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岁,蒙与周瑜等围曹仁於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前据夷陵,宁为曹仁所困,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辞。蒙谓瑜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所杀过半。敌夜遁去,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还。於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与相攻击。遂据南郡,抚定荆州。孙权与陆逊论蒙曰:筹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

(节选自《三国志》)

材料二:

孙权尝为其子求婚于关羽,羽骂其使,不许婚;权由是怒。及羽攻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下至芜湖,定威校尉陆逊谓蒙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下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逊至陆口,为书与羽,称其功美,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尽赴襄阳A大军B浮江昼夜C驰D上E袭F其空虚G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文中两个“益”字均为增加之意,与常用成语“益寿延年”的“益”意思相同。
B.载,文中指用车船装运,与《归去来兮辞》中“载欣载奔”的“载”意思不相同。
C.制,文中指控制、制服,与《过秦论》中“赵奢之伦制其兵”的“制”意思相同。
D.至尊,原指最尊贵、最崇高的地位,后多用以指代至高无上的君王。文中指孙权。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被曹仁围困,请求救援,周瑜众部将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拒绝,只有吕蒙认为解救甘宁无须太久,与周瑜前去解围。
B.吕蒙抓住关羽率领大军攻打樊城的时机,暗中与孙权密谋,假托治病返回建业,以此消除关羽戒心,想趁机攻打南郡。
C.陆逊认为关羽骁勇自负,欺压他人,骄傲自大,一心图北,不会对我方产生怀疑,而关羽听闻吕蒙病重,必然更无防备。
D.吕蒙认为关羽勇猛善战,推行恩信,如今胆略气势愈发旺盛,不易对付。陆逊致信关羽并称颂他的功德,从而投靠对方。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
(2)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小题5】孙权评价吕蒙“筹略奇至”,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原因。
22-23高二下·云南昆明·期末
知识点:陈寿(233-297)《三国志》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也。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会稽焦征羌,郡之豪族,门客放纵。骘与旌求食其地,惧为所侵,乃共修刺奉瓜,以献征羌。征羌方在内卧,驻之移时,旌欲去,骘止之曰:“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良久,征羌开牖见之,身依几坐帐中,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旌愈耻之,骘辞色自若。征羌作食,身享大案,肴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

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然门内妻妾服饰奢绮,颇以此见讥。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外内肃然。十年卒。

(选自《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                 同年:同岁
B.驻之移时,旌欲                 委:放下(瓜果)
C.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          道:道路
D.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       会:恰逢,正赶上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B.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C.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D.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步骘当初潦倒,但是不忘耕读。步骘因世道混乱穷困潦倒,与好友卫旌靠种瓜养活自己,白天辛勤劳作,夜间诵读经传。
B.步骘心态平和,能够忍受屈辱。步骘与卫旌怕焦征羌门客的侵扰,上门拜访送去瓜果,却受到侮辱,步骘对此不以为意。
C.步骘军功卓著,深得孙权信任。步骘在孙权任讨虏将军及称帝后,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赫赫战功,先后由主记升至丞相。
D.步骘生活简朴,性情宽宏大量。步骘接替陆逊做丞相后,穿着住室仍像儒生;喜怒不形于声色,内外人士对他肃然起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
(2)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绍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先贤行状》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渤海人。丰天姿瑰杰,权略多奇,少丧亲,居丧尽哀,日月过,笑不至矧。博览多识,名重州党。初辟太尉府,举茂才,迁侍御史。阉宦朝,英贤被害,丰乃弃官归家。袁绍起义,卑辞厚币以招致丰,丰王室多难,志存匡救,乃应绍命,以为别驾。劝绍迎天子,绍不纳。”

孙盛曰:“观田丰、沮授【1】之谋,良、平【2】何以过之?故君贵审才,臣尚量主;君用忠良,则霸王业隆,臣奉暗君,覆亡之祸至:存亡荣辱,常必由兹。况丰刚而犯上,祸至无日矣。丰知绍将败,败己必死,甘冒虎口以尽忠规,烈士之于所事,虑不存己。夫诸侯之臣,义有去就,况丰与绍非纯臣乎?诗云‘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言去乱邦,就有道可也。”

(取材于《三国志·魏书六》)


注释:【1】沮授:袁绍的谋臣之一。【2】良、平:指张良、陈平,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以足智多谋著称。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其精锐   简:检阅
B.可坐          克:取胜
C.君必见          重:重用
D.阉宦          擅:独揽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绍南也
霸王业隆
B.扰河南
王室多难
C.日月
良、平何以过之
D.覆亡之祸至
己必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以久持之
不如长久地(和他)对峙
B.今释庙胜之策
如今放弃了(战前)朝会上制定的克敌策略
C.若不如志
如果比不上今天的志向
D.博览多识,名重州党
博览群书,富有见识,在地方上声名远播
【小题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丰认为曹操善于用兵,坚决反对袁绍南下与曹操决战的战略。
B.袁绍认为田丰苦劝是在散布失败言论,动摇军心,因此杀了他。
C.《先贤行状》中简要提到了田丰所处时代混乱动荡的社会背景。
D.孙盛对田丰的评价符合儒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观点。
【小题5】根据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孙盛对田丰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也。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建安二年,年二十七,遂扶持老弱诣太祖,太祖以俨为朗陵长。县多豪猾,无所畏忌。俨取其尤甚者,收缚案验,皆得死罪。俨既囚之,乃表府解放,自是威恩并著。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而都尉李通急录户调。俨见通曰:“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且远近多虞,不可不详也。”通曰:“绍与大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若绵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俨曰:“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小缓调,当为君释此患。”乃书与荀彧曰:“今阳安郡当送绵绢,道路艰阻,必致寇害。百姓困穷,邻城并叛,易用倾荡,乃一方安危之机也。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彧报曰:“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时于禁屯颖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使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关羽围征南将军曹仁于樊。诸将呵责徐晃促救。俨谓诸将曰:“当今不若遣谍通仁,使知外救。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诸将皆喜,北军亦至,并势大战。羽军南还。仁会诸将议,咸曰:“今因羽危惧,必可追擒也。”俨曰:“今羽已孤进,更宜存之以为权害。若深入追北,权则改虞于彼,将生患于我矣。王必以此为深虑。”仁乃解严。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齐王即位,以俨监雍、凉诸军事,假节,转征蜀将军。正始四年,老疾求还。薨,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赵俨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B.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C.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D.方今天下未集/诸郡并叛/怀附者复收其绵绢/小人乐/乱能无遗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中的“祖”的地位一般比“宗”要高。曹操是魏的第一个皇帝,所以被尊称为太祖。
B.建安是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被称为“美髯公”,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
D.假节,皇帝将节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臣子可使用到任务完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俨投奔曹操,受到曹操赏识。二十七岁的赵俨断定曹操能够匡正救助天下,就扶老携幼去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朗陵县长。
B.赵俨关心百姓,劝止李通征税。袁绍举兵南侵,和曹操相持不下,为表忠心,李通向老百姓征税,在赵俨的努力下,全部退还百姓。
C.赵俨治军有方,调和诸将矛盾。驻军将领任性使气,不愿协作共事,他受命一并参加三地的军务,开导劝喻,三位将军最终和睦。
D.赵俨眼光长远,劝止穷追关羽。他认为关羽已成孤军,更应该留下他作为孙权的心腹之患,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解除了围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国家宜垂慰抚,所敛绵绢,皆俾还之。
(2)当今不若遣谍通仁,使知外救。如有缓救之戮,余为诸军当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