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完成下面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悌:也作孝弟。儒家的一种伦理思想。孝:善事父母。悌:善事兄长。《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B.礼义,“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就是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即为礼,让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即为义。
C.乡党,即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如《侍坐章》中的“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一幅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B.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2023·山东泰安·二模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李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           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                 加:增加
C.刃既接                       兵:士兵
D.弃甲兵而走               曳:拖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诸子关于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B.梁惠王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因为魏国的都城在大梁,故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C.“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D.“庠”“序”都指学校,“庠”指小学,“序”指中学。
【小题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主张用“仁政”去统一天下。本文倒数第二段的叙述体现了他“仁政”主张的两点具体内容: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B.孟子可以说是个雄辩家。他能用巧妙的方法将谈话引入预设的话题,能用连续的反问句揭露对方的破绽,能用形象恰当的比喻说明道理。本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C.孟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认为人格的重要性远远高于财富、权力和地位。但本文的论述中却强调制民之产。由此可见,他的“仁政”主张和他推崇的理想人格是互相矛盾的。
D.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更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但是本文的叙述没有反映他的这种思想。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各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三)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仁焉                      归:称赞,称许
B.恻隐之心,仁之        端:萌芽,发端
C.其君者也                       贼:伤害
D.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请问                                     有四体也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                 九层之台,起累土
C.非所以内交子父母也                 不贵难得
D.非恶其声然也                           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小题3】下列对语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几句话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不是为着要称赞同乡和朋友
C.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D.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以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小题4】下列对语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重视“仁”的实践,认为一个人哪怕只有一天能做到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都应受到天下人的称许。
B.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进而论述了“四端”的重要性。
C.“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说我们要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那样做事就不会失败。
D.先秦诸子散文从不同角度阐述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其论说风格或雍容、或犀利、或狂放、或朴拙,各有其妙。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于”字用法跟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寡人之B.颁白者不负戴道路
C.青,取之于蓝,而青D.移其民河东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王无岁(归罪)B.河内凶(黄河以北)
C.弃甲曳而走(士兵)D.有饿殍而不知发(同“途”,路上)
【小题3】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小题4】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治天下。下列各句没有体现“仁政”内容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斧斤以时人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