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弃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名。’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意君曰,余且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B.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C.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D.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文中指死去父亲的孩子,与“吾少孤”(《祭十二郎文》)中的“孤”意思相同。
B.愚,表示自称的谦辞,和“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中的“愚”意思不相同。
C.卒,文中是最终的意思,和“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中的“卒”意思不相同。
D.要,文中是求取的意思,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的“要”意思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栗腹受燕王喜之命带着百金为赵孝成王敬酒献礼,祝其长寿。宴饮三天后,他返回燕国,向燕王汇报说,燕国可以趁此机会进攻赵国。
B.面对是否可以进攻赵国的问题,乐间和其他诸位大臣的意见不同。虽然乐间态度坚决,连说三次不可以攻打赵国,但最终燕王未予采纳。
C.燕王喜写信给乐间,诚心向他承认错误,一方面承认自己无才,一方面想用先王的名义让乐间回到燕国继续辅佐他,但是乐间没有听从。
D.燕国发兵六十万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乐乘分别领军迎战,结果燕军大败;乐间因为对燕王喜不听劝告心怀不满,所以弃燕投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
(2)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
22-23高一下·四川达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非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

子路曰:“不能勤苦,不能恬贫穷,不能轻死亡;而曰我能行义,吾不信也。”比干将死而谏逾忠,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志逾彰,不轻死亡,安能行此!故夫士欲立义行道,毋论难易而后能行之;立身著名,无顾利害而后能成之。非良笃修激之君子,其谁能行之哉?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曾子衣弊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田子方闻之,使人遗狐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辞而不受,子方曰:“我有子无,何故不受?”子思曰:“伋闻之,妄与不如弃物于沟壑,伋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

(选自《说苑·立节》,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士A君B子C之D有E勇F而G果H于I行J者K不L以M立N节O行P谊Q而R以S妄T死U非V名W岂X不Y痛Z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爱惜。与《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B.与,给予。与《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C.修,整治。与《过秦论》“修守战之具”句中的“修”字含义相同。
D.假,借给。与成语“假途灭虢”“久假不归”中的“假”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要以树立名节为目的去实行正确的行为准则,而勇敢和果断是树立名节的前提条件。
B.文章列举比干将死而劝谏、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事例,意在论证轻死生、重名节的观点。
C.士并非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并不恶富贵而乐贫贱,孔子也说要做执鞭之士而去求取富贵。
D.士君子的耻辱不在于卑贱贫穷,而在于忠信廉的观念没有被树立,好名声不能流传于后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
(2)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小题5】君子立节,要学会拒绝。文中孔子等三人拒绝赠与的原因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及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B.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C.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D.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鼎:在文中象征九州的传国之宝。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
B.图籍:文中的“籍”指户籍,与司马迁所著《鸿门宴》中“籍吏民”的“籍”相同。
C.戎狄:我国古代将西部少数民族称之为“戎”,将北部的少数民族称之为“狄”。在文中则用来指巴蜀地区的各个部落。
D.名实两附:“名”在文中指不贪、不暴之名,“实”指得蜀国之实,“附”指归附,犹言“名实两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错提出君主想要富国强兵,成就王业,就一定要扩充自己的领土、富裕百姓,并且还要在天下广施恩德,而当前秦国正有地小民贫的忧患。
B.张仪和司马错都以为秦国建立“王业”为目的,就秦国当前的主攻方向问题展开争论,辩论双方在论证各自主张时,都紧扣“利弊”二字,阐明自己的观点。
C.张仪伐韩主张有不可知因素,诸如魏楚是否同秦国友善,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等。司马错从实际出发,提出既能发展壮大自己,又能在舆论上站住脚的切实主张。
D.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最终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建议,出兵伐蜀获得成功,但却被其它诸侯国轻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小题5】请简要概述司马错主张伐蜀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孝昭皇帝时,北军监御史为奸,穿北门垣以为贾区。胡建守北军,贫无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慰爱走卒甚厚。建欲诛监御史,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于是当选士马日,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监御史亦坐。建从走卒趋至堂下拜谒,因上堂,走卒皆上,建跪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拽下堂。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护军及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遂上奏以闻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北军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武之心、勇猛之意以率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臣闻黄帝《理法》曰: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臣谨以斩之,昧死以闻”。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也。’建有何疑焉?”建由是名兴。

楚庄王伐陈,吴救之,雨十日十夜,晴。左史倚相曰:“吴必夜至,甲列垒坏,彼必薄我,何不行列鼓出待之”吴师至楚,见成陈而还。左史倚相曰:“追之,吴行六十里而无功,王罢卒寝。”果击之,大败吴师。

宋围曹,不拔。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伐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请兵于鲁,鲁不,桓公怒,将攻。管仲曰:“不可!我已刑北方诸侯矣,今又攻鲁,无乃不可乎?鲁必事楚,是我一举而失两也。”桓公曰:“善!”乃辍攻鲁矣。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节选自《说苑·指武》)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护A军B及C诸D校E皆F愕G惊H不I知J所K以L建M亦N已O有P成Q奏R在S其T怀U遂V上W奏X以Y闻Z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皇,文中指宽大的殿堂,与成语“富丽堂皇”中“堂皇”一词含义不同。
B.制,文中指帝王的命令,与《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中“制”字含义不同。
C.与,文中指给予,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中“与”字含义相同。
D.文化,文中指知识、道德、风俗等的总和,与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基本一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建与士卒同甘共苫,所以士卒能听命于他;他在杀死监军御史这件事上,虽先斩后奏,但得到了皇上的认可。
B.吴国前来救援陈国,楚国左史倚相认为吴军定会趁楚军盔甲破裂、营垒毁坏之机发动攻击,楚军应该严阵以待。
C.宋国包围曹国,却没有攻下,司马子鱼援引文王两次攻打崇国都没有成功的事例,启发宋国的国君正确决策。
D.管仲认为齐国已对北方诸侯动武,又马上攻打鲁国,将对齐国不利,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停止攻打鲁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之,斩之则斩之。
(2)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小题5】指武,即阐明有关军事问题的要旨。从文中所记载战事中,你能获得哪些军事方面的启示?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