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8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而在婚姻之中,古人尤以夫妇为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只有夫妻和顺,才有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康。子嗣是家庭的希望,代表着家庭的未来。古人还尤其重视教子,《格言联璧·齐家类》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把教子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今天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子,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心是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在家庭之中,家教与家风又是什么关系呢?简而言之,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教化,它可以体现为家训,族规,也可以体现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风尚气质,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员共有的精气神。中国古代的家教、家风建设,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父训母教,言传身教。在古代,父亲读书有文化,作用更多体现在规矩的制订上;而母亲一生围着家庭转,她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规矩的实践与维护上。父训母教的配合,其实也就是言传身教的配合,它让家教不仅具有高度,更具有温度。今天,中国的家庭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父亲有文化,母亲也有文化;父亲有工作,母亲也有工作。正因为如此,相互协作、言传身教才显得格外重要。现在很多人都在批判丧偶式育儿,为什么这种育儿方式如此招人反感呢?就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不够。

第二,德育优先,底线思维。德行不是一句空谈,而是体现在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的方方面面。《朱子家训》云:“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这其实表现的就是古代仁爱的美德。另外,中国所有的家训、家教都不是顶点设计,而是底线教育。不求贵而求不贱,不求富而求不饥,不求立而求不倾,不求达而求不败,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中国古代家教最重要的智慧之一。近几年我们看到很多官员落马,他们忏悔的时候,往往会谈到丧失理想信念,突破人生底线,这才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这就从反面彰显了德育优先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

第三,化家为国,家国一体。古代讲家国同构,家庭道德可以外化为社会道德、政治道德,家庭秩序也可以外化为社会秩序、政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才会成为古人为政的基本认识。中国古代的家训、家教虽然立足丁家庭,但绝不局限于家庭,而是有着鲜明的国家意识。《朱子家训》云:“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但是做官不是为了谋私利,而是要心存君国,志在圣贤。这是中国古代家教的特点,它不仅考虑着家庭,也考虑着国家,这让中国的家教、家风能够横跨公私两个领域,同时与家道、国运密切相关。古往今来,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再次彰显了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家庭教育这件“家事”不是一件小事,不仅是家庭的私事,而且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要事和全局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必须正视当下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如部分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把孩子看成“私人财产”,使孩子的身心不能全面健康发展;家校社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交流,家庭教育被卷入学校化和知识化的误区;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的力度不足,“教”上不同频,“育”上难共振;等等。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家长应担起家庭建设的主体责任,树立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意识,家长要正身,正言,正行;家长要站在少年儿童的立场,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长还要树立和落实“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理念,多花点时间与孩子开展有意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事关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事关培养党和国家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正家而天下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入论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及其相互关系,不仅彰显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真知灼见,而且凸显了他的良苦用心和深情期盼。

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有机统一、协同育人,共同画好培养健康下一代的“同心圆”。家长应让家庭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让家庭教育回归和创造美好;学校要贯彻“家长是学校的同路人”的办学策略,实施开放办学,让家长成为家校共建的积极因素和有效资源;全社会应该关心并支持家庭教育,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加大家庭教育指导资源的开发力度;家校社要构建起全员沟通、全程协同、全方位互补的“大育人”格局。

(摘编自叶青《站在国事的高度办好家庭教育》)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好的家教尤其要重视孩子的德行教育和规矩教育。
B.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风是家庭的精气神,家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C.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职责发生了变化,现在父母的共同教育不如传统的父训母教的效果好。
D.部分家长把孩子看成“利人财产”,导致孩子不能健康发展,所以家长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家庭、家教和家风的关系,相较而言材料一对此的论述更详细。
B.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只希望孩子能坚守底线,并不奢求把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
C.党的二十大报告关注家庭教育,表明家庭教育很重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不是小事。
D.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责,应相互配合,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曾子的妻子为哄孩子欺骗他说要杀猪给他吃,曾子听后真的把猪杀了。
B.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决定把家迁到学校附近。
C.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身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激励他忠君爱国。
D.司马光写了一篇《训俭示康》,告诉他的儿子要做一个节俭的人。
【小题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家庭教育”,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5】因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管教不了,作为高中生的李明逐渐养成了旷课、沉迷网游甚至偷窃的恶习。请结合两则材料,给李明的父母提几条建议。
22-23高一下·河北保定·期中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基础性、战略性生产要素,成为决定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资源。9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以下简称《数据安全法》)是中国实施数据安全监督和管理的一部基础法律,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国家数据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

随着数字经济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数据安全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立法也成为大国竞争和争夺数字经济领先地位的重要标志。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损害个人隐私,攫取,破坏和滥用数据资源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开始实施相关法律,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同时,在数据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 38.6%,居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构建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安全法)的实施,将改变长期以来对数据的重搜集、轻保护现象,树立全民数据安全保护理念,为企业数据安全保驾护航,全面提升政府数据安全保护和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国际合作和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数据安全保护的中国方案》光明网2021.9.13

材料三: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移动应用(App)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白皮书》,APP已超过网站成为主要的流量入口,人均安装APP数量接近60个。因此也带来诸多安全问题,特别是收集个人信息不合规的情况在增加。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都会发现APP请求授权取得对设备的相应权限,并请求获取相关个人资料等信息。App取得权限后获得的信息,许多都是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APP用户和APP运营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合规问题。

国内外的大数据安全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式大数据攻击,防护措施仍然显得不够充分。其原因是传统的安全防护观念以及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安全防护的需求。其中密文计算技术,数据泄露追踪技术的发展仍无法满足实际的应用需求,难以解决数据处理过程的机密性保障问题和数据流动路径追踪溯源问题。

(摘编自《数据安全,后互联网时代的盛宴》腾讯网2021.9.27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91日起生效施行。当前,大数据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战略资源,对国家治理能力,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各项技术应用背后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近年来,有关数据泄露、数据窃听、数据滥用等安全事件屡见不鲜,保护数据资产已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时代背景下,数据安全治理更倾向于动态保护。

在技术设施领域要持续提升数据安全的产业基础能力,构筑技术领先、自主创新的数据基座,确保数据基础设施安全可靠。不断强化数据安全领域关键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加强密码技术基础研究,推进密码技术的成果转化,确保基础软件自主可控。同时,要健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律法规在数据安全主权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国家、地方省市以及各行业监管部门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安全法》的出台,也预示着我国数据开发与应用将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

(摘编自《如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人民网2021.8.4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率有所波动,但增长比例均超过20%。
B.2017—2020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2年,将超过一万亿元。
C.2017—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及预测每年增长的绝对数值都超过一千亿元。
D.2020年全球数据泄露数量约350亿条,比2017—2019年数据泄露数量的总和还要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38.6%,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
B.近年来,全球数据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认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加大了数据安全治理力度。
C.《数据安全法》的实施,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对数据“重搜集、轻保护”的现象,保障了中小企业数据安全。
D.近五年来,我国政府关于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已颁布50多部法律法规,强化了在数据安全方面的保障作用。
【小题3】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将如何更好地保护数据信息安全?请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材料一:

今天,我们面临着文学的困境。身处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浪潮般前行的市场经济,以及难以抗拒的数码时代的来临,文学不能不被裹挟其中。虽然文学市场上的出版数字每年都在递增,为读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海量阅读机会,但其社会影响力却日渐式微。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使文学的价值标准被扭曲被市场标准牵制和左右。于是,快餐式、娱乐式以及渲染感官刺激的文学产品,因其可以满足阅读者最直接的需求,很快成了市场宠儿,而传统文学板块则不断遭遇冲击,生存空间受到压逼,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文学逐渐成为小众型的读物,迎合市场意味着彻底或者部分放弃文学的理想,而背离市场又很容易陷入自呓式的写作,这种尴尬的境地也是令文学在当下无所适从的重要原因。

现在,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一个事实,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学已经拥有了传统文学无法替代的读者群,并且,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未来会有更多的阅读者选择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阅读的主要平台。当下,中国作家曾经具有的使命感、群体意识日趋淡化,文学越来越私人化,这削弱了文学的厚重感和时代感。作家们对技巧的追逐远胜于对思想的挖掘,有的甚至放弃了重大题材的创作,而那些轻浅的、快餐式的内容却被不厌其烦地复制着。

同时,边缘状态下的文学令大多数作家失去了对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其作品失去了直达心灵的力量。在消费主义统治的时代高唱理想,的确显得奢侈,任何一个生产部门或者学科门类,或许都可以放弃这样一种情怀和追求,但是,文学不行。文学的内在属性决定了她的生命力来源于对理想、崇高的描画与歌颂。即使作家描写的是多么绝望和惨淡的人生,但优秀的文学总是能够从绝望和惨淡中创造希望,而这份希望恰恰是支撑人类精神世界的信念。无论是何种时代,无论科技进步到怎样的程度,无论大众的需求发生什么变化,文学都不能也不应该抛弃自己的内在属性和精神承担。未来的文学可能具有多种层面,但她的最终追求和底线都应是同一的,应该被赋予文学的职责和理想。

(摘编自王研《四大原因加速文学边缘化》)

材料二:

文学边缘化,有人认为这是文学的悲哀;有人认为这是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其实,考察文学边缘化,不能偏执于一隅,只有既从内部关注边缘化对文学自身的影响,又从外部考察文学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文学边缘化的意义。

文学边缘化有其积极意义。它使文学既摆脱了长期以来对政治的依赖或者说受政治控制的局面,从而使文学真正成了本来意义上的文学,有利于作家以常态去感受体验现实,潜心创作。人类是向往自由、追求自由的。以前的文学因种种外加的功利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文学的边缘化则使文学更好地成为人类在精神世界向往和追求自由的途径。所以,尽管文学边缘化了,但文学却并不会消失或终结,反而会因人们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继续影响人们生活,并激发人们参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文学褪去了神圣的外衣,也就打消了大众对文学的敬畏心理,降低了大众进入文学的门槛,拉近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增强了大众参与文学创作的勇气和信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越发容易参与文学创作。

不可否认,文学边缘化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文学的边缘化尽管使文学从政治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但又使文学沦为了经济的附庸。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促成其消费欲望,作家们纷纷逃离启蒙与人文意识的创作祭坛,滑向世俗化、粗鄙化、庸俗化。阻碍了文学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学边缘化使文学失去了在公众心目中的分量,并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社会作用的误解。在许多人眼里,文学不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面对无人喝彩的尴尬,定力不足的大多数作家难以单凭内心精神的富足来抵御外界物质的诱惑,创作周期大幅缩短,导致了文学作品质量的明显下降。鲁迅、茅盾、巴金、老舍、朱自清等名家大师笔下那种隽永、深刻、大气、激情、优美、智慧,在当下的作品中已很难见到。

文学作品既然肩负着创造读者的重任,理当通过优秀的作品培养读者的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唤起读者的崇高感。可在文学边缘化的过程中,不少作家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只是一味地迎合和媚悦读者。世俗化、快乐原则与商业性,导致了作家的创作以大众的日常消费性审美为旨归,压缩了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钝化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能力,甚至为了追逐商业价值而不惜牺牲作品的艺术水准。在这样的文学作品面前,读者的审美能力自然难免退化。

(摘编自邓艳斌、谢梦珊《论文学边缘化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学的发展受到了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数码时代的影响,而数码时代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最为直接,也最为严重。
B.不同的人对文学边缘化的看法有所不同。不能偏执一隅,我们应从文学边缘化的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通盘关注考察。
C.传统文学的创作目前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若迎合市场就会彻底放弃其理想,若背离市场则会陷入自呓式写作状态。
D.当下,很多作家被世俗化“快乐原则”与商业性所约束,导致其作品质量下降,读者对这样的作品是不待见的。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目前情况看,和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不仅读者众多,而且较容易参与创作,成为阅读市场的宠儿。
B.在文学边缘状态下许多作家失去对理想、崇高的追求,创作出的作品因失去文学的生命力而难以直达人心。
C.文学作品质量的明显下降导致了人们对文学社会作用产生了误解,也使得作家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创作周期大幅缩短。
D.文学边缘化能让作家在创作时摆脱对政治的依赖,进行真正的自由创作,实现文学本来意义的回归。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我们面临着文学的困境”的一项是(     
A.未来的文学可能具有多种层面。
B.文学的价值标准被扭曲、被市场标准所牵制和左右着。
C.文学缺乏厚重感和时代感,文学越来越私人化。
D.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式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都市“蚁族”要生存更要发展
陶短房
对普遍存在的都市“蚁族”群体,各界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人将他们看作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最好消失,他们提出的方案,往往是围绕着这一初衷做文章、下功夫。这些方案或釜底抽薪,从市容整顿等方向入手,减少适合“蚁族”居住的房源;或借力打力,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收紧尺度,让大都市变成对“蚁族”而言“不宜居”的地方;或旁敲侧击,正面鼓励“蚁族”不要“贪恋大都市的繁华”,而应去小城市、内地或家乡一展身手。
“蚁族”为什么要留在大城市?
他们之所以留在大都市,并非因为喜欢动荡、艰苦、背井离乡,更不是觉得大都市的群租屋、地下室、亭子间,会比家乡的故居更舒适、更安逸,他们之所以留下,是因为认识到大城市生活困难多,但机遇也多,并坚信自己的能力、学识和适应性,希望凭借一己之能,一己之力,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世界、新天地里,搏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正如“2010年中国蚁族生存报告”所显示的,“蚁族”并不是都市的弱者,他们中许多人年纪轻、学历高,拥有稳定的工作和光明的前景,相较于当地学历相近的同龄人,他们往往有更坚韧的神经,更强的适应力,和更丰富的阅历,对来之不易的机遇也更为珍惜。
很清楚,这样的一群人成为“蚁族”,留在大都市,既不是都市人机遇、生活资料的“窃贼”,也不是伸手乞怜的弱者,而是一些只要给予相对公平的水土、阳光,就可以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大都市固然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的存在,却也让大都市得以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大都市和“蚁族”,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相互依存关系。
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意识到,将“蚁族”软硬兼施地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对于“蚁族”而言,是丧失了迅速进入“主竞争圈”的捷径,和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而对大都市而言,则丧失了最可宝贵的社会活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同样,仅仅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也是隔靴搔痒。“蚁族”所最关切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是货真价实、名实俱归的“新都市人”身份,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否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
都市“蚁族”需要生存,更需要发展;大都市社会需要安定、秩序,更需要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蚁族”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或市容污染,而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想方设法挤走他们,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而要留住他们,最重要的并非让他们住上更便宜、更舒服的“蚂蚁窝”,而是要呵护他们的发展空间,让他们的“大都市之梦”可以做下去。
事实上,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许多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各行各业的众多成功者、知名人士,从“蚁族”中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机遇脱颖而出的,也大有人在,“蚁族”们的大都市之梦,是通过自己的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在阳光下尽情舒展。他们所需的并非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而是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土和阳光,是公平的生存、发展机会。
【小题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蚁族”是指留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外来人员群体,他们被有些人当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
B.“蚁族”是都市社会的生力军,只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他们就可能成为灿烂开放的优选花朵。
C.“蚁族”的存在,是都市社会肌体新陈代谢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能够使大都市始终保持人才和社会活力的优选。
D.大都市和“蚁族”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目前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重要领域、单位和岗位,“蚁族”都成为中坚力量。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人将“蚁族”看作是城市秩序的隐患和城市面貌的不和谐因素,于是他们提出了许多旨在使“蚁族”尽可能减少、甚至消失的方案。
B.“蚁族”被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就会使得他们丧失快速积累工作、社会和生活阅历的机会,丧失迅速进入城市“主竞争圈”的捷径。
C.在都市生活中,“蚁族”关注的是通过努力获得和“老都市人”平等竞争的进阶之途,而不是从房租、暂住证、民工小学、劳保衔接等方面“照顾”。
D.“蚁族”是都市源头活水和竞争活力,都市必须处理好“蚁族”的生存、发展和大都市社会安定、秩序之间的关系。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蚁族”减少适合居住的房源,从用工制度、购房购车和劳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等加以限制,都说明不少人对都市“蚁族”的存在缺乏正确的认识。
B.因为“蚁族”相信自己能够凭本事、努力,获得更好的饭碗,所以他们反对软硬兼施的将他们排斥出大都市生活圈的做法。
C.赶走“蚁族”,对他们、对大都市,都是损失和浪费,因为他们是都市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活力源、维生素,而不是大都市的包袱、累赘和市容污染。
D.“蚁族”们的都市之梦,是要通过个人努力和勤劳、才智,最终摆脱蚂蚁的命运,所以他们所需的并非仅仅好一点、便宜一点的“蚁穴”。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