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29
材料一:

1915到1921年这六年是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究竟什么路径才是救亡图存之道?究竟什么思想才能富国强兵?究竟什么主义才能复兴民族?

《觉醒年代》全剧直面历史追问,巧妙地将镜头对准大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北大兼容并蓄的思想作风折射了当时社会精英们不同的救亡路径,让马克思主义“自洽”地战胜落后思想,凸显了先进思想逻辑上的合理性。

20世纪前叶的北京大学新旧思想激荡,以林纾、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为代表的保守派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值得尊敬的对手。但剧中并没有将保守派知识分子刻画成一群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负面形象,反而从史实出发,刻画出一群学养、才情堪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匹敌的“传统”知识分子群像。特别是辜鸿铭在北大开“论中国人的精神”讲座的演讲、林纾与鲁迅的隔空笔战,均光明磊落,不失书生本色。可以说,《觉醒年代》巧妙地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浓缩进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之中,一幕幕话语交锋的场面让蛰伏在时间长河深处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大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北京大学得以展现。

《觉醒年代》多线并进的叙事模式,将保皇派的复辟路线、无政府主义工读互助社实验乃至陈独秀、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探索一一呈现出来。在描写诸派斗争之余,亦可瞥见当时一众精英人物为旧中国谋出路的种种探索。如“反派”张丰载赫然提出“袁世凯复辟才是救国之策、富强之本”的观点。这固然是新青年觉醒之路上的绊脚石,但也代表了当时一派的救亡思路;而以陈延年为首的无政府主义实验团体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则以一种亲历式的探索为黑暗中前行的国人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碰壁”,具有相当重要的启迪意义。

从新文化运动到张勋复辟帝制,再到“五四运动”,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的命运始终牵连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觉醒年代》将历史定格在北大,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最具解剖价值的历史切片。剧中的毛泽东来到北大,与李大钊、陈独秀的碰面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史实几乎都在北京大学发生,《觉醒年代》在进步学生与保守官僚两派势力针锋相对的角力、互动中构筑风云变幻的旧世界图景,并呈现大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徐宁《基于受众意识的创作导向与审美追求——从<觉醒年代>看主旋律剧集创新叙事策略》)

材料二:

《觉醒年代》全剧深入表现风云激荡中的个体人物,以对个体人物生命、情感状态的描绘和个体冲突的展现,试图改变以往同类作品中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如《觉醒年代》重点表现的是陈独秀、李大钊这两个个体人物,对他们的刻画也并未在一开始就立足于“党的主要创始人”这个宏大的角度,而是一切从个体出发来进行展现的。特别是陈独秀这一人物,他一出场便是在日本衣衫褴褛地偷吃留学生们的饭,一边吃饭还一边喊着“这样的国无可救药”的狂言;剧中还表现他和儿子的矛盾、和友人们的分歧、蔡元培对其“三顾茅庐”的邀请以及他和辜鸿铭等旧派文人的争辩等。这些情节都力图摆脱因过分宏大所导致的概念化束缚,通过对人物个体性的展现来获取人性的丰富性和叙事的鲜活性,完成了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继而引发共鸣。

由于人物表现的鲜活性与个体性,在总体历史真实的限定下,剧中对历史人物的呈现不再拘泥于概念性的历史本身,而是让人物散发着人性的魅力,如将李大钊对妻子的情感、对家庭的责任、对学生和长辛店工友们的关爱等,生动且具体可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这样的个体性表现,也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以新的认知价值。剧中对陈独秀的个体性表现,让观众看到了他在传统历史评述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层面,对这一人物有了全新的认知。剧中对蔡元培、胡适等人也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呈现,他们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个人情感上趋同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但在政治立场上与李、陈等人又有着较大的分歧。这样的个体性叙事,让观众对这些重要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知。同时,也因为这种新而产生了不同于常规认知的观赏价值。

《觉醒年代》在获得观赏价值的同时,亦以对影像的追求获得了艺术创新性。由于播放媒介所限,电视剧艺术不能与电影艺术的视听冲击媲美,但同样是视听艺术的电视剧也一直没有放弃“电影化”的影像追求。剧中更是多处使用有节奏和韵律的蒙太奇剪辑来进行视听叙事。其中毛泽东第一次出场的情节便颇具代表性。这段影像时间虽短,但十几个镜头交替出现:瓢泼大雨倾注而下,小商贩在街边冒雨叫卖,孩子头上插草,老妇拦车卖孩子,流浪汉衣衫褴褛地乞讨,军阀骑着马冲击百姓,富家公子在车内吃着汉堡悠然地看街景等,而唯有毛泽东,抱着刚出版的《新青年》逆街行走,街上一沟污浊的雨水被他一脚踏开。这组镜头将当时长沙乃至整个中国的真实状态细致地呈现出来,以视听艺术特有的表现力实现了简洁而有力的叙事。

《觉醒年代》以“觉醒”为主题,深刻挖掘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在具体表达上,该剧获得了新的认知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主旋律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赵卫防《<觉醒年代>:思辨与观赏的逾越》)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觉醒年代》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辜鸿铭在北大开讲座、林纾与鲁迅隔空论战等情节设置,既展现了大时代的精神图谱,也体现出《觉醒年代》创新的历史叙述和深刻的历史表达。
B.张丰载提出的复辟救国的主张、以陈延年为首的互助社的成立与失败,对当时社会精英探索救亡途径具有启迪意义。
C.蔡元培等人在大时代背景下与李大钊等人既趋同又有分歧,让观众对他们有了新的认知,他们不再只是故步自封的形象。
D.毛泽东首次出场的镜头颇具代表性地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表明电视剧可以突破播放媒介限制,形成视听冲击。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中展现了社会精英探索出路的成功与失败,有利于显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思想所具备的逻辑上的合理性。
B.《觉醒年代》从历史事实出发,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引发的文化、政治等层面的新旧之争,回答了历史的追问。
C.《觉醒年代》同类作品因采取以群体冲突和时代冲突为主的宏大叙事,导致了概念化束缚,无法引起共鸣。
D.《觉醒年代》让观众从北京大学这一“小社会”中窥见历史风云,映照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历史必然。
【小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大时代小社会”叙事策略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为典型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B.《陆犯焉识》将知识分子陆焉识放置在中国20世纪的政治环境中,将宏大历史叙事与传奇个人经历熔于一炉,谱写了一曲政治与人性之歌。
C.《平凡的世界》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D.《茶馆》以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小题4】材料二在分析《觉醒年代》获得的观赏价值时,是如何论证分析的?
22-23高二下·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彰显人类的真善美,表现复杂的人性和人生,在终极标准上,网络文学与其它文学一致。网络文学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对网络文学的批评需要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视野。但要能够显示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网络文学应该构建自我的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要彰显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通俗文学本质上是民族的传统文学,以彰显本民族的特色。美国通俗文学总是表现着山巅之城的精神,如美国的科幻小说及其影视剧的改编;英国通俗文学中的绅士风度是各种人物的标配;日本文学中脆弱却又坚韧的精神两面性是人物的基本特征。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通俗文学的根。网络文学是中国通俗文学发展中的当代环节,表现中国文化传统是其立身之本。其实,彰显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写中国人的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与题材的选择并没有根本的联系,张恨水写最本色的世情,金庸写江湖世界,他们的小说之所以被称为通俗文学的经典,就在于他们在小说中彰显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契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才能开展网络文学的有效批评。与对鲁迅等精英文学的批评不同,也与纸质通俗文学的批评有区别。网络文学批评固然要对作家作品展开批评,但它还是一种机制批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媒介机制批评。应该明确地认识到,网络文学就是一种文学信息流。麦克卢汉反复强调媒介就是讯息,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互联网这样的媒介对人的认知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二是创作机制的批评。网络文学打破了作者和读者构成的主动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彼此交融的关系。这样的创作机制影响着文化摄取和价值判断。三是运行机制的批评。在网络文学的运行机制中,网络是舞台,写手是演员,导演是网站,演员根据导演的意图使自己变成某种角色,这舞台还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上来表现一番。

甄别优秀作品,是构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路径。经典的网络文学首先要有健康的精神状态。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文学表现,不是表现某一圈子或某一层面思想观念的小众文化,更不是作家个人情趣展现的文学读本。尽管受到读者影响,创作中作者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作者,其思路主导着网络文学的写作。网络文学有文青文小白文之分。文青文是文学青年写的文本的简称,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小白文是指文学修养较低的文本。虽然网络文学并不排斥小白文,事实上,小白文占当下创作量的90%以上,但是,优秀的网络文学必然在文青文中诞生。那些被称作大神的网络文学作者粉丝众多,是因为他们写的基本上都是文青文。优秀的网络文学应有一个好看的故事,好看故事的构成既是文学修养的展现,也是市场判断能力的展现。此外,网络文学需通过跨媒介传播获取好口碑。健康的心理、较高的修养、好看的故事和良好的口碑是网络文学经典化路径的四个紧密相连的环节,也是优秀的网络文学的判断标准。

(摘自汤哲生《网络文学发生机制的关联性研究与批评标准的构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应构建自我批评标准,以显示对这一重要文学现象批评的有效性。
B.网络文学无论选怎样的题材,彰显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C.网络文学打破传统文学创作中作者创作、读者接受的模式,二者彼此交融。
D.网络文学创作受读者影响,但其经典化的构建中作者的个人情趣仍占主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彰显传统、契合机制、甄别作品等三方面,指出了网络文学应构建自我批评标准。
B.文章第二段列举了英、美、日等不同民族通俗文学现象,具体阐明了何为通俗文学之根。
C.文章第三段梳理“网络”评价机制的三个方面,是为了论证互联网媒介对人认知产生的影响。
D.文章第四段区分“小白文”和“文青文”,说明了优秀的网络文学需要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猎赝》中“粘碗盏法”“随形补缺法”等文物修复故事,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
B.网络文学虽然有自我的判断标准,但与其它文学一样,也需要反映人性的真善美。
C.网络文学需要跨媒介传播获取好口碑,因而与其它的判断标准相比,好看的故事是最重要的。
D.网文创作者要有文化自信,创作时一定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让自己的作品变得庸俗、浅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精神文化是用符号来表达的。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
一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的典型表征就是文化符号。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春秋时期的孔子在鲁国不受待见,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只是到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家思想才获得统治地位,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所以,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文化符号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被人们普遍接受为标志性的特征,说明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普遍认同,从而产生群体的一致性。孔子只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之一,但他的思想被后人逐渐认同,上升为代表性和标志性的思想。孔子所主张的儒学思想为传统社会所普遍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李白的浪漫潇洒,杜甫的悲天悯人,既是中国人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的理想追求。他们做了我们想做的事,我们已经或将要做他们做过的事。他们就是我们的形象,这就是我们认同他们代表我们的原因。
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时,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口口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是通过丝绸、长城、故宫、京剧、中医等文化符号来实现的。中国人认识西方世界,也是通过电影、芭蕾等文化符号实现的。非符号化的文化需要生活体验,符号化的文化易于扩大影响,为人们所理解、认识并接受。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符号”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符号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如丝绸、故宫、京剧、芭蕾等,它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
B.文化符号具有群体的一致性,因而能使它所代表的事物、人物、事件及其体现出来的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
C.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它的形成标志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D.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如果没有形成文化符号,那么该文化既不能传承,也不能传播。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只有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能够保存、理解、传播、发展。
B.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我国一种文化符号,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密切相关。
C.李白、杜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意味着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象中的自我。
D.西方世界和中国虽然文化不同,但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符号,因而能相互认识。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某种文化的定型过程也是该文化的表征形象逐渐形成、塑造、定型的过程。文化的表征形象是多方面的,文化符号是其中之一。
B.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就经过了这样一个过程。
C.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它不会被某一文化群体共同认可,也因没有价值而不会被传承和传播。
D.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中国的语言文字、英雄人物、神话故事、唐诗宋词等符号化了的生活,那就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中华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读书方法,两点须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仔细。

②想做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却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可能较多,但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要过享乐主义的生活,把读书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没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⑥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断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开花、结果。

⑦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就是笔记或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供将来的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

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某一点”,也能联系和“某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某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再解”的循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本书内容的展开,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丰富。

“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作品中的人物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同中能见异,异中也能见同。相似的人物或事件,被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让读者在同与不同之中领会人物的独特之处。阅读整部《红楼梦》等名著,学生能够在大量文段中发现这一手法,体会其精妙,并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小题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并不在多,要选得精,还要会读书。作者认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要读两遍,还须记录纲要和精彩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
B.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想做学问不只是多读书。书籍丰富也会带来弊端,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种学问,他读书必须有计划和系统。
C.读书过程中通过笔记、卡片等形式,将读书所得知识分类整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脑力不足,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D.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纵贯线”,而整本书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横截面”。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所有成就是长期日积月累才得到的,如果没有书籍记载根本流传不下来。
B.求学问不要因当前的繁杂的书籍迷失方向,浪费时间精力,应认真读基本要籍。
C.有的人读书只凭兴趣,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把读书当消遣,终难得实益。
D.因为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这种编排方式和语文课程目标产生了巨大矛盾。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整本书更像‘画卷’”观点的一项是(       
A.《茶馆》通过裕泰茶馆里各色人物从清末到民国半个世纪个人生活的变化,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
B.《边城》以川湘交界的诗画般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C.《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充满诗情面意。
D.《阿Q正传》以近乎漫画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小题5】结合材料二谈谈“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