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小阅读-课外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李敬泽

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我又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的疑惑:孙悟空那么能飞,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第九十八回,作者才做出了回答,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

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于是,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

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是开元二十四年,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袭马尽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

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认识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诗中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完全就是李白的句子。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赠李白》和另一首《画鹰》:自是年少气盛时作,都为自己写照。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杜甫此时的自己,其实就是李白。

李白这个人,真是太白啊,他光芒四射,从路人直到天子,很少有人不被他的光芒所震慑。我相信,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心都是焦点,他是诗界的皇帝和神,他生前就活在世人的仰望中。

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没有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他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金庸有一句名言:人生就该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李白在心里和笔下兀自大闹,他走的一直是云路,他就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他一生都在飞,喝醉了就飞得更远更高。决眦入归鸟,杜甫眼巴巴地望着,李白就是杜甫眼里的那只鸟。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

但一定有一个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他如此卑微,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才是卑微到了泥土里。但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贴向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他终究不是仙人,他成为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为诗歌中的圣人。他的路太难了,你读一读他生命中期以后、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诗吧,那些诗大多写在路上,是行者之歌跋涉者之歌,是荒野之歌漫漫本路之歌。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哪里有所向无空阔,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沉郁顿挫,怎么能不顿挫,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端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

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杜甫走向远方、走进无数人,取经的行者心中觉悟,这经不是在天上写好了等他来取,这经就是他一步一步地行走在大地上写出来的。

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但是,现在让我们重读一遍《登高》,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哪里有所向无空阔,杜甫的生命中竟然真的一直有,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

我又想起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

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我们信任他们,我们确信,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

(有删节)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雨燕和行者来比喻作者眼中理想的作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李白、杜甫、曹雪芹等作家的不同人生风采和艺术风格。
B.作者用“眼巴巴地望着”的神态描写,表现杜甫对李白的仰望之诚;用“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的比喻,凸显杜甫高远的理想追求。
C.文中引用金庸“大闹一场,悄然离去”的名言,意在表现李白是“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一直是“云路”“一生在飞”的高格。
D.“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内涵丰富,既交代了行文线索,暗含对比褒贬,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缺少理想作家的现状的隐忧及暗讽。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其他散文分析结构,概括主题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关

欧阳杏蓬

我总以为,乡关就是一脚踏上长途汽车门,回过头来,独自跟弟弟挥手的那个时候。

宁远开往广州的班车,通常是五点左右检票上车。弟弟当时在二中上学,他是我在小县城里唯一的亲人和熟人。二中离汽车站不远,可以说是在斜对面。有这个地理优势,我去了容易找他。弟弟日用非常有限,我们在家务农,在经济上给不了他支持。他单单小小,我怕他在学校吃亏。他表现得倒大大咧咧,其实鬼精鬼精。大气的人,从来不在乎细节。这一点,他读高中时就运用得炉火纯青了,所以,即使手头拮据,我去了,他还是能从学校食堂打来最好的菜——红烧鱼块,酿豆腐,为我送行。

我上了车,出了车站,夕光满天,暮霭在檐下地上漫涌。

从此天涯无故人。

然而,在告别这个小小县城的时候,我发现弟弟并没有回学校,一个人站在车站对面芙蓉大厦前面行人稀疏的空地上,塌着双肩,双手插在裤兜里,落寞地在目送我乘坐的班车。

妈妈常说:把我的身高分给弟弟一点就好了。

那一刻,我真想分一点给他。

在广东,很多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日子。

我的乡关,在哪?

是在小县城告别的车站吗?

不是,是父亲送我到村子西边路口上车的地方?

父亲极少送我出门。

每一次远行,都是母亲跟在身边,一路走,一路叮咛,说着说着,就泪眼婆娑。我极易受感染,母亲一落泪,我也跟着泪眼汪汪。母亲说我性格像她,心肠软。我不让她送,父亲说他正好要去清水桥看农药到货了没有。我跟父亲同行,从东干脚走到马路边,两里路,父子俩竟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两个人站在马路边,他自告奋勇去拦车,居然站在马路中间,把我都吓了一跳。我把父亲拉回来,说:危险。父亲仰着脖子,说:他敢碾我呀?我还是劝他:万一司机没踩住刹车呢?

父亲躬身拎起我的包,说:你先上去。

我上车看司机的脸,一脸发作不得的愤怒。

东干脚虽然院子小,可出人才啊,科长市长都有。还有东干脚的母村平田院子就在前面几十米远,平田院子几千号人呢。别说在这里撞人,撞死一个鸡鸭,那都不是小事。

回头看父亲,父亲正走在回东干脚的小马路上。

父亲说去清水桥买农药只是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这个老头的爱,他自己都不知道。

这个路口,是东干脚所有出门远行的人上车的地方。

路的东西两边,段家岭与淌岭对峙。

路的南北两面,是大水田,春天茫茫,夏天绿绿,入秋黄黄,冬天漠漠。

这里是乡关么?

我在很久的时间里,认定这水沟边的岔路口,就是乡关。并且跟弟弟说(他已参加革命工作),跟在市里当领导的元初大哥说,要在这水沟边上树块牌牌,写上我们村的村名。我们都很热情,撸起袖子就要干。可上面有政策,不提倡自然村立个路牌。我在江湖卖过艺,却没那个实力,脸厚了,实力没上来,只好作罢。每次回家,走进小马路,近乡情更怯,我的心头就神神叨叨,这里是乡关。走到这里,就算进了家门。

是吗?

离开宁远县城,到逍遥岩,分车北进,过水泥厂,就是荒山野岭,路边有一坟场。老辈人说这里是五里庵,我问弟弟,他说这里是滑石板;我问母亲,母亲说这里是五里沟。父亲当年吓唬我们,说不学好,就要被押到这里打靶,做个短命的打靶鬼,三代人抬不起头来做人。打靶,枪毙。死刑犯,就是在这里执行上路。

这是一块黄土坪子,后面有山,山脚种着一片枞树,枝叶蒙尘叠垢,枝桠干里吧唧。山上岩石交错,交错处长满黄草,荒凉戚戚。

黄土坪子上,坟堆密密麻麻,就像倒下了一窝馒头。

死刑犯被执行了,亲人无颜收尸送回祖山,就地草草掩埋。那些坟堆也就一把土,大小不一,立在黄土上稀疏的荒草间,无人问津。

然而,每一次路过,不论是出门远行,还是归家省亲,看到那一片乱坟,就要受一次自我反省的教育。那片乱坟不是镜子,是悬在头上的岩石。那片乱坟不是炼狱,是人生关卡。内心虽然坦然,但仍惊悚。为人在世,举头三尺有神明。而这些坟头之下十恶不赦的孽鬼,也曾是活灵灵的人。失去了善恶分辨能力,搭进去一世为人,太不值得了

往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纷繁的城。

往北,出了这片坟地,就是泥瓦的村。

在城与村之间,这片坟地,如一块无声的警示牌。

这是我心头的乡关。

在这片荒草乱坟里别离,对做人充满敬畏。

每次经过这片乱葬岗,自鸣一下警钟,我心坦然,才想到如何给家乡荣华。我做不到,我心亦坦然。

这里,才是乡关。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本文有一条明晰的线索,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王小鹰

我认识他是在我们家附近的街心花园里,那时还没上小学。奶奶每星期从保育园接我回家,路过那小小的三角花园,我指着他的雕像问:“他叫什么名字?”奶奶摇摇头,奶奶知道秦香莲和王宝钏,但不知道这个有着卷曲鬓角的男人是谁。后来读书了,老师讲了老渔夫和小金鱼的故事,并带我们到那三角花园,指着他说:“那个美丽的故事就是他写的,他叫普希金。”

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

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位年轻女子款款地走来,短发,着呢裙,碧蓝的大眼。不是幻觉,也不是达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讲解员,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的高才生。她的气度与庄园的气氛很相配,她讲话很有条理,娓娓动听,向我们介绍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在普斯科夫,我们与两位当地作家交谈时探讨过普希金的性格发展,他出身贵族却具有火般的爱国热情与进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屡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转变是曲折而复杂的,他曾经写过几首支持沙皇进攻波兰的诗,作品中也一度出现怀疑和悲观,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会怀疑普希金的伟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说,他们出了普希金的选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优秀的作品。而我以为应该为普希金出全集,让后人了解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真正的普希金。

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们先去圣山寺院拜谒普希金之墓,他与他的父母葬在一起,竖着一尊简朴的锥形石碑,在小小纪念堂里,鲜花丛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从普希金的遗体上合下来的。四壁挂着巨幅油画,描绘了风雪天他与丹特士决斗的情景以及临终前他不可名状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从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仅为爱情而死,亦有人说丹特士其实是沙皇派的杀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认的第一美人,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场合。当他收到那些有关他妻子的匿名信时,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几年前沙皇为了让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宫廷舞会,赠给普希金“宫廷近侍”的职务,他说:“我宁愿做奴隶,却永远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尊严而向丹特士挑战的。监视、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没有像人格受侮辱这样不可忍受,于是他奋起反抗社会的舆论。他并不是去寻找死亡,他是如战士那样视死如归。纪念堂里那幅描绘普希金临终情景的油画下面,写着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

细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无地飘着,我们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寻觅诗人的踪迹,心里沉淀着怀念、景仰与惆怅。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话: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觉不到的痛苦,故而他们往往比庸人承担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们的生命往往是那样的短暂而璀璨。人们是喜欢天才的命运还是庸人的生活呢?彩色的落叶铺满的林荫道在雨雾中静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绪……

(有删改)


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题目。

相片

孙犁

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了她们的心意。那天,一个远房嫂子来叫我给她的丈夫写信。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

这是她的照片,是一张旧的、残破了的照片。照片上的光线那么暗,在一旁还有半个“验讫”字样的戳记。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得不像!”

她斜坐在炕沿上笑着说:

“比我年轻?那是我二十一岁上照的!”

“不是年轻,是比你现在还老!”

“你是说哭丧着脸?”她嘻嘻地笑了,“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出于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可是,”我好奇地问,“你不会另照一张给他寄去吗?”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你看这里!”

她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蒋介石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现在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这就是一个青年妇女,在新年正月,给她那在前方炮火里打仗的丈夫的信的主要内容。如果人类的德行能够比较,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1947年2月


孙犁是“写对话的巧匠”,请简析本文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