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饮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敢指冒昧,“敢以烦执事”与“敢犒从者”中的“敢”意思相同。
B.东指向东,“既东封郑”与“秦师遂东”中的“东”用法不同。
C.与指参加,“失其所与”与“蹇叔之子与师”的“与”意思相同。
D.中国古代纪年方式有很多种,“三十三年春”为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小题3】下列对文本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建议出兵郑国,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极力反对,秦穆公没有听取蹇叔的劝告执意出兵。
B.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时,秦师只免胄、超乘,不但不合乎“礼”,而且有示勇的用意,是对周天子的不敬。
C.郑国商人弦高在周都城集市上遇到秦军,于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
D.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吓跑了杞子、逢孙、杨孙。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小题5】王孙满预测秦军战败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意简要概括。
22-23高一下·辽宁本溪·期中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左传》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而出
B.越国以(边邑)远
C.行李(出使的人)之往来,共其乏困
D.焉用亡郑以(增加)邻
【小题2】“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以为死,或以为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得之矣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翻译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领会劝谏艺术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夏,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师,使受命于展禽。齐候未入,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注】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孝”是他的谥号。②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③保聚:聚众保城。
【小题1】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今             治:治理                 齐侯未入             竟:同“境”,边境
B.九夷                 包:包含                 使下臣执事          犒:慰劳
C.功到今             施:施加                 大公股肱周室          股肱:助手
D.遂六国之从       散:拆散                 室如                 县:同“悬”,悬挂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两则材料中,进言的一方都遭遇了困境:李斯身为客卿,因秦王的逐客令而面临被驱逐的境遇;展喜所在的鲁国则面临齐国强兵入侵、兵临城下的险境。
B.李斯直言秦王下令逐客是错误的,并指出客未负秦,是秦负客,导致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展喜转述了鲁国百姓相信齐孝公不会背弃盟约的言论,使孝公愧疚而撤兵。
C.材料一以五帝三王的历史为例,证明客卿对秦国有着重要作用;材料二展喜引用“先王之命”来证明鲁人不怕齐军进攻、不做防备的事实。
D.材料一善用排比对偶,骈散结合,节奏明快酣畅,文风雄浑奔放。材料二的人物语言非常出色,展喜说话绵里藏针,而齐孝公的话虽仅记二句,但咄咄逼人。
【小题3】李斯为文和展喜进言都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颇有针对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晋侯、秦围郑,以其无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烛之武退秦师》)

(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公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公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公必翻然从之矣!

(取材于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如其礼乐,以君子(等待)
B.批大郤,大窾(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沛公则车骑(放弃,丢下)
C.素留侯张良(交好)                                   又欲其西封(延伸、扩张)
D.吏民,封府库(登记)                                而夕设版焉(成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小题4】根据所学课文判断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
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特指国立最高学府。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小题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非利害深中秦穆公之心,讵能若是乎?
【小题7】文(二)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一)具体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