心替代燃煤电厂,并进行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天津强化煤质全过程管理,将经营性煤场全部迁出中心城区,大力开展煤炭清洁化利用试点。河北加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

各地的大气污染源解析结果都将一个“元凶”进行了锁定,就是机动车。一直以来,各地严控机动车污染。京津冀加快开展老旧车淘汰,实行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

(摘编自《中国人大》)

材料四:

PM2.5可能导致的疾病

·致癌:流行病学的调查发现,城市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环芳烃与居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心血管疾病:进入血液的微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可能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心脏疾病。

·有害物质中毒:PM2.5微尘多含有有害气体以及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溶解在血液中,会导致人体中毒。

·呼吸系统疾病:PM2.5微尘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

·婴儿发育缺陷:对接触高浓度PM2.5的孕妇的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影响胚胎的发育。

(摘编自舜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受访者中,曾经生活在雾霾严重的城市的一些人选择离去,很多人觉得治理雾霾的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人认为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因素。调查显示,人们对环境治理有不同的期待,将近八成的受访者希望政府加大雾霾治理的力度。
C.“雾霾治理”事关城市的发展,需要政府以及每一个人的行动和努力,很多人用各种方式参与治理雾霾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D.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大气中直径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则对人体无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PM2.5可能导致多种疾病,有些颗粒物与肺癌的发病率有关,有些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有些颗粒物可能影响发育。
B.在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可以从减少暴露在室外的时间、降低室外活动强度等多方面进行自我保护,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和孩子,要注意防范。
C.国家有关部门很早就实施了雾霾相关监控项目,得到了很多科学准确的数据,可以满足对雾霾天气和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D.四则材料来源不一,有的来自专业报纸,有的来自网站等,对雾霾相关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这表明了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
【小题3】根据材料中京津冀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就如何治理雾霾,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乡村群众患病找赤脚医生,到现在签约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从缺医少药看病难,到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我国医药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医疗床位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0.5万人。医疗设备极其简陋,医疗技术水平低下,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现在,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840万张,卫生技术人员达952.9万人。70年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目前,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 77岁。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迅速,远程医疗服务全面推开,覆盖所有县域医共体,所有三甲医院都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显示,1995年我国位列第110名,2015年提高到第60名,2016年提高到第48名,是全球上升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健康中国 步履稳健》,《人民日报》2019年6月4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卫生健康部门进一步细化措施,将妇幼健康作为重要内容。一是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实现了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覆盖所有贫困地区;加强贫困地区出生缺陷防治,启动实施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和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截至 2018年底累计救助出生缺陷患儿1.3万名,拨付救助金超过1.5亿元。二是加强对患病贫困妇女儿童的救治保障。

通过确定定点医院、诊疗方案和单病种收费标准,加强对农村贫困家庭患有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大病进行集中救治,并逐步扩大救治病种。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健康管理和指导。对患有重病的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行倾斜性保障政策,提高报销比例,采取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摘编自《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

在2月29日发布的《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 中,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这是25名来自德国、日本、美国等8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通过对中国9天的实地考察得出的一致结论。

联合考察组外方组长、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博士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谈了实地考察后的感受:中国的方法是目前我们唯一知道的、被事实证明成功的方法。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中国展现的强大动员能力、果断的执行能力以及利他主义的集体意愿,给考察组留下深刻印象。

让专家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手段救治病人的努力。此外,为了挽救生命,中国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巨大投入也获得了联合考察组的认可。短短数日,超过 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考察报告里说,中国人表现出的真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了联合考察组所有成员。

(摘编自《实地考察后,国际专家一致肯定中国说明了什么?》,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年3月1日)

材料四:自2020年1月20日起,我国政府建立起来的防控疫情体系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经过持续近三周的防控下,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存在短板。

因此,未来我国将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认真修改完善传染病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摘编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在路上》,《经济参考报》2020年2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我国现行“公共卫生服务”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逐步建成,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我国人民身体健康水平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B.70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日益提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开,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正不断提升。
C.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了所有县域医共体,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是维护我国人民健康、落实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D.面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依托现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短时间内疫情已出现积极向好态势。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床位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的大幅提高做出了贡献。
B.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卫生健康部门大力推进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已经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健康需求。
C.在中国进行9天实地考察之后,世卫组织对中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多方面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盛赞中国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
D.我国对新冠疫情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体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提醒人们深入思考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概括分析我国在现有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优化公共卫生体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2】这篇通讯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