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博关虽欲侍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陋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里于秦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有删改)

文本二: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共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乃革车三十,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曰:‘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孤,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二》,有删改)

【注】①在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决定迁都,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东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以后,魏国也被称为梁国。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水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悉A赵B兵C涉D河E关F指G博H关I虽J欲K侍L秦M不N可O得P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也作连衡。它是苏秦提出的外交策略,张仪常用来游说各国,也用来泛指结盟。
B.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神和谷神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C.“乃具革车”的“具”是“置办,准备”的意思,与《鸿门宴》中“具告以事”的“具”意思不同。
D.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仪劝说齐宜王,认为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但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未从长远角度为齐国谋划出长治久安的政策。
B.张仪劝说齐王与秦国联盟,齐王认为齐国地理位置偏僻,东临大海,没有考虑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张仪这样的贵客前来指教。
C.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因此张仪献计武王,愿意前往梁国,利用齐王对自己的仇恨,让齐梁两国交战,秦国趁此机会入侵三川之地。
D.张仪的舍人冯喜先到齐国,再找个借口出使楚国。在齐、楚之事处理完毕后,冯喜对齐王说,大王憎恨张仪,秦王却厚待抬举张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2)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
【小题5】两则材料中,张仪、冯喜游说齐王都取得了成功。请简要分析他们是如何说服齐王的?
22-23高二下·辽宁鞍山·期末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盂尝君出记②,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愤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曰:“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记:布告。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驱而之薛A使吏召诸民B当偿者C悉来D合券E券遍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是“安慰、慰问”的意思,与曹操《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意思相同。
B.比,“等同、和⋯⋯一样”的意思,与《项脊轩志》“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不同。
C.何市,意为“买什么”。《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
D.期,读jī,“一周年,满一年”的意思,与《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托人介绍成为孟尝君的门客,未表现出任何才能,却通过多次弹剑而歌一再要求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孟尝君则有求必应。
B.冯谖经门客推荐去孟尝君的封地薛邑收债,临行前,他问孟尝君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什么是我家里缺少的就带些回来吧。
C.冯谖到达薛邑后,召集欠债的人核对契券,核对完后,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当场烧毁契券,将债务一笔勾销,百姓感激孟尝君的仁慈。
D.文章从写冯谖受人轻视,到写他焚券“市义”,再到后来“迎君道中终日”的情景,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过秦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小题5】冯谖“市义”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韩。韩恐,使阳成君入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靳𪏘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阳成君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𪏘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乃使冯亭代靳𪏘。

冯亭守上党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愿献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王大怒,赵豹出。

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曰:“是吾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闻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B.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C.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D.为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与人/不义一也/主内之秦/不顺主命/不义二也/卖主之地而食之/不义三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谢于秦”的“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哙拜谢,起,立而饮之”的“谢”含义相同。
B.“若不能卒”的“卒”指“保全”,与《荆轲刺秦王》中“卒惶急无以击轲”的“卒”含义不同。
C.蚕食,像蚕食桑叶一样一点一点侵吞他国领土,比喻逐渐侵占。现代汉语中仍沿用这一词义。
D.“诸吏皆益爵三级”的“益”指“增加”,与《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益”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国受到秦国的攻击,不敢与之抗衡,于是派阳成君前去讲和,并表示愿意将上党之地割让给秦国,后来又派遣冯亭替代靳任上党太守。
B.冯亭驻守上党三十天后,秘密派人向赵王进言,表示愿意投奔赵国,并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给赵王,赵王听了非常高兴。
C.平阳君认为上党地区从中间割裂了秦国,使其两边不能相互联通,因此秦国对上党虎视眈耽,势在必得,一定不会坐视赵国平白地从中获利。
D.赵王派赵胜去接收上党之地,并且赏赐冯亭,但冯亭以自己向赵国进献上党有三点不义为由拒绝封赏返回韩国。这是冯亭用心良苦的计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愿献之于王,唯王才之。
(2)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齐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

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B.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C.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D.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是“面朝南”的意思,古代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文中该词意指“称帝”;现在用来表示方位。
B.“亡南阳之害”的“亡”是“失去”的意思,与贾谊《六国论》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的“亡”意思不同。
C.横秦,此处指齐与秦“连横”。战国时代六国分别与秦国结为东西向的联合,称之为“连横”。
D.桎梏,古代的一种刑具。戴在脚上的为“桎”,戴在手上的为“梏”,类似于现代的脚镣和手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耗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就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国将领。
B.鲁仲连起初单刀直入,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国的根本原因,告知对方不要因为谗言一时激愤从而失去更多。
C.鲁仲连指出齐国对聊城势在必得、楚国形势已告急的事实,以此打消燕将的侥幸心理,并威胁燕将必须放弃守城。
D.鲁仲连最后用管仲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再次说明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性,使得燕将自愧不如,答应休战撤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小题5】鲁仲连在信中提及墨翟、孙膑、吴起之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