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术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一年馀,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节选自《国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B.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C.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D.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居于家”中的“居”表示闲居,和后文“居一年馀”中的“居”意思不同。
B.孰,疑问代词,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孰视之”的“孰”意思不同。
C.弑,指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文中“卒见弑于其臣”意思是最终被臣下所杀。
D.柄,这里的意思是“根本”,和“柄国”“柄臣”中的“柄”的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一心辅佐齐桓公,当他年老时,担心自己一病不起,主动向齐桓公举荐接班人。
B.管仲认为不能把政事移交给竖刁、开方、易牙,是因为这些人的行为违背常情。
C.管仲认为可把政事移交给隰朋,因为他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
D.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认为管仲是难得的治国之才,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2)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小题5】管仲靠鲍叔举荐才被重用,然他却不推举鲍叔,你如何看待管仲这一行为?
22-23高二下·四川宜宾·期末
知识点:左丘明(前556-前451)《国语》韩非子(前280-前233)《韩非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含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无礼于晋                 大易小,甚善
B.臣壮也,犹不如人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夜缒而出,秦伯          信而疑,忠而被谤
D.失所与,不知             有敢不尽力者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D.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有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临危受命,最后,义无反顾地去说秦师。
C.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后,子犯建议攻打郑国,顿时关系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的大道理,最后才平息战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寡人过也                         ②臣请入,与同命
B.①乱易整,不武                       ②而乃手共搏之
C.①若不阙秦,将取之                 ②子亦有不利
D.①今人有大功击之                  ②于是荆轲遂就车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杀人如不能                  ②愿国为内臣
B.①于是荆轲遂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
C.①人之力而敝之               击沛公于坐
D.①秦王必见臣                  ②秦伯,与郑人盟
【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群臣
A.晋函陵B.若不秦,将焉取之
C.今太子D.吾得事之
【小题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B.愿足下虑之                    更:更加
C.秦之遇将军,可谓       深:刻毒
D.秋毫不敢有所                 近:接触、沾染
【小题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远(把……当作边邑)
B.而右手其胸(刺)          秦之将军(对待)
C.沛公起厕(往)             杀人如不能(尽)
D.诸侯之列(比较)          而燕国陵之耻除矣(被)
【小题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恐惧不敢自陈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小题7】下面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大王来何操B.夫晋,何厌之有
C.客何为者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小题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

韦玄成字少翁,韦贤少子也。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由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初,宣帝宠姬张婕妤男淮阳宪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 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风宪王, 辅以礼让之臣,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三》,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焉用亡郑以          陪: 增加                  ②因人之力而          敝: 遮盖
③又欲其西封             肆:扩张、延伸          ④以乱                    易:交换
⑤上欲感宪王             风:通“讽”,讽喻   元帝即位                 及:达到
A.①④⑤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⑥
【小题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A.夫晋,何厌之有B.敢以烦执事
C.辅以礼让之臣D.以乱易整,不武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 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 合称为“五经”。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迁”“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 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上奇其才,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