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3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马兰花

李德霞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

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块钱的事挂在嘴边。马兰花只当没听见。一天,正吃着饭,男人又拿六百块钱说事了。男人说:咱都进城好几年了,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你倒好,拿六百块钱打了水漂儿……

马兰花终于憋不住了,眼里含着泪说:你有完没完?不就六百块钱吗?是个命……就当麻婶是我干妈,我孝敬了干妈,成了吧?

男人一撂碗,拂袖而去,把屋门摔得山响。

日子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香喷喷的一桌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日头从西边出来啦?

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

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

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

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汇去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补偿吧……还有一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那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小题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小题2】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请结合其中的两次进行分析,并说明这样写的效果。
2023高二下·天津红桥·学业考试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反义词的两个人

陈思呈

在村里,米筒和四点五是一对反义词。

这对反义词关系很不错。四点五路经米筒家门口总会大声跟他打招呼。打招呼的内容很奇特,有时说:走,去打头野猪中午吃。有时说:赶紧穿鞋子,带你去娶个年轻老婆。其实人家米筒的老婆就在院子里洗菜。

米筒也习惯了四点五的无厘头。他有时朝四点五扔根烟,有时则笑一笑表示听到了。我对米筒的所有认识都是从四点五那里听来的。

四点五说——几十年前他和米筒都想去当兵,他骑单车搭着米筒去报名。那一路,骑车一个多小时,他只能一个人自言自语,时不时还要用手扫一扫后座那人还在不在。

四点五说——米筒这种人,连多抽人家一根烟也不愿意。递给他第一根烟他拿着,第二根要再递给他,他就赶紧摸出自己的。

还是四点五说——米筒太老实,也没用。全村是他第一个有驾驶证,也不晓得开车赚点钱,只会在家里刻木头。他十五岁就学木雕,但他的木雕卖不出高价。他没大师证。上次有人说出三万元可以买个大师证,他也没买。我怎么知道他为啥不买,让他说话,比求别人拉尿还难。

米筒的沉默,既不是拒绝,也不是谨慎,更像是空白。他不知道有什么好说的。他的每一天都是重复,仿佛连自己也可以省略掉。我有次问他:米筒,你能不能雕个别的东西,雕一只猪试试吧?因为吾乡木雕,从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雕蟹篓。不仅村庄,城里也有不少木雕作坊,但也同样只雕蟹篓,作坊里会收学徒,也是雕蟹篓。

米筒只笑不答,意思是这个问题太荒谬了,不值得回答。就算把梅兰菊竹改成桃花栀子,大家看了也会大摇其头,叹息它卖不出去的命运。就像吾乡的西红柿炒鸡蛋是用白糖炒的,如果用盐炒,大家就会嗤之以鼻,仿佛你对生活极缺乏认识并且极不尊重。

所以大家都按套路做,安全地,无欲无求地,从一而终地。这样的蟹篓米筒做了二十几年,无数个,想必会再做无数个。我在米筒身上感受到一种空茫——每一天都重复同一天的人。劳作但不需要作品的人。不需要署名的人。不需要表达的人。可以没有的人。——这一切是因为他的过分沉默吗?也许米筒只是一个未被我发现的人?

而四点五则是一个过度开发的人。他对自己过度开发。

四点五其实快六十了。因为他生命力过于旺盛,也因为他太没正形,总之,直接叫他四点五顺嘴得很,不止是我,村里人都这么叫。

他没有惯常思维里的享受生活。烟酒茶,他只爱抽个烟。吃饭他也不喜欢。他说,米饭五分钟,喝粥两分钟。早上六七点去山里砍树,下午四点多才回来,和搭档一天斩了一万八千斤,一粒米没吃只喝水,这样的事他是干过的。

我在莲村住在他隔壁,常听见天未亮他就出门去干活,屋里传来他老婆的骂声:抢宝也没这么积极。然后天蒙蒙黑他回来了,又传来他老婆的骂声:你怕自己命短,想干没命干是不是!常听人骂老公(或老婆)懒,他家倒过来。

在山上,四点五向我展示他种的花生苗和别人种的花生苗多么不同。我犹豫地说:你种的比别人的高一点。四点五相当不满意:高一点?这叫高一点?我收三斤他才收一斤我告诉你。我不识趣地加了句:是不同品种吧?这下他简直震惊:不同一品种能比吗?这都是航空二号!他不屑地指着人家的地:它们长得不好是下肥晚了。我都是未发芽就下肥,它们一出世就能吃到。会不会管才是大关键!

四点五讲起农作物时,仿佛它们是他亲生的。有次我听到他边下肥边自言自语:再不喂肥的话,就太饿了。农历十二月是苦瓜催芽的时节,天太冷不便催芽,他把几十颗苦瓜种子用布包好,晚上放在被窝里,白天又放在棉袄里,走哪带哪。他还啧啧有声地跟我说,这些苦瓜籽有多贵你猜一猜?未待我猜他又自报答案,五块钱一颗。虽说确实是不便宜,但他的姿态仿佛它们会孵出婴儿。

我最佩服四点五的是他对生活的研发精神。他种植从来没有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植物。他种过洛神花、向日葵、秋葵……这些农作物在他开始种植之前,村子里从没有人尝试过。它们,就像西红柿炒鸡蛋却放盐一样,在吾乡,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他赋予沉重或者沉闷的农业生活一种天真的魔幻感。他做西瓜酒。在西瓜长到七八分熟的时候,他把西瓜朝上的那一面切开一个小口,在里面填进酒曲,然后封好切口,让西瓜继续成长,酒曲开始发酵,最后,彻底成熟的整个瓜,变成一汪巨大的西瓜酒……他让丝瓜跟葫芦瓜嫁接,认为那样会产生出一种兼具两者优点的新品种,但失败了;他又继续试图让茄子跟某种野生植物刺茄嫁接,他言之凿凿地说某乡某处有人曾经试过并成功了。

与米筒不同。四点五热爱表达。有一次,他的牛走丢了,他四乡六里去寻牛,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来到一个陌生村子,看到有家人客厅里挂了一面镜子,镜子里写了一个名字,跟他的学名一模一样。他停下脚步,讨一碗水喝,边喝边攀谈。他的学名不算稀奇,同名同姓也不奇怪。但那一个停留,他交到了人生最好的朋友。

生活本身于他就是盛宴。而四点五这个名字是这样来的——他出世时,是家里第六个儿子。他妈听说又是个男孩,就喊他爸去灶头抓把灰,把新生儿闷死。他爸不忍,只对那无知小婴感叹:你这命啊,只值半个狗。狗在当地发音等于,半个狗(九)也就是四点五。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四点五跟米筒打招呼的话表明四点五性格开朗、幽默风趣,也暗示二人之间虽言语不多,但交情不浅。
B.文中说“四点五则是一个过度开发的人”,这句话的含义是四点五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也过于好强和活泼。
C.文中四点五喷喷有声感叹苦瓜种子的昂贵,是为了向“我”表明他的苦瓜种子非同一般,值得人精心保暖催芽。
D.文章以作为“一对反义词”的两个人为中心,刻画了两人大相径庭的性格,展现了两人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小题2】本文结尾交代了四点五名字的由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米筒是不是作者批判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常守山

聂鑫森

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

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

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

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

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

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

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

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

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

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

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

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

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

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

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

“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

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

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

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
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
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
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
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
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
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
【小题3】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记老面馒头

杨落

说起我家的宋记老面馒头,南同县城不知道的人不多。坐落在老街上的这个小店铺,是许多南同人心目中的放心店。这可不是我吹的,你看来店里买馒头的人就晓得了。有的人专门开着车来买,住得远的,通常十个二十个地买回去,冰箱里存放着。

受欢迎自然是有道理的,如今,真正称得上手工制作的老面馒头,还有几家店子有那份闲心去伺候?我爷爷做的馒头绵扎,韧性好,有嚼头,我伯伯说,完全赶得上他在北方吃过的馍馍。宋记馒头堆头大、墩实,机器和这样那样粉剂批量生产出来的馒头,倒是松软得跟面包没有两样,其实捏紧了也就一小坨,说白了就是个虚胖。

但金无足赤,宋记老面馒头也有瑕疵。比如个头不如机器做出来的一致。还有,有时碱水没和均匀,那褐黄的颜色留在馒头上,这一点那一滴,不好看。爷爷却说:馒头该是啥子样子,爷爷就把它做成啥子样子。他说有些烧腊摊子上的烧腊红扯扯的,板鸭黄金亮色的,是要好看些,但那是加了硝盐,抹了上漆用的金黄粉,吃了要不得吵,要着背骂名的吵

就像我奶奶说的,买莱要指着有虫眼子的买,虽说不好看可没打药吃起放心一样,本色本味的宋记老面馒头,不那么白软,大小也不那么齐整,偶尔还要长点斑啥的,却照样抢手。

宋记除了老面馒头外,菜包、糖包都做,偏偏不做肉包子。

我问过爷爷,他说:一块五一个,做不出来。”“为啥别人又做得出来?”“那些槽头肉,那些来历不明的烂筋筋肉,当然做得出来哦。

我反问:那为啥您不做,反正都绞成了肉末,哪个看得出来?

哪个说看不出来?老天就看得出来!

翻了年,爷爷就该吃七十二岁的饭了。伯伯的电话又来了,依然是店子关张的老话。爷爷的洪钟大嗓门又展示成扩音器的效果:大娃子,你莫说了!一天清耍的话,莫说我自己不习惯,我那些老主顾也不习惯!说完便摁了手机。估计伯伯的耳朵得嗡嗡地响上个三五天了。

还没过几天呢,似乎要见证一下爷爷说过的话似的,爷爷骑着他那辆半新不旧的三轮车,不小心摔了。还好,附近一个摆水果摊的大叔,也是宋记馒头的老主顾了,他没有为扶还是不扶而纠结,几步就赶了过来,将爷爷送到了医院。所幸无大碍,住了几天院,回家静养了几天后,宋记老面馒头又热气腾腾地现身迎客了。

买馒头的那些人,逮着我爷爷老板”“师傅地喊,抱怨这么些天没见露面了,真还有点不习惯。

我爷爷搓着手,一个劲嗯嗯着,说不出话来了。其实喉咙里呗咽着潜台词的,就是冯巩在春晚的那句话: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

那位送爷爷去医院的水果大叔也来买馒头了,这下子爷爷打死也不收他的钱,两个人在那儿拉拉扯扯的,简直跟吵架没有两样。

水果大叔急了:你送了我那么多饼干糕点,再不收钱说不过去。爷爷说:那根本就是两码事嘛,我收你的钱才叫说不过去。最终大叔没能举过爷爷,道了谢提着几个馒头走了。

不想以后买馒头的顾客里,却见不到水果大叔的影了。

那天晚上,爷爷在烧腊摊子上切了一斤猪头肉回家,吃酒,却半天不说一句话。奶奶抿了几口酒后,颊上飞起两团配红,拿手指敲着爷爷的脑门子说:你犟嘛,还有比你更犟的。我爷爷不愧是我爷爷,他眉头就那么一跳,便有了主意。在问到水果大叔家的地址后,他拎了十个才蒸好的热馒头,登门拜访,说他再不来馒头店,就天天上他家送馒头。水果大叔彻底服气了,说吃完这袋馒头后就去买,前提是得收钱,否则真不好意思再来。爷爷重重地点了头,应下了。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我爷爷哼着川戏,一路咿咿呀呀回来了。嘿,我看到底哪个犟!他边说边坐下喝了口茶,咕咚一声,无比响亮地吞下,咂了咂嘴巴,又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继续摇头晃脑地唱将起来:旌旗招展空翻影,却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

(选自《短篇小说》2019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爷爷的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B.小说开头部分写宋记老面馒头虽不好看,仍大受欢迎,说明“宋记”在用良心经营面食店。
C.水果大叔是小说次要人物,作者用水果大叔与爷爷作对比,从反面有力地塑造了爷爷的形象。
D.尾段爷爷说“我看到底哪个犟”照应上文奶奶打趣爷爷犟不过别人这一情节,使文章前后呼应。
【小题2】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运用多种方式以取得语言的口语化效果,请分别举例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