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袍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比至,三、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梁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剪,戎士待陈妾之余。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遵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之子恒为士。”

(节选自《国语·齐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B.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C.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D.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袍鼓,袍为鼓槌,鼓为战鼓。袍鼓指报警之鼓,也指代军旅,本文中指前者。
B.中钩,钩即带钩,古代配饰,与腰带配合使用,主要起绑缚作用,中钩即射中带钩。
C.衅,古人在祭祀中用牲畜的血涂于新制的器物缝隙,引申为涂色,本文即此意。
D.血食,指古时杀牲取血以祭,期望国家昌盛。本文中“不血食”指代国家灭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齐桓公任命他做宰相,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的不足,并为齐桓公推荐了更合适的人选。
B.管夷吾才能高绝,远胜鲍叔牙。管夷吾初到齐国就为齐桓公分析治国之道,令齐桓公大为叹服,印证了鲍叔牙对管夷吾的评价。
C.齐桓公虚心纳谏,礼贤下士。当鲍叔牙举荐管夷吾时,他放下与管夷吾的一箭之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敢于说出先帝的错误,并从中吸取经验。
D.鲍叔牙荐才,管夷吾直言,都衬托出齐桓公圣明君主的形象。明君能为贤臣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贤臣能助明君成就事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
(2)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小题5】本文能总结出哪些齐桓公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江西宜春·期末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国语》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丘明《左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秦氾南     军:驻扎B.必退          师:军队
C.夜而出     缒:绳索D.郑既知   亡:灭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以:因为,连词
B.朝济夕设版焉       而:却,连词
C.何厌                 之:他,代词
D.郑人盟                 与:跟,介词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今老矣,无能也已B.舍郑以为东道主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D.微夫人之不及此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遮挡他,这是不仁义的。
B.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C.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又去蒙蔽他,这是不仁义的。
D.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欺骗他,这是不仁义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乐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节选《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穆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穆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绛。五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庆郑曰:“以秦得立,已而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虢①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六年春,秦穆公将兵伐晋。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晋卜御右,庆郑皆吉。公曰:“郑不孙②。”乃更令步阳御戎,家仆徒为右,进兵。

九月壬戌,秦穆公、晋惠公合战韩原。惠公马騺③不行,秦兵至,公窘,召庆郑为御。郑曰:“不用卜,败不亦当乎!”遂去。


①虢[guó]②孙:通“逊”,谦逊、恭顺。③騺:(马)难起步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共其                            (乏困:疲倦)
B.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C.已而其地约                    (倍:通“背”,违背)
D.卒与粟,自雍             (属:接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亡郑而有益                  四年,晋饥,乞籴
B.夜缒                                晋饥秦输粟,秦饥晋倍之
C.微夫人力不及此                  救灾恤邻,国道也。
D.吾还也                                君是恶,其民何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时,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解除了对方的戒备心理,拉近了双方的关系。
B.在分析郑国的存亡时,烛之武从秦国的利益出发,讲明存郑之利和亡郑之弊,最终使秦伯放弃了攻郑的计划。
C.鉴于秦、晋是同盟关系,烛之武措辞委婉而谨慎,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而是巧妙地点明了秦、晋两国的各自利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D.晋国恩将仇报的行为激怒了秦国,秦国进攻晋国,庆郑向晋惠公提出,给秦国加倍提供财物,给的粮食比晋国饥荒时从秦得到的还要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后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爱之。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公弗听。是岁,武公卒,寤生立,是为庄公。

段至京,缮治甲兵,与其母武姜谋袭郑。二十二年,段果袭郑,武姜为内应。庄公发兵伐段,段走。伐京,京人畔段,段出走鄢。鄢溃,段出奔共。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

材料二: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书(《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聚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材料三:

郑庄公,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其阴谋忮忍,先自翦弟始,而后上及于王,下及于四邻与国。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芟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节选自清代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四十一》)

【小题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茭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B.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茭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C.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茭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D.夫兄弟一本/天属最亲/而养骄长恶/以行其茭夷之计/及泉誓母/敢施于所生/况他人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七年,指郑武公二十七年,与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中的纪年法相同。
B.“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的“国”与“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的“国”含义不相同。
C.阙,通“掘”,是“挖”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含义不相同。
D.施,此处是“延及、延续”的意思,与《谏逐客书》“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中“施”同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生次子叔段时是顺产,所以武姜很喜欢叔段,并请求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
B.在武姜的明里暗里支持下,叔段有侍无恐,得寸进尺。郑庄公沉着应对,欲擒故纵,最终打败了叔段。
C.《春秋》未按“谥号”称郑庄公为“公”,却按兄弟排行称他为“郑伯”,《左传》对此持反对意见。
D.颍考叔献计让庄公和其母“隧而相见”,母子团聚。作者借“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赞颂了颍考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小题5】材料三中高士奇笔下的郑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概括其形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