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道之士,固犹少。虽幸而有,未必知也,不知则与无贤同。故王者不四,霸者不六,亡国相望,囚主相及。贤主知其若此也,故欲求有道之士,则于江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

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名为越石父。”晏子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弗辞而入。越石父怒,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邪?”越石父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者。吾是以请绝也。”晏子乃出见之,曰:“也见客之容而已,今也见客之志。婴可以辞而无弃乎?”越石父曰:“夫子礼之,敢不敬从。”晏子遂以为客。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令官遗之粟数十秉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而拊心曰:“闻为有道者妻子,皆得逸乐。今妻子有饥色矣,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又弗受也。岂非命也哉?”子列子笑而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也,至已而罪我也,有且以人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杀子阳。受人之养而不死其难,则不义;死其难,则死无道也。死无道,逆也。子列子除不义、去逆也,岂不远哉?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选自《吕氏春秋·览·先识览》,有删改)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

(选自王安石《材论》)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郑子阳令官遗之粟A数十秉B子列子出C见D使者E再拜F而辞G使者H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者不四”是就“三王”而言,“三王”一般是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B.“向也见客之容而已”与“向之所欣”(《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C.“其妻望而拊心曰”与“日夜望将军至”(《鸿门宴》)两句中的“望”意思相同。
D.“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与“抢呼欲绝”(《促织》)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有道之士与圣贤之人少而难得,即使有,而君主又往往不了解他们,这是世道混乱、“亡国相望,囚主相及”的重要原因。
B.乱世之中,有道之士多在江海幽闲之所,贤主往往能够访而得之,如文王虽是诸侯却能得到太公,纣王贵为天子却失去了这个贤士。
C.越石父认为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不可以忍受屈辱,晏子能用左骖赎救自己,应是了解自己的,所以无法忍受晏子对自己的傲慢无礼。
D.列子谢绝郑子阳之粟,说明他预料到郑子阳终将因无道而被杀,所以为了免除不义、避开悖逆,列子宁愿贫苦也不愿“受人之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之晋,见反裘负刍息于涂者,以为君子也。
(2)且方有饥寒之患矣,而犹不苟取,先见其化也。
【小题5】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在贤才稀少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到如材料二中所说的“得之”?
22-23高二下·甘肃庆阳·期末
知识点:吕不韦(前292-前235)《吕氏春秋》王安石(1021-1086)论说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小题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小题5】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虽不肖其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说乎周。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B.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C.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D.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中理然后动”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中”字含义相同。
B.“死而见说乎周”与“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与“沛公起如厕”(《鸿门宴》)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D.“归而因大乱之余”与“因遗策”(《过秦论》)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的操行为贤明的君主所喜欢,为不肖的君主所厌恶,但忠臣这一名声,无论什么君主都喜欢。
B.公孙枝请求会见晋齐两国的使者,秦缪公认为会见使者不是他的职责,也非相国的命令,于是拒绝了他。
C.通过确定官员职分来管理官员,这是秦缪公所向往的法度,因此他治国有政绩,能够称霸西戎。
D.赵衰建议晋文公奖励提出良策的郤子虎,来激励那些远离君主的人能够为君主竭尽智慧,成就霸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
(2)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
【小题5】本文所举赵衰的例子是如何体现“不苟”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亮,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说之,秀士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两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就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经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穆。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而言曰:夫子遂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小人也。召,音语之。子路与子贡入,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子道之谓达,穷丁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献F诸G缪公H三日Ⅰ请J属K事L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士从之”与“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六国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不拘于时”(《师说》)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C.“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与“用心一也”《劝学》两句中的“一”含义不同。
D.“手足胼胝不居”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孔子告诉弟子,箱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就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2)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小题5】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