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②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④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⑤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⑥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⑦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自然选择的力量》,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选择是一种在自然选择引起变异的基础上,依据某种目的进行的有意识选择。
B.无利也无害的变异,虽最终可能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但却不受自然选择影响。
C.只要有利于生物本身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能有所作为,从而创造出新的物种。
D.自然选择中,生物时刻都在检查最细微的变异,把坏的去掉,把好的保存和推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这一概念中的“自然”一词不是拟人化的用法,而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用及产物。
B.因为我们对过去地质时代的认知有限,故而我们很难觉察到物种的缓慢变异,只能看到现在的生物和以前不同而已。
C.一地气候和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会使其他生物产生微小变异,有利的变异得以保存,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改进工作。
D.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但是作用通常都比较缓慢,并且只能作用于同一地域内的少数生物。
【小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选择”的一项是(     
A.果园里的桃树变异后,结出毛茸桃子和光滑桃子,果园里的象鼻虫,专门喜欢吃光滑桃子,而不吃毛茸桃子,因此结光滑桃子的树变少,结毛茸桃子的树则增多。
B.蒲公英的种子带有茸毛,这与地上长满其他植物密切相关,只有这样,蒲公英种子才能随着微风飘荡,落到没被其他植物所占据的空地上,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C.《农政全书》中记载甘薯“凡地方所无,皆是昔无此种,或有之则偶绝。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其中也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至,无关于地”。
D.长颈鹿祖先的脖子有的长一点,有的短一点,当树叶不够吃的时候,脖子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脖子短的就可能饿死了,于是脖子长的活下来,并留下后代。
【小题4】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这几种原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小题5】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行文脉络。
22-23高二下·云南玉溪·期末
知识点:科普-自然科学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望向水面,水的颜色之多变是我们喜爱水的一个原因,但大多数人只是喜欢欣赏这些丰富的色彩,却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在夜间,将一杯水放在你的面前,然后关掉所有的灯,于是这杯水随着房间中的一切消失了。水的颜色变成了黑色。等灯光再次照亮房间,比较一下杯中的水与浴缸中的水的颜色,事情就变得更加有趣了。假如你的浴缸是纯白色的,试着在它内部注入几厘米深的水,然后朝里面看去。你会发现它看起来完全无色透明,与杯中的水没什么两样。接着继续往浴缸中注水,直到它明显变深。看向现在稍深的水,你能发现水有一丝发蓝吗?

纯净的水没有颜色、但它会吸收一些颜色。当白色的光照进水中,有一些被反射了,还有一些被水分子吸收。进入水中的白光由七色光组成,这些色彩并不会被均匀吸收。红色光、橙色光以及黄色光要比蓝色光更多地被水吸收。

从浴缸到泳池,随着水体的尺寸越来越大,光线要透过的水量也随之增加,于是更多红色到黄色波段的光被吸收,所以我们觉得泳池是浅蓝色的,尽管池底的颜色是白色。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在水中穿过最远距离而不被吸收的颜色:蓝绿色光。

接下来思考水下有什么。假如你身处一片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看起来会是白色的,但在不远处,水会呈现极浅的蓝色,再远处蓝色会加深一些。随着你的目光从岸边向远处移动,颜色会继续加深,直到明亮的白沙完全不再影响水的颜色。

在金色沙子或卵石覆盖的海滩上,你会看到相同的效应,但是颜色会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随着水深的增加,颜色会从最浅转为最深。海水越深,蓝色就越多,但在较浅的水中,海床的颜色混入得更多。

在晴好的一天,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你因此有很大机会能目睹天空对水的颜色的影响。注意与云彩投下影子的水面相比,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水看起来更接近蓝色。这种效应非常明显,以至于很多人看到水上的云影都误以为是水下发生了大事。人们通常都会认为一定是水深突然发生了改变或者突然出现了一大群鱼,但如果有耐心,你能看到这些颜色更深、不那么蓝的水面随着云彩向前行进。

所有你在野外看到的水中都含有一些粒子,即便是在看起来原始纯净的水源以及最有荒野特色的湖泊里,其水中和水面上都有着上百万的微小杂质。藻类、细菌、粉尘、花粉还有其他物质都会出现,并且为湖水增添颜色,有时这不太明显,偶尔则相当显著。

记得最近一次乘坐飞机,飞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后不久,机身微侧,我向窗外看去。在机翼之下,与其他的湖不同,其中的一面呈现出明亮的绿色,这让我印象深刻。亮绿色的湖离附近的农场最近,这解释了它不寻常的颜色。

当湖泊或池塘的静水出现科学家所说的“富营养化”时,意味着其中的营养物质太过丰富,打乱了它微妙脆弱的生态系统。藻类生长需要三种东西:水、阳光和营养,如果这三者都达到它适宜的量,那么它便会发生水华,并彻底改变水的颜色。

我们看到的颜色有时还会受到水面上的东西的影响。水面上的油、灰尘以及很多其他临时访客都会以一种不受欢迎的方式改变水,但有一种常客——泡沫,却十分美丽。泡沫会为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添上颜色。

泡沫是空气被水包住后产生的微小空气囊。当光线照在它们上面,它会碰到很多大小不同的球体。光线从这些大小各异的“球”上反射回来,每种大小的球体都会反射出一种不同的颜色。这些不同的颜色同时进入我们眼中,合在一起因而显现为白色。当粉末足够精细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

(节选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进水中的白光虽然会被水分子全部吸收,但是吸收并不均匀,与红、橙、黄色光相比,蓝色光最不容易被吸收。
B.白色海滩最浅处的水呈白色,金色沙子或卵石覆盖的海滩最浅处的水接近蓝绿色或绿松石色,是受到海床颜色的影响。
C.在同一片水域,受天空的影响,明媚阳光照映下的水几乎为蓝色,而被云彩投影的水的颜色显得更深,蓝色更淡。
D.如果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剩打破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导致藻类物质恣意生长,就会产生水华现象,从而改变水的颜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很少有人去思考水颜色多变的原因,然后介绍了光线、水下物质、天空、水面上物质四个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
B.“几朵零散的预示好天气的积云从天空中掠过,这些云像绵羊一样蓬松”等描写性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C.泡沫会反射光线形成不同的颜色,所以我们看到的在强风或破碎波之下快速流动的河水和海水上的泡沫是五颜六色的。
D.在涪江边欣赏水色时,如果我们过滤掉光线、水下物质、天空颜色等所有影响水的颜色的因素,水的颜色就会呈白色。
【小题3】水的颜色和光线存在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没有光合作用的世界。首先,地球不会是绿色的。我们的星球呈绿色,要归功于植物与藻类包含的绿色素,可以吸收光进行光合作用。再来,地球大概也不会是蓝色的,因为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海洋都要靠氧气的清洁力来扫除阴霾与灰尘。而没有光合作用,地球可能根本不会有海洋。

氧气是行星生命的关键。氧气虽然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创造世界的分子。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飞快,很快就超出地球吸收的极限。最终所有的灰尘和岩石中的铁、所有海洋里的硫和空气中的甲烷,全部被氧化了,然后多出来的氧气才开始填满大气层。直到此时,氧气才开始保护地球,不让水分继续流失到太空中去。同时从水中冒出来的氢气,才有机会在逃到外太空之前碰到更多的氧气,很快氢气和氧气开始反应生成水,再以雨的形式从天而降,回到海中补充流失的水分。当氧气开始在大气层中积聚,才能形成一层臭氧保护膜阻挡紫外线的烧炙,让地球成为适宜居住的地方。

氧气不只拯救了地球上的生命,它提供的能量还使得生命繁茂。细菌可以在没有氧气的地方快乐生活,因为它们有举世无双的电化学技术,可以引发绝大多数的分子反应,从中攫取点滴能量。但是从发酵反应中得到的能量,或者从甲烷和硫酸盐反应得到的能量,和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有氧呼吸就像直接用氧气燃烧食物,将它们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也没有别种反应可以提供如此多的能量来支持多细胞的生命了。所有的植物、所有的动物,在其整个或者至少部分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个例外,是一种微小的线虫(虽然微小却是多细胞生物,须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可以生活在死寂缺氧的黑海海底。因此没有氧气,生命会极其微小,至少在单个生物体的水平上是如此。

氧气也从其他方面为大型的生命提供支持。想想食物链,最上层的猎食者吃小动物,小动物吃昆虫,昆虫吃小昆虫,小昆虫吃菌菇或树叶。五六层的食物链在自然界并不罕见。每一层都会损失一些能量,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呼吸作用的效率是百分之百。事实上,有氧呼吸对能量的使用效率大约是40%,而其他形式的呼吸作用(比如用铁或用硫来代替氧气)的效率则少于10%。也就是说,如果不使用氧气的话,只消经过两层食物链,能量就会减少到初始能量的1%,而使用氧气的话,要经过六层食物链才会达到相同的损耗。换句话说,唯有有氧呼吸才能支撑多层食物链。食物链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教训是,猎食者只可以生活在有氧的世界,而没有氧气的话它们根本负担不起猎食生活。

氧气直接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让动物具有力量的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不管是钙化的结缔组织如骨骼、牙齿和硬壳,或者是“裸露的”结缔组织,如韧带、肌腱、软骨和皮肤,全都包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可以说是哺乳美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了全身蛋白质的25%。就算离开脊椎动物的世界,胶原蛋白也是贝壳、角质、甲壳和纤维组织的重要成分,它们构成了整个动物世界各式各样的“胶水与绷带”。胶原蛋白的成分十分独特,它需要自由的氧原子把相邻的蛋白质纤维连接起来,让整个结构可以承受较高的张力。自由氧原子参与其中,意味着只有在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宽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制造胶原蛋白,因此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或许就是大约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化石记录中忽然出现大量大型动物的原因,当时正好是地球含氧量飙升之后不久。

因此,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不会有猎食行为,不会有蓝天,或许也不会有海洋。或许就只剩下灰尘与细菌,再无其他。毫无疑问,氧气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了。然而老实说,代谢氧气是件难以置信的事,因为不管在地球上、火星上或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光合作用都可以不依赖氧气而进化出来。不过如此一来,很可能所有生命就算变得复杂,也只能停留在细菌等级,而我们或许只是茫茫细菌世界里某种有感知的生物而已。

(摘编自尼克·莱恩《生命进化的跃升》,梅茇芒译)

【小题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在生成水分、形成臭氧方面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是地球成为宜居之地的重要因素。
B.除了微小的线虫以外,宇宙中所有的生命形式在整个或部分的生活周期中,都要依赖氧气获得快乐的生活。
C.有氧呼吸的能量使用率大于无氧呼吸,其经六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约等于无氧呼吸经两层食物链的能量损耗。
D.氧气是制造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需要硬壳与骨骼保护的大型动物仅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氧气虽只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废料,但却是世上最珍贵的代谢垃圾。作为创造世界的分子,人类进化、地球生态都受其影响。
B.没有氧气就没有大型动植物,或许也没有人类,由此可见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C.寒武纪时期,地球含氧量飙升使得大量大型动物出现,直接说明了大气中的含氧量越高动物体型越大。
D.作者在介绍氧气为大型生命提供支持和参与大型生物的建造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准确科学。
【小题3】有科学家认为:“保护生态就是要清新氧气。”请结合材料内容,说说清新氧气对于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三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景德镇十大瓷厂的停产,景德镇陶瓷产业随之下滑。景德镇一度出现了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市场主导品牌、以落后的小型手工作坊为生产模式的分散经营状态,产品两极分化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发展空间的商业品牌。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创建了占地七万五千多平米的法蓝瓷工艺品陶瓷生产基地,如今已经打入5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遍布全球,达到6000多个卖点。

法蓝瓷的外形充满浮雕,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传统工艺中,这种有倒勾倒角的外形只能通过手工完成,无法实现量产。法蓝瓷的工匠们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改造,终于琢磨出“倒角脱模工法”,坯体表面密布短小倒角,使突出的造型能够通过模具生产,并实现量产,千百年来陶瓷量产的形状限制得以突破。这一技术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法蓝瓷的设计团队是由一群喜欢探索大自然,追求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家组成。庄子曾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指人可在与自然的交流互动中体会万物之美,获得生命哲学的顿悟。这是东方人所青睐的美学思考,设计师们将它贯穿于法蓝瓷的设计理念中,使作品完美融入了东方典雅的人文气质,将大自然的花草丰姿、虫鸟律动、原野奔放以立体造型呈现于作品之中。显现出的外观,就是花草摇曳、虫鸟嬉戏跃然瓷上,盈绿的树枝变成茶杯的把手,一只红嘴鹦鹉停驻在杯沿上……这样的瓷器,东方人从中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西方人则震撼于大自然的美丽。第一套“蝶舞”系列一经推出就大受西方市场认可,第二年更获得了纽约礼品展一等奖,法蓝瓷借此在国际精品礼品市场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

(取材于有仪的相关文章)

【小题1】根据材料三,下列与“倒角脱模工法”有关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这一技术是法蓝瓷工匠们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B.这一技术使瓷器突出的造型能通过模具生产
C.这一技术打破了千百年陶瓷生产的形状限制
D.这一技术的成功成就了法蓝瓷的核心竞争力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法蓝瓷设计理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回归传统B.天人合一C.中西并融D.张扬个性
【小题3】从青白瓷到法蓝瓷,景德镇制瓷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出其中三条。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