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较难0.4 引用5 组卷29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刷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小题3】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题4】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2-23高一下·福建莆田·期中
知识点:孙犁(1913-2002)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歌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劲。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抿着嘴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

“快批准了。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纪事》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两人以简单的言语、动作传情达意,凸显出脉脉真情。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短暂交流,“后台”小空间中更能聚焦人物,对话中点明了两人的关系,表达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心。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不同的场景中表现出女孩子羞赧的美好形象。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一结尾部分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与前文的喧闹对比鲜明,更衬托出双眉的形象。
B.“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的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C.“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D.小说以演出的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小题3】某同学觉得兴儿和双眉在后台对话的部分,蕴含着两位有着共同追求的有情青年的丰富情感,便尝试补充细节,将这部分内容改写为剧本。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帮助他完成改编。

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兴儿三言两句地跟后台的人打完招呼,就轻悄悄地朝双眉那儿走过去。

双眉“你在哪看?”(脸上泛起笑容,仍然对着镜子化装)

兴儿“在台下边呗!”

双眉“有座物没有?”

兴儿(低头看着受伤的胳膊)“没有。”

双眉“我给你带来了一个。”( A )

兴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高兴地接过凳子,端端地坐近了些)

双眉“这是我分的果实。”(格外自豪)

兴儿(忽而问)“你参加斗争了啊?”( B )

双眉“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低声说,在镜子里抿着嘴轻轻一笑)

兴儿“入党了没有?”( C

双眉“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兴儿“我今天满了候补期。”(站起身来,慢慢说)

双眉“我来演戏给你道喜!”( D )

【小题4】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 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文本二:

不正面描写敌人,一味关注我方军民人情美人性美,必然无法正面和具体描写战争或战斗场面,这样会不会掩盖至少是让读者看不到战争本身的残酷,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战争?尤其当作家代表战争受害者一方时,这种未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一味追求美好的写作方法,会不会本末倒置?

孙犁的抗日小说确实不经常写到大规模战争场面。小规模的战斗,也避免描写血腥屠杀。无论敌人覆灭或我方牺牲,都以极俭省的笔墨轻轻带过,战斗场面始终放在远景。

最有名的是《荷花淀》,写刚刚成立的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一船日军,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两句话: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这之前和之后,年轻媳妇们的欢歌笑语,她们在背后对解救她们的丈夫们的充满娇嗔和自豪的议论,远远超过枪弹的声音,才是小说叙述真正的主体内容。

但孙犁的抗日小说并不完全回避残酷。他写残酷,不是具体的战斗或敌我之间的流血与死亡,而是北方人民在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这场战争中遭受的极度的贫穷与苦难。战场上的残酷转移到人民的日常生计的艰难,体现为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与恐惧,这些内容的震撼力,即使孙犁的唯美的笔致,也不曾令其减少分毫。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表现战争中的残酷,孙犁完全有材料,但他节制了笔墨,留出更多的空间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有节制的表现更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具有更大的暗示性,所以他丝毫不担心这样节制的描写会冲淡战争的残酷。只有从未经历战争的磨难、不知道残酷为何物的某些当代作家,才会拼命渲染残酷,生怕读者看出他不会写残酷。在这方面,孙犁的含蓄和某些作家对战争的残酷的刻意渲染,是有区别的。

(摘编自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三不主义》)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北方冬天农村的景象,暗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展现了乡村军民劳动生活的画面。
B.小说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与残废军人卖的猪肉进行对比,以后者的干净和美味表现军人敦厚的品质。
C.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老板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D.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明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日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
B.孙犁,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创作了《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
C.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就发生在此期间。
D.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小题3】文本一的“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战士》是孙犁的一篇“抗日小说”。请从选材立意、虚实处理、创作目的三个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情况紧张,我们跋山涉水,队伍渐渐拉散,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要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宽广的蓝天上,忽然传来飞机的叫声,那飞机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女孩的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拉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安排女孩给我换药。“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那天起,刘兰每天给我换药,情况越来越紧,但我腿脚不见好转,组织决定把我坚壁到远处高山上,叫刘兰跟随。我们按着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

一到下午,肚里就饿了。爬了半天,我饿得再也不能支持,迷糊过去。等到睁开眼,刘兰坐在我的身边,天已经暗下来了。在我们头上,一棵茂密的酸枣树,累累的红艳的酸枣在晚风里摇摆。我一时闻到了枣儿的香味和甜味。刘兰也正眼巴巴望着酸枣,眉头蹙得很高。看见我醒来,她很高兴,说:“同志,到了这个地步,摘一把酸枣儿吃,该不算犯纪律吧。”

我笑着摇摇头!她伸过手去就撸下一把,送到我嘴里,她也接连吞下几把。

吞吃了酸枣,有了精神和力量,在苍茫的夜色里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一个男人下身穿着棉裤,上身光着膀子,高举着连枷!在他身旁有一个年轻的妇女用簸箕迎风扬送着丈夫刚刚打下的粮食,她的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夹袄。

进村以后,刘兰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这一晚,我听着五台山顶的风声和远处杉林里的狼叫,一时睡不着,却并没感觉不安,从炕头的窗口望过去,刘兰和老四也没有睡,两个人的影子在窗纸上摇动,她们在拉着家常。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么就是养不下,要么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接着两个人就诉起苦来,你疼我,我疼你的闹了大半夜才睡觉。

老四派两位妇女教刘兰做莜面。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农里村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下起了大雪,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有删改)

文本二:

孙犁先生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重读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先生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的化身。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看护”看似平常,实则有双层内涵,既指女看护刘兰,又指在抗日战争中艰苦奉献的百姓群体。
B.文中两次提到情况紧张,而“我”腿伤又不见好,这使得组织决定安排刘兰陪“我”转移到远处高山上。
C.文本特意描写村庄里一对夫妻的穿着举止,与下文做莜面的妇女相呼应,体现当地环境艰苦,生活贫寒。
D.刘兰迎着大风大雪陪护着战士艰难地前行,一步一个声响,以此结尾是为了暗示战局的凶险及前途的迷茫。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叙述者,也是人物品格的见证者。本文以“我”的口吻讲述刘兰的故事,能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本文采用补叙的手法,借老康的话交代了刘兰的悲惨身世,介绍其童养媳的经历,为刘兰与老四相互怜悯埋下伏笔。
C.本文注重环境的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毛驴蹄印”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还渲染了冷寂的气氛。
D.本文善用日常小事和细节描写来塑造形象,如面对渍出蜜汁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小题3】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请结合文本一进行概括并分析。
【小题4】孙犁的小说因其细腻婉约的文笔、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被誉为“诗化小说”,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诗化小说”特征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