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这是天山深处的一个矿区,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满山的砾石在西部烈日的灼烤下,散发出铁锈的气味。这儿属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集结到了这里。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跟随着父母上了山。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我们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

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以前是一个大学教授,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老师。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

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桷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课上,老师讲到一个叫左宗棠的清朝人收复新疆的故事,还有左公柳的故事,当然还讲到了胡杨树……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想到了山下胜利渠边的一棵孤独的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

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胡老师的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同学们面面相觑,都有些内疚,也许我们的要求有些过分,在这寸草不生的地方非要一棵树,这不是给老师出难题吗?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就有了结果。那应该是春天,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它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没有夏天的雄壮和秋天的美丽。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

从此,我们开始每天关注着胡杨树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它能发出嫩芽,长叶,然后一树绿荫,到了秋天一树金黄。可是,都万物生长了,它那原本似是而非的萌芽还没一点变化,更不用说生叶了。

一直到夏天,胡杨树还不见绿荫。胡老师说,人挪活,树挪死呀,越是大的树越不容易挪活。那一次,胡老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他教会了我们一首诗,是当时课本上没有的,说是给胡杨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老师还说,胡杨树即便死了,也会在我们山前耸立千年。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的一声,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我们眼前的讲台灰尘四起,有女生吓得尖叫。灰尘散去,我们发现胡老师躺在地上,鲜血从讲台上流了下来……

一块碗口大的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直击胡老师的头部,老师死在讲台上。

胡老师后来被埋在胜利渠边那个巨大的胡杨树坑里。下葬那天我们围着那个树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们没有哭,感觉胡老师也没有死,他变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杨树种子。那种子会发芽、长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胡老师死后,我们发现那些似是而非的树芽完全枯萎了,胡杨树也死了。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那是故乡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细枝已经被风掳去,胡杨树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像一尊神秘的树雕。像正在给我们上课的胡老师,被取走了一层石头的平滑如砥的山坡像一块巨大的黑板。胡老师正指着黑板给我们讲解那段《诗经》。

我们也没忘记去胜利渠边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选自2021年第3期《收获》,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胡老师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细节描写表现了胡老师的风趣和在恶劣环境中的从容。
B.“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语言描写很好地塑造了胡老师善于启发和引导、富有教学艺术的师者形象。
C.“胡老师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体现了胡老师对孩子们生存状况的无奈与不忍。
D.胡老师为孩子们讲左宗棠收复新疆及左公柳、胡杨树的故事,既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他的精神境界。
【小题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写出了孩子们求学环境的艰苦,也为后文飞石击穿教室的屋顶埋下伏笔。
B.“似是而非的树芽”寄托着希望,胡老师死后,树芽枯萎了,胡杨树也死了,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和生命的脆弱。
C.小说结尾对胡杨树和山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了胡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虚实结合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和意蕴。
D.小说围绕“人和树”的关系,讲述了“盼树”“移树”“救树”“恋树”的故事,儿童视角的应用使叙述自然、有童趣。
【小题3】小说两次引用《诗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小题4】有评论认为,《山前该有一棵树》蕴含了“人生如树”的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2-23高一下·广东梅州·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死亡重奏

西元

战壕里的黄土微微动了一下,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停歇了片刻,黄土又轻轻动了一下,并鼓出了一个小包。这个小包不断壮大,一些黄土屑从小包的顶部快速滑落。然后,一片带血的指甲露了出来,再然后,是一根又黑又粗的手指。指甲龟裂乌黑,手指满是伤疤,这只手努力地向上举,仿佛要找什么。后来,整个一只手掌也露了出来,五指如钩。接着是一只手臂,啪的一声,拍在了战壕壁上,指甲深深嵌进冻硬的黄土中,向下用力,留下了深深的沟壑。许久,这只手臂似乎在积蓄着力量,又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猛然间,一个浑身烧伤的战士从黄土下站了起来,军装碎烂,几缕布条在风中飘荡,铺天盖地的沙尘从头上,从身上洒落。他满脸血红,脸颊上几片白肉翻卷着。他瞪着垂死挣扎的公牛一般的红眼珠,推开战友的尸体,操起了一挺重机枪……

接团里命令,我们连守7号高地,阻止美军一个集团军和南朝鲜十来个师向南逃窜。

守多长时间?

五天、七天,说不好,一二三师什么时候到,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下去。

连长,我得守多大的一块地呀?

富贵,你是个老兵了,这事儿还要问我吗?

你还是给我划道线吧,没这道线,我心里就是不踏实,没办法呀!

好,好,好,我用脚尖给你划道线,你这个富贵啊,榆木脑袋。

嘿嘿嘿,你划了这道线,我心里就亮堂了。你放心,我不会让鬼子越过去半步,这一亩三分地儿,就交给我了。

二十年前,上官富贵他爹把自家那一亩九分地的地契攥出了血,狠狠心,卖了个女儿,换回了十斗粮,使全家活过了荒年。十六年前,河南大旱,上官富贵他爹饿死在了炕头,枕头下面还压着这张地契,临死前对上官富贵说,记住,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十年前,全村男子与临村发生了械斗,死伤数百人,就为了能给自家的地里多浇几桶水。八年前,黄河决口,上官富贵家的地成了一片汪洋,颗粒无收,全家九口逃往陕西,但仅他一人活了下来。彼时,上官富贵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粮食,只在衣襟里缝了一张地契。

无数颗炮弹,像犁一样,把高地深深地挖了个遍,就像用五指梳理一小块沙地,你觉得这沙地里不可能再有什么生命了,可是,炮击停止的时候,仍然有数不清的战士,像遗落在土里的黄豆粒一样,从雪地下钻出来。

上官富贵晕晕乎乎地坐起来,拍了拍头发里的土,摸了摸浑身上下,没少一个物件。他既不庆幸也不后怕,这一刻,没有眼泪,没有语言,没有笑容。他像拿起一根锄头一样拿起落在身边的步枪,趴在地上,从容不迫地向冲上来的美军士兵瞄准射击。

才打了三五发子弹,美国人就冲到了连长给他划的那道线跟前,眼看就要踏过去。上官富贵这才有点急了,他用和爹一样黑粗、皴裂的长手,握住刺刀,猫起腰,向跑在最前面的那个美国人冲去。美国人蓝眼睛,长胡子,样子很陌生,又很凶神恶煞,他狂叫着外国话,似乎想吓唬眼前这个瘦弱的河南农民。他一手拿着刺刀,另一只手里握着把手枪,枪管对准上官富贵。可是上官富贵的眼睛并没看他,对那黑洞洞的枪口也很漠然。他不过是低着头,死死盯着那条划在地上的线,心头总是想着爹临死前说过的那句话,有地就有命,没地就没命。一颗子弹穿过上官富贵的胳膊,扯开了一缕布条,可他竟然没什么知觉。又是一颗子弹穿过他的肚子,上官富贵低头看了看,觉得自己既然能活着逃到陕西,就一定能再冲上几步。美国人到死也没看清楚,这个瘦得像野狗,衣着破烂得像叫花子一样的人是怎样冲到自己跟前,又是怎样从斜下方,用刺刀戳穿了自己的脖子的。

不知过了多久,美国人撤退了。上官富贵觉得自己身体里的血也在流尽,他特别疲劳,好像自己走在逃荒的路上。他晃晃悠悠地走在破败不堪的高地上,看到一个美国大兵仰躺在地上,腿断了,睁着眼睛,还活着。他走过去,美国人伸出双手,仿佛是投降,也仿佛是向他求救。上官富贵木然地望着地上的俘虏,良久,他似乎从这双眼睛里看到一丝软弱,一丝无助,最重要的是看到一丝歉疚,如同当年村子里的男人抢吃他家青苗时的眼神。于是,他叹了口气,走上去,弯下腰,拽住他的一只手,用尽力气将他拖进了战壕里。

天黑了,严寒来了。上官富贵一屁股坐在俘虏对面,慢慢闭上眼睛。

一片雪花落在弹药箱盖上,大风吹来,它微微颤动了几下,又一次飞起,落到一张苍白的脸上。这张脸和雪一样白,一样冷,眼睛睁着望着天空,眼眶乌黑,深深下陷。雪花滚过冰冷的鼻尖、额头,又一次在风中高高飞起,打了几个空翻,挂在一杆步枪的刺刀刃上。刺刀覆盖着一缕缕干涸的血迹,翘起一层一层的硬皮。

(节选自西元《死亡重奏》,北岳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无名连队的战士们在天气极度严寒的情况下,坚守高地并最终献出生命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开头两段利用动作、外貌细节表现了战争的惨烈,更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C.小说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运用回忆、对话等方式勾勒出上官富贵经历过的巨大伤痛,将个人苦难与旧中国命运勾连在一起。
D.小说以景物描写结尾,一方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又委婉地暗示读者主人公上官富贵已牺牲,增强了悲剧效果。
【小题2】有评论家说,西元的战争小说是典型的“以凸显小人物的方式建构英雄伦理与宏大叙事”。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过年

韩瑜

阿巧被飞驰而过的轿车甩了一身泥点子的时候,正在站台上翘首客车开来的方向。同时被甩到泥点子的还有不少乘客,纷纷怒斥着,都是本地口音,阿巧听着疏远,悄悄退到后边一些。

阿巧有些心疼地看着脚上的鞋子。不过话说回来,归乡路原本就风尘仆仆,谁能保证这双崭新的鞋子就一定能保持一尘不染地到家呢?倒是手中的几个袋子,都肩负着保护年货的使命,脏污不得。阿巧掏出手纸,小心地揩净袋子上的泥点。

汤泉浴池总共五个搓澡工,只有阿巧得到了包吃住的待遇,工友们每每提出抗议的时候,老板娘就说:“你们莫要跟阿巧争,她有两个娃要养,男人残疾,老家又远,你们就算争来可安心?”此话一出,大家的眼光里便多出一份怜悯,也就没人再争了。阿巧努力干活,平时除了服务客人,她还自觉兼职保洁工。老板娘懂阿巧的不易,几天前便提出给她放假。阿巧算是老员工了,深知年三十之前这几天顾客最多,一是怕缺人手,二是加班费很是可观。阿巧决定跟往年一样,年三十上午坐最后一班长途车走。

数九的天,阳光再灿烂也是冷的。客车依然没有影子,不会停发了吧?正在这时,视线里开过来一趟客车,应该就是了!阿巧激动得想哭。客车越来越近,前挡玻璃上朱红大字的终点站也逐渐清晰:江城。居然不是黑牯岭!

阿巧提高了声调问:“我去黑牯岭!还有没有车?”对方干脆地答着:“没有了!没有了!”居然没车了!来不及多想,阿巧提着行李抢上了车。江城和黑牯岭是临县,阿巧认为,只要到了江城,回家就不难了。

冬季的太阳格外吝啬,刚过了晌午没多久,就迫不及待地要收敛光芒。江城到了,阿巧提着大包小包下了车,先是问了售票处:有没有去黑牯岭的车?对方答得很干脆:没有!阿巧不死心,在车站附近转了一圈,侥幸地想:万一有跑个体运输的小中巴呢!然而结果令她失望。她望着被大雪覆盖的白茫茫的马路,眼睛一阵发酸。

这时候,一辆三轮车开过来,全封闭式的车厢喷着鲜亮的红漆,这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的载客三轮车,与众不同的是,三个轮子上都挂着防滑链:拇指粗的铁链子一丝不苟地缠绕在胶胎轮子上,有点滑稽,却又显得那么庄重。

阿巧心里一阵狂喜,追上去问道:“师傅!七里河去吗?”

开车的老人扭过头来,用一种高亢的嗓音问道:“去哪儿?”

“黑牯岭七里河村!”

老人干脆地一摆手:“上车!”

阿巧探头问车主,“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

“七里河呀,给三十吧!”老人爽快地说。

阿巧心下叹道:实在价!

可不等阿巧有所表示,老人又说,“大妹子,反正天还早,咱从火车站过一下,兴许还能拉上……”

“还要去火车站?”阿巧顿时着急了,她理解车主希望多拉几个人的想法,可一大家子眼巴眼望地等着自己呢,再晚可不行。她央求着:“师傅,我得赶时间回家,您能不能先送我?我多加钱,四十中不?”

老人摆摆手:“不是钱的事……”

“五十! 我给五十!”阿巧急急地表态,并晓之以理,“三十里地,五十块,今儿您就算只拉这一趟都划算!”

“大妹子,真不是钱的事——” 老人并没有被她连续加价所动摇,也没有多解释。

阿巧心一横,赌气道:“不坐了,大不了走回去!”

老人试图挽留:“这趟火车马上该到了,也就十几分钟,最多也超不过半个小时,咱们一起走,行不?”

“我真的很着急回去,家里还等着我包饺子呢。”阿巧做着最后的争取,“您就送我一趟,大过年的,您也早点回家不好么?”

老人很坚定地摇摇头,下车给她打开了车门:“你要实在不想等我也不勉强,那你就先走吧,这冰雪道小心点靠边走!”

老人这举动让阿巧有点意外,很不符合她以往的经验。“放着钱不赚!这老头太死脑筋了!” 阿巧忿忿地想。不管怎样,话已出口,她只好提着行李下了车。

阿巧站在路边给家里打了电话,丝毫没提及自己的窘境。挂了电话,阿巧把背包紧了紧,拎好袋子,沿着马路牙子,向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阿巧望着脚下匆匆向后退去的冰雪路,咬着牙给自己打气:“一米、两米……十里地算什么?三十里又算什么?我一步一步,多远也能把你量完!”

突然,一阵农用车的声音从身后由远及近,临近阿巧身边时速度减慢了,随风传来依旧是那苍老高亢的声音:“大妹子,上来吧!我捎你到七里河!”

阿巧本打算不予搭理,可距离家还有很远的路,不理会似乎就显得故意较劲了,她阿巧才没那么小气,一不做二不休,拎着行李上了车。车里果然坐了一位年轻人。“看来跑了趟火车站,果然不虚此行!”阿巧默默想着。

阿巧坐稳了才惊讶地发现在车棚的角落竟然亮着一台“小太阳”!正冲着乘客座位的方向散发着橘红的光,尽管在这冰天雪地里,这点热量微乎其微,却足以令阿巧从心里到身外涌起一阵暖意。

“师傅,到七里河多少钱呢?”

“咳,看着给吧!”老人依旧爽快。

“看着给?”阿巧心算了下路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个价:“二十五!”

车主没吭声,阿巧当他同意了,她摸了摸棉袄内层,一叠厚厚纸币硬硬的还在,她心里踏实了,可当着一老一少两个男人的面,翻出衣服内层的钱,还是很难为情。

阿巧纠结了好一阵,问:“师傅,车费我用微信转给你吧?”

老人一笑:“我这么大岁数了,哪会用啥微信啊!有零钱你就给几块,没有就算了吧!”

“可不行!您靠这个营生呢!”

“营生也不差你这俩钱儿!反正我顺路, 拉你一趟,也不费事!”

“顺路?” 阿巧忍不住问道,“师傅您是哪里人?”

“我啊,我棘水庄的!”

阿巧忍不住道:“师傅,咱们是老乡呢!”

“那可不!正经老乡呢!”老人似乎很认可这个关系。

虽说是老乡,可大过年的跑这么远的路不要钱,阿巧心里一百个不落忍,她终于抽出了一张百元钞,递过去:“我实在没零钱,您帮忙找开吧!”

老人瞅了一眼红票子,说:“大妹子,你快收起来吧,真不要钱了!”

“师傅,今儿这大雪天能搭上您这车我就是幸运,您可别说不要钱的话了,我心里过意不去,快拿着!”

老人坚持着:“真不用,没有你我也得走这些路!”阿巧只好讪讪地缩回了捏着钱的手,瞅了瞅对面的年轻人,把钱向他一递:“小兄弟,你能帮我找开不?”

对面这位始终沉默的年轻人终于开口了:“大姐,祥叔说不要了您就拿着吧,他干这行,也不是为了挣钱!”

年轻人幽幽地说:“大姐,你可能也听说过四年前南寨桥的车祸吧?祥叔的大儿子小争……”他的声音低下去,顿了顿,继续说,“小争和我是多年的好兄弟,我家比较偏远,也不通公交车,从那以后,每到过年我回来,祥叔总会把我从火车站平安接到家,你觉得,他是为了钱吗?”

阿巧的心微微震荡着,身体里那股暖意在全身徐徐扩散蔓延,一点一点,直通神经末梢,连眼底都热乎起来了。她从棉衣里又悄悄抻出一张百元纸币,连同手里的那张,准备下车时塞给这位年轻人,托他转交给“祥叔”,不是车费,而是聊表心意,如果他不要,她就告诉他:她的家人当年也在南寨桥翻倒的那辆面包车上。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甩了他们一身泥点的轿车,阿巧没有和其他乘客一起斥责,而是退到后边,表明她与当地人存在一定的隔阂。
B.老板娘和其他工人一直体谅阿巧生活的不容易,对阿巧都很照顾,阿巧也感恩图报,努力工作。
C.阿巧的新鞋和装年货的袋子被弄脏了,她自我安慰新鞋总会脏的,却拿纸擦干净了袋子,表明她很在乎家人。
D.老人之所以要去火车站,是因为他怕他大儿子的好朋友回家路上出事,所以坚持每年接他回家。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述了阿巧工作的情况,让读者了解阿巧坐最后一班车的原因,也表现了阿巧知恩图报的性格。
B.小说环境描写的内容不多,但是两次写到了冬天的太阳。这两次描写,不仅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阿巧回家的不易。
C.作者用“滑稽”和“庄重”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来形容缠绕着防滑链的车胎,表现了作者对老人重视行车安全的赞美。
D.阿巧第二次坐车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说了坐车钱,后来又悄悄地多给了老人钱,说明她虽然有点贪财,但内心还是善良的。
【小题3】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老人的性格。
【小题4】这篇小说的叙述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子美还家

黄秋耘

至德二年(757年)的深秋,一个西风凄厉的黄昏里,太阳快要落山了,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牵着瘦骨嶙峋的老马,沿着荆棘丛生的古道,五步一跌地走向廊州郊外的羌村。他虽然只有四十六岁,但头发已经斑白,颔下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胡须,黧黑的面皮皱得像风干了的荸荠似的,看来至少比他的实际年龄大十多岁。

这个旅人就是杜甫。他在闰八月初一那天,离开了肃宗皇帝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凤翔,起程回家。一路上所见到的不是十室九空的荒村,就是呻吟憔悴的难民,而路旁山野,果实累累,生趣盎然。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的眼泪夺眶而出,滴湿了秋原上的枯草。

何况,在这次回家之前,杜甫还遭遇到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那一年四月间,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历尽艰辛逃往凤翔。到达时,身上的布衫残破得连两条胳膊都遮盖不住了。肃宗皇帝念他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任命他做左拾遗。忠心耿耿的杜甫,还误认为皇帝真的信任他,重用他。有一次,他替不幸犯了罪的老朋友房琯说了几句话,只看见皇帝脸色一变,眉毛一横,马上就把他交付有司审判,几乎下令把他斫了头。幸亏得到宰相从旁营救,才在六月初宣告无罪,恢复原职。肃宗皇帝不想把他留在身边,于是在八月里下令让他前去廊州探望家室。杜甫满腔抑郁,不得不踏上了还家的路途。

然而,不管怎样,经过一年的乱离失散之后,能够回到妻儿身边,毕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啊!几个月前,杜甫在沦陷后的长安,不是曾经苦苦怀念他的妻子,而盼望着终有双照泪痕干的一天么?不是因为家人存亡未卜,音书断绝,而唱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悲歌么?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会面就在眼前。想到这里,杜甫疲乏无力的脚步也不觉加快一些了。

随着一阵鸟雀喧噪,杜甫踏进了隔别了整整一年的家门,坐在门槛上摘野菜的大儿子,的一声向他扑过来,枯瘦的妻和三个像小干猴似的小儿女听见了,连忙跑出来迎接他。妻用一种悲戚而又怜爱的目光望了他一眼,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

一家子吃过团圆饭,虽说是团圆饭,其实只有几块荞麦饼,一碗清汤寡水熬的野菜。看到这样一顿晚餐,杜甫就明白这一年来家里过的是怎样的日子了。他那两个儿子特别高兴,问这问那,杜甫也给他们讲了一些旅途上的经历。直到最后的一根蜡烛也快要点尽了,但是谁都不想去睡觉。

一夜过去,黎明来了。杜甫听见门外一片鸡啼狗吠,有人在敲他的柴门。原来村中有几位父老听到杜甫回来,带着一坛家酿的米酒,特地来慰问他。杜甫的妻子拿出一碟腌菜款待客人,杜甫和客人就边谈边喝起来了。杜甫竭力安慰他们说:大局是不要紧的,官军有充分的力量,一定很快就能够收复两京,恢复中原。他明知道这些都是半真半假的空话,但是,他又怎能够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都毫无保留地告诉这些老百姓呢?一个老者颤巍巍地举起了酒杯,激动地对杜甫说:杜拾遗,但愿如你所说的就好。这几年,子弟都当兵打仗去了,留在家里的,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残废的残废。杜拾遗,在皇上跟前,可真要叨念叨念我们老百姓的痛苦啊!杜甫听了这番话,心灵剧烈地震动,一种复杂而悲愤的感情和一种难以形容的良心的谴责,使得他想去抱住这个老头儿痛哭,把自己心里的话一古脑儿都说了出来,但是他还是努力克制住自己,沉重而艰涩地说:谢谢大家,让我唱一首歌,来报答大家的期望罢!接着,他就敲着灰瓦碟子,引吭高歌起来: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唱到这里,他已经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了。

杜甫含着眼泪把几位父老送出门,心里想:不管怎样,我总得为拯救多灾多难的人民而奋斗。如果我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那么,至少可以用我的诗,我的笔。

门外,灿烂的秋阳照耀着冈峦和田野,一群孩子在阳光下玩着捉迷藏的游戏,衣衫褴褛的他们玩得真是热闹,笑声能把整个村子都浮了起来。杜甫靠在柴门旁边凝目远瞩,心情也稍为开朗一些了。

(有删改)

【注】①这篇历史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取材于杜甫的《北征》等诗篇,旧唐书《杜甫传》和其他史料。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还家前后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当时百姓生活的艰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B.小说的描写生动传神,如画线句运用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生动描绘出妻儿见到杜甫还家时的复杂情感。
C.结尾处孩子们在灿烂秋阳下热闹嬉戏的场景,预示着美好的未来终将到来,这让杜甫的沉重心情渐渐开朗起来。
D.小说写景、叙事时多用书面语,语言优雅厚重,笔调沉郁悲凉,人物对话使用的口语为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
【小题2】还家路上,杜甫的心情随着其所见所想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杜甫为鄜州父老吟唱的“有客有客字子美”等诗句,原本是几年后他寓居同谷县时才创作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小说这一情节设计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