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所暗示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想到门闩、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此诗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而用,生机勃勃的树不用却用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或用,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落”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材料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就是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这一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在这里要比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为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然则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所暗示的颃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
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
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
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
【小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
B.虽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金的差别。
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
【小题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C.“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
【小题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小题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22-23高一下·甘肃甘南·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朋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近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功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约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G大调”之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A.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B.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D.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5】请运用文中叶嘉莹先生的“比兴寄托”理论赏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族独有的特质。国宝作为历史文物,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文明,它的诞生与流传皆源于文化血脉的精髓,同时又反哺于发展着的博大文化。作为一种器物媒介,不仅仅为今天的人们所欣赏和收藏,更是华夏文明的表征。

“历史作为一种记忆,使先民的事迹、经验与思想存活于今,它充当着不同时代的纽带。”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历史作为一种“凝聚性结构”,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宝藏》以博物馆的文化底蕴为依托,用文物衔接历史与当下,采用舞台剧与小话剧的展演方式,集中展现文明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故事讲述、舞台演绎与观众互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不同的个人和文化通过语言、图像和重复的仪式等方式进行交际,从而互动地建立起他们的记忆。

个人和文化两者都需要借助外部的存储媒介和文化实践来组织他们的记忆。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是《国家宝藏》的节目特色之一。如在第五期对国宝辛追墓T形帛画的前世传奇的演绎中,雷佳一开嗓,便将辛追所思之人、所念之世深情道来,听者皆入其境。《帛画魂》是根据T形帛画的内容作的曲,大致分为天国之美、人世之欢、炼狱之苦。通过这三部分的演绎,将辛追经历生离死别,对命与缘仍留恋与热爱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舞台演绎,借助音乐剧极强的代入感和真实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久远的中国记忆。

每种媒介都会打开一个通往文化记忆的通道。文物作为一种媒介,将中华民族的记忆保存了下来,其中,文物中的文字便是记忆存储的最佳方式之一。“石鼓之文,文字之鼻祖也”,汉字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根,不仅能记录历史,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魂魄,一笔一画将我们民族的心与心凝聚在一起。就如同一位智者所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毁其文化。”石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保存下来的石鼓文更是我们民族信仰的象征。正如梁家辉在扮演司马池时所言:“很多人都说我们中华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如果我们连这点信仰都糊涂,我们何以为人呢?”通过演员对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文物的内涵得以丰富,文化记忆得以再生、更新和建构。

今生故事讲述者的职业多种多样,但都有着相同的守护之心。他们当中有为了赎回皿天全方罍而不遗余力的文物爱好者;有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好色之徒”冯海涛;有一家五代都在故宫供职的“故宫世家”……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讲述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用一份守护诠释着中华儿女传承历史文脉的责任与担当。其中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河南博物院推荐的云纹铜禁中“失蜡法”的传承创新。

云纹铜禁是古代中国酒文化中自我约束的一件物证,也是一代霸主楚庄王大国梦的一个缩影。今生故事对于它的展现,是对古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它的出现向众人高喊着:虽然时间流转,但精湛的技艺一直没有改变。古代的云纹铜禁与现代的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一脉相承,他们是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见证者,更为实现强国梦打下了基础。

《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摘编自张兵娟、刘停停《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传播与文化认同建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反哺于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明的历史文物的国宝。
B.《国家宝藏》节目的最大特色,就是用舞台剧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C.很多文物中的文字都记录了历史,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就需要通过文物这唯一的通道。
D.《国家宝藏》不仅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也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主体部分就《国家宝藏》节目所演绎或讲述的国宝的前世传奇及今生故事进行了阐述。
B.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这些例证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引用智者的话意在强调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对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文物加强保护。
D.文章将云纹铜禁与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国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促进本民族的向心力、归属感,就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B.《国家宝藏》是很成功的节目,其成功的经验十分值得其他艺术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C.衡量一个民族是否真正有信仰,关键是看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本民族的文字和历史。
D.文物的精湛技艺是文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工匠可以以文物为师,推陈出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诗学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许多诗论家将感兴论确定为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并且赋予了愈加丰富愈加深刻的审美内涵。感兴论并非一般的文学创作论,而是揭示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相区别的特殊创作规律,并且特指臻于化境的诗歌佳作从创作动因的产生到艺术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感兴固然包含着灵感这种审美创造过程中主体所感受到的高峰体验,但这绝非感兴的全部含义。具体而言,感兴就是感于物而兴,指创作主体在客观环境的偶然触发下,在心灵中诞育了艺术境界(如诗中的意境)的心理状态与审美创造方式。感兴是以主体和客体的瞬间融化也即心物交融作为前提,以偶然性、随机性为基本特征的。触遇在感兴过程中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分析”“作为审美感兴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的内涵及意义,可以使感兴论研究进一步得到深化,也使它的美学理论价值得到更为清晰的呈现。

感兴的基本内涵可以用感于物而兴来展开表述。如果将感兴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范畴来进行建构的话,诗学中的感物说是应该包含在感兴之中的。感物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二端。感物是兴的起因和过程,是感物的效果和归结。感兴是诗论中对于诗歌创作发生动因最为根本的说明。的结果或产物是什么?是诗人进入创作状态的审美情感。而的媒质是什么?是进入诗人视野的外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比兴》篇中为所作的界定是:兴者,起也。起什么呢?起情,即是唤起诗人的情感。而起情动因又是什么?即是触物触物以起情正是感兴最为基本的而又是最全面的内涵所在。中国诗学中大量出现的等辞语,是中国诗学中感兴论作为诗歌创作理论的最核心的范畴的证明,同时,也说明了感兴论在诗学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的轨迹。

并非一个概念,而是两个意义颇为相近的辞语。因其在感兴诗论中经常同位使用,而且表达的意思也非常相近,故而连带论之。实际上,触和遇的用法还是有所差异的。中国诗学中的,并非心理学中的触觉之意,不是身体某部位和物体的直接碰撞。触更多的强调以情触物,指向主体与外物的直接感官(耳目等)接触;遇则是睹物生情,强调主体与客体双方的邂逅相遇的偶合性质。触遇有时分用,有时连接,但都是用来说明感兴的起因所在。作为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更多的是指事物的外在形貌。所谓触物,指诗人的耳目等感官直接感知的外物形态,进一步要指出的是,所谓触物之物,更是指由大自然的运化规律而形成的外物形态的变化,尤其以四季轮回的物态变化为常见。即如陆机所说的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赋》)钟嵘所说的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诗品序》)都是诗人所感知的四季轮回带来的景色变化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波动。

(摘编自张晶《触遇:中国诗学感兴论的核心要素》,有删改)

材料二:

感兴鉴赏就是一种侧重呈现作家创作感兴并唤起读者相同感兴的鉴赏方式。从作者的兴发感动传达出并赋予语言形式,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同样地唤起内心的情感与诗意,二者相互应和便能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蕴意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在于作者情感意志的抒发,是作者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与展现。换言之,也就是作者对外物世界的感发,借助于诗歌的形式传达出来。所以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世界外物的气的运转变化,感动世界生命的运转变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切的生发变化引起诗人内心情志的变化,故而借助于诗词的形式外化出来。由此来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起因来源于世界万物的生发变化。故《礼记》有云: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外物的变化包含了世间两种形式的变化:第一种是大自然的生发变化,第二种便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诗人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由此而创作诗词。那么,我们在鉴赏经典诗词时就应该注意诗人的兴发感动以及事情的起因缘由,体会诗人的兴发感动,体验诗人的情感与意志。

在感兴鉴赏古典诗词的时候,读者需要具备积极活跃的心境,才能够与作者的感兴进行碰撞,才能更好地体会诗词所传递的诗意与情感。读者需要以一种活泼生动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诗意与情志,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言大抵看诗,要胸次玲珑活络,便是这层意思。读者的内心不能僵死,要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意象,反复涵泳和体认诗词的妙处。而诗歌必然会带给读者一种兴发感动,我们学习和鉴赏古典诗词也是为了保持这样一种心灵的活泼玲珑,能够以读者的唤起对作者的鉴赏。

(摘编自王军《感兴: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感兴论揭示了诗歌的特殊创作规律,因而成为中国古代诗论家关于诗歌创作理论的出发点。
B.感兴并非是创作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有意寻找和特意选择,它具有偶然性、随机性的基本特征。
C.“感物”与“感兴”只是一体,不可分为两端。也就是说,“感物”即是“感兴”,含义完全相同。
D.“触物以起情”指外物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起点是起情,终点在触物,这是感兴最基本而全面的内涵所在。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灵感”包含于感兴,因而通过对“灵感”的研究,我们可以部分地窥见感兴论的内核。
B.如果能够体悟乃至把握由大自然运化规律而形成的物态变化,我们就可以理解诗人的情感波动。
C.基于诗歌是诗人个人独特生命的体验和展现这一认知,可以推知诗人们所感或同,所兴或异。
D.中国古典诗词是诗人内心情态的外化形式,是因自然界的事物变化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兴发感动的。
【小题3】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触遇”中“遇”的一项是(     
A.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B.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题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小题5】苏轼《蝶恋花·春景》上片有“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作为读者对此词感兴欣赏的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