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小阅读-课外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巷斫琴人

刘学刚

车从东关大街驶入鞠家村东巷,仿佛喧哗的瀑布跌入沉静的潭水,一座座平房古朴安静,一如水底的礁石。小巷中有琴声流淌,还有歌声,犹如随流飘扬的桨声渔歌,透露出古密州淳朴温和的民间韵味。

下车,驻足谛听,惊喜如好风扑面而至: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大舜的胞衣地,听农耕时代的恩泽之歌《南风歌》,我觉察到时光的接续,以及空气中南风和斯时斯地人们交织着的温润呼吸。

寻声暗问,弹唱者是一位叫李加涛的斫琴人。渐次响亮的弹唱声暴露了他的栖身地,城中村一个简朴幽静的民居。黑漆大门开着。两间南屋和三间北屋守护的小院,优雅得让人内心一颤。东植荷花,西育芭蕉。南屋外墙上挂着三五竹筒,竹筒开裂处有马齿苋探出许多细嫩的茎,开出红的、黄的、粉的小花,就像在乡野上那样,坦然率真,健康茁壮。

一个清瘦的男子迎了出来。他四十出头,脸庞瘦长,看上去很像文弱的书生。这个腼腆羞涩的男子是诸城百年以来第一个斫琴人。民国初年,诸城派斫琴师北上南渡,诸城古琴之音成了人们绵长而忧伤的回忆。

李加涛缘何结谊斫琴,他的故事有无奈,有忧伤,也有咀嚼不尽的幸福。大李曾在一家大型木器厂上班,妻子是木器厂的女工,夫妻俩就像螺栓螺母一样,牢固着一个温馨的小家。后来,企业经营不善,夫妻双双下岗。妻子的满面愁容和儿子的无邪笑容犹如两张碟片反复播放,尖细的唱针划痛的是他的心。他像一截被抛弃的木头,唤醒他的是铁锯刨子。他蹬着三轮车,拖着铁锯刨子木头,以及沉重的家庭负累,穿梭于各个居民小区,给人家打家具、搞装修。他起早贪黑,午饭冷馒头蘸热水,晚上铺几块木板,睡在工地上。就在个人创业稍有起色之时,那些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胃部。等他做完胃部切割手术,在病床上费力地用手臂撑起瘦弱的身体时,恍惚中,他看见一块木头被分解,被剥离,被暴晒,被淫雨侵袭得处处霉斑。

凡俗日子就是一堆坚硬粗糙的木头,只有诚实生活的人才像铁锯那样投入,发现木头的纹理之美。仿佛个溺水者,搭救大李上岸的是一块木头。

多年以后,大李依然记得那个秋日的黄昏,在暮霭洒入庭院,儿子鸟雀一样蹦蹦跳跳的脚步让暮色变得温暖迷人。开学第一天,儿子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古琴社团,央求爸爸给他准备一张古琴。在无力购买和无力出门打工的双重困境下,大李的目光落在庭院里那堆长长短短的木头上,那些走失的木屑如雪花飘然而至,而后,锯木声、刨木声,敲打声,以及咳嗽声,宛若梦境一般出现。他要给儿子斫一张古琴,让粗糙的木头涅槃重生,长出绿叶的手指,长出鸟鸣和南风的合奏。

古琴的斫制时间漫长,斫制、灰胎、推光等每一步均须精细打磨。大李告诉我们,他专事斫琴以后,把儿子用过的那张古琴命名为凤来仪,那是他斫木求音的初始,寻常木头由笨拙的家具朴素转身,成为接通人间天籁与良操美德的乐器。那张耗时半年的古琴经由儿子的手进入校长的视野时,校长就像看见了传说里的大舜古琴一样,惊得张大了嘴巴:这是诸城人斫制的古琴!类似的情节在古都南京重演了一次。一位斫琴界的前辈抱着凤来仪,端详了许久,又看了看风尘仆仆的大李,他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拨动了大李的心弦:小伙子做下去吧,斫琴可能改变你一生的轨迹。

大李斫琴已十年。清晨的阳光、柔和的南风、庭院的花草、向晚的落霞以及内心的欢畅,尽化作古琴上的风景。一间北屋是琴房,排列着蕉叶式、落霞式、虞舜式等六张古琴。他在琴房举办琅琊雅集,以及各种公益班,古琴爱好者随到随学,分文不取。古琴要常弹,不然,它会睡去的。大李缓缓地说。古琴是有呼吸有知觉的,就像庭院里枝繁叶茂的芭蕉,南风柔和的手指、春雨细细的手指、冬阳温情的手指一一深情弹过,且把手指的纹路和温度探入芭蕉的阔叶。

两间南屋为斫琴室。琴房和斫琴室就像蕉叶的两面,颜色深浅有别,纹理相同,质地一致。斫琴室内墙上悬挂的几组琴板,生动地呈现着开料刨平、手工雕刻图样、裹麻布、上中灰、涂漆糊等时间段落。斫一张琴,须一百多道工序,斫制三年。其中,髹漆最为耗时。说到漆,大李不说大漆致人过敏,而把它视为牙齿锋利的动物:大漆人呢,不要碰琴板。

大李所说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取的一种灰白色的黏稠乳状液。它始终在生长,初为纯洁的白,后褐色,干燥后漆黑一片,就像喧哗的白昼归于寂静的黑夜。髹漆是将鹿角霜灰和火漆调和,擦涂在裹了麻布的琴胚上。鹿角霜粉碎,用筛子分出粗、中、细三种,灰胎也依次分粗灰、中灰、细灰三次,每次都须用那双千锤百炼的手细细打磨,用绸布棉球进行揉粉找平,再用手掌将珍珠粉、橄榄油在古琴表面慢慢推光。干燥的大漆灰胎坚硬如铁,经常磨破手指,流出殷红的血。

回忆被大漆过的情形,大李依然心有余悸。初学斫琴的他,不知道看似如稀泥一样柔软的大漆,却像野兽一样桀骜不驯。他未戴手套口罩,赤手上阵。结果,手臂、脖子、腿脚都被大漆出红红的小疙瘩,越挠越痒,疙瘩越多,疼痒难耐,呼吸困难,就像喉咙里塞了一块木头,咳不出来,咽不下去,苦不堪言。斫琴,是双手在木头上的一次危险而快意的旅行,是用大漆灰胎将高山流水、清风明月永久贮存的,一次精神冒险。

南风缓缓吹,古琴悠悠响。我们踏上归途时,依稀有琴声萦绕耳畔。木头是斫琴人和丝弦唤醒的,而木头和丝弦又唤醒了一个木匠。他在琴胚上精心雕刻着图案,雕刻着美好生活。

(节选自《散文百家》,2022年第4期)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前四段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其他散文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贤良方正

刘醒龙

闹眼疾一年多了,用眼之事,最适合看看非黑即白的拓片。前些时,偶然见到《东汉贤良方正残碑》,心中不免浮出一些念想。

老家黄冈在长江边,在大别山中成长的那段日子,我在对爷爷教导的“贤良方正”四字有了悟性后,哪怕望见家乡的一块山石,也会觉得有不一样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岁月漫卷,这被自己当成源远流长的家乡经典,是否必须源出于百代东坡、千年赤壁等宏大叙事,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疑问。

近些年,凡是能够点睛的句子,只要是外来的,再生僻也会有人煞有介事地研究。反而是本土那些听得耳熟的文学,潜心弄通吃透的人极少,无师自通者太多。比如我喜欢从爷爷那里听来的“贤良方正”,虽然很长时间不知道出处,能悟出其中意味,便对付着学与用。

《黄冈秘卷》出版那年年底搬迁新居后,我想着这辈子不会再搬家了,便乘兴写了几幅“贤良方正”,自己留下一幅,其余几幅分送给来家过年的大姐、弟弟与妹妹们。初到新居,加上老母亲带着全家二十几口人齐来祝贺,没空将其装裱挂出来。接下来的一年里,偶尔对着空白主墙想起来,自我提醒多少次,被忘记的就有多少次。如此又到春节,这一次确实下了决心,也不再忘记,要将这四个字装裱上墙,给大过年的添点气氛。传统节日,不可以少了传统。真的开始找装裱师傅时,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袭来,人家已手忙脚乱地收拾摊子,闭门谢客了。

那四个字的家乡经典虽然又没有挂上墙,来自黄冈的消息,却高高悬挂在自己心头。特别是故乡人们顶着不亚于武汉的巨大风险,率先控制住疫情,没有让“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汉”的预言一语成谶。这中间除了放心,更是感叹,黄冈民众,向来以“贤良方正”为文化精神,值此危难时刻,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魅力更待何时,若不大显特显其文化实力更待何时!

武汉封城战“疫”期间,忍着眼疾的不便与难受,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自己非写不可的文字,在这些文字的背后,一直站着逝去多年的爷爷,以及爷爷用他那特有乡音说出来的四个字。

武汉解封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自己终于将“贤良方正”装裱好,在家中那面特意留白的主墙上挂端正了,字里行间的那些意义也高悬起来。有客人朋友来家,问此四字是何意思,自己就一遍遍地解释,此“贤良”指的是人心人性,此“方正”表示事情发生时一个人的行为动静。这不是望文生义,是自己联系家乡黄冈的山水地理、人文情怀做出的判断。

深究起来,“贤良方正”一说,最早出自《史记》,原本指汉文帝时推行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当年生活在乡村黄冈的爷爷,断断没有读《史记》的能力,唯独天下流传的《水浒传》才有可能惹动于艰难困苦之时血性男儿的兴趣。最后一句中的“贤良方正”四字能被爷爷记牢了,并时常念叨给他人听,足见这四个字对乡村中人的刻骨铭心。

多年以后,想起爷爷提及“贤良方正”的前前后后,方才明白,爷爷说老家黄冈如此如此,只是陈述一种文化,指引一条能让人活得更好的正脉!从来就有一种说法:若知朝中事,去问乡里人。用爷爷他们的“贤良方正”,来释解《史记》所言及的“贤良方正”,自然会更解人意、更得人心。刚刚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其中有写2020年家乡黄冈在湖北战“疫”中表现突出,根本原因是有着文化精神上的“贤良方正”。2020年中国在世界战“疫”中率先胜出,根本原因也在于有一条“贤良”辅助“方正”,又用“方正”力挺“贤良”的正脉贯通天地人间。

说起来,爷爷当年口口声声褒扬不已的“贤良方正”,也就是爷爷自己在说,除此之外,无论大别山深处的乡野,江汉朝宗的白云黄鹤所在,还是文脉搏动强劲的京津沪宁,再也不曾有谁说过。《黄冈秘卷》开篇写了一句话:“凡事太巧,必有蹊跷,不是天赐,就是阴谋。”爷爷在世就爱读《水浒传》这类“老传”,也爱在茶余饭后闲云野鹤一样与人讲“老传”,这样的传承显得更加亲密可靠一些,也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民风、民心与民间。

一棵大树,枝头有事无事都会喧嚣,扎在地底下的深根,从来是悄无声息。一条大河,岸边的水花有风无风都要溅出千姿百态的花样,浩荡的中流总是默默潜行。一座大山,山峰处无不引人入胜,拔地而起的山体从来不会有任何动静。是真经典,不仅铭记在经典本身,还会用不经意间使人恍然大悟的方式,活在活色生香的生活之中。

(选自《扬子江文学评论》2021年第8期,有删改)


文章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1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的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念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释:【1】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