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5 组卷275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故能明德/自不变者而观之B.今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反不能及也
C.愿忠者众/蟹六跪二螯D.损民益仇/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小题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斥“逐客”之策。
B.“今逐客以资敌国”一句,关照的是第一段,意在阐明逐客对敌对国家的危害。
C.第一段举出“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从正面论证“用客治国”是上策。
D.第二段是对全篇文章的归结,从而进一步论证“逐客”必将会危及到国家安全。
2023高二下·天津红桥·学业考试
知识点:李斯单篇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取材于李斯的《谏逐客书》)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海不细流             择:同“释”,舍弃
B.王者不                 却:退却
C.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D.藉寇兵而盗粮          赍:送给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太山不让土壤/亦天下人为念
B.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弃黔首以资敌国/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赵尝五战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对比分析“用客治国”和“逐客资敌”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B.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交错,使文章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将说理和举例结合,理足辞雄。
C.李斯认为,做人要学泰山和大海,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而且不能把兵器借给对方。
D.“逐客以资敌国”与前一段呼应,阐明逐客对秦之害,结尾两句话总括全文,宏阔有力,掷地有声。

阅读课文《谏逐客书》课文第3~4段,结合教材有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四时                                     充: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黔首:
(3)此所谓“藉寇兵而盗粮”者也   赍:
(4)靡计不施,迄无(《促织》)        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今乃弃黔首资敌国。              ②损民益仇。
B.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②人不信,不知其可。
C.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②而所轻者在人民也。
【小题3】下列对本部分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作者先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作者阐述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天下,是因为“不却众庶”,与当今“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的做法作对比,认为逐客的做法是极具危害的。
C.第4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与前文照应,总结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收束全文。
D.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把武器和粮食提供给敌人,并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赞同。
【小题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
B.“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史记》所述史实的评论标志。“臣光曰”是司马光在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每一则史实前面或后面所作的评价标志。“异史氏”,是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自己的称呼。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另有“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阅读《谏逐客书》,完成下列小题。

臣闻吏议逐,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谏逐客书》中的“六国”指的是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小题2】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秦国历史上穆、孝、惠、昭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兵强的史实,用充足的事例说明客卿对秦国帝业的建立是有功的,从而证明了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
B.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的人口而增加敌国的人口,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C.本文在论证的逻辑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及近,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言及未来。在论逐客的危害时,程度由轻及重: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强大;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还有亡国的危险。
D.文章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的生活享用品,目的是批评秦王快意当前、耽于物质享受、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