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顿时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战士们趴在皑皑积雪上,慢慢爬到了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的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决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吧。”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命令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然后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判断山上的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离得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去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仍然没有还击,鬼子很快又停止了射击,只是不敢轻易地往上冲了。又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摸。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毅然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的声音刚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了无数倍,狂风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因为狂风的作用,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呜呜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爬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向山顶拼命攀登。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凭借脚下升高的地势辨别方向,做着最后一搏。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以往的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回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先是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⑪柱子终于清醒了,他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老程的脸,没有感到丝毫的暖意。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将帽子覆盖在老程的脸上,将冻僵的两手焐在老程的脸上,试图让老程在这一丝温暖里缓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慢慢醒了。

⑫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问:“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你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又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⑬柱子耗尽了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这时柱子才惊讶地发现,两人被一棵粗壮高大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都能动,说明第一个撞上树的是老程叔,他拼命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老程已经静静地走了。

⑭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的身上轻轻摘下,又将老程的狗皮帽子扶正,然后跪在老程身前。柱子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早就死多少次了,我向您老人家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⑮柱子用洁白的雪将老程掩埋了,然后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

⑯终于下了山,柱子一下子跪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连吃了两口雪,然后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⑰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透了,柱子才找到一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用刺刀挖一个深深的雪窝子,钻进去,搂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仍是重复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无休止地翻山越岭,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⑱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了,再次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峻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虽然小说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斗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毫不犹豫地背起沉重的枪,慢慢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都能动”做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成功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老程临终的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题4】小说题目为“追赶队伍的小兵”,却详写“小兵”“追赶队伍”之前的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
22-23高二下·山东东营·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
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C.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如绿豆似的光”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小题3】小说多次写伍原流泪,请选择其中两次,分析其流泪的不同原因和心理。
【小题4】试分析小说以“路标”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采薇

鲁迅

伯夷和叔齐转身向北,讨着饭,晓行夜宿,终于到了首阳山。

这确是理想的幽栖之所。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连看看也赏心悦目。他们满心高兴,用拄杖点着山径,一步一步挨上去,找到上面好像岩洞的处所,坐了下来。

这时候,太阳已经西沉。铺好羊皮袍,准备就睡之前,叔齐取出两个大饭团,和伯夷吃了一饱。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

首阳山不高不深,没有虎狼盗贼,固然是其所长,然而下面就是首阳村,不但常有砍柴的老人或女人,而且有进来玩耍的孩子,可吃的野果子之类,一颗也找不出,大约早被他们摘去了。

叔齐只能用松针做了松针面,他就近拾了两块石头,支起石片来,放上松针面,聚些枯枝,在下面生了火。

实在是许多工夫,才听得湿的松针面有些吱吱作响,可也发出一点清香,引得他们俩咽口水。叔齐高兴得微笑起来了,这是姜太公做八十五岁生日的时候,他去拜寿,在寿筵上听来的方法。他端到伯夷的面前,伯夷一面吹,一面拗,终于拗下一角来,连忙塞进嘴里去。他愈嚼,就愈皱眉,直着脖子咽了几咽,倒哇的一声吐出来了,诉苦似地看着叔齐道:“苦……粗……”

叔齐抖抖地也拗了一角,咀嚼起来,可真也毫没有可吃的样子。叔齐一下子失了锐气,坐倒了,垂了头。

然而还在想,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他想起自己还是孤竹君的世子时,保姆给他讲故事:黄帝打蚩尤,大禹捉无支祁,还有乡下人荒年吃薇菜。

他记得在山上正见过这东西。他忽然觉得有了气力,立刻站起身跨进草丛,一路寻过去。果然,这东西倒不算少,走不到一里路,就摘了半衣兜。他还是在溪水里洗了一洗,这才拿回来;还是用那烙过松针面的石片来烤薇莱。叶子变成暗绿,熟了。但这回再不敢先去敬他的大哥了,撮起一株来,放在自己的嘴里,闭着眼睛,只是嚼。

“怎么样?”伯夷焦急地问。

“鲜的!”

两人就笑嘻嘻地来尝烤薇菜;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

他们从此天天采薇菜。先是叔齐一个人去采,伯夷煮;后来伯夷觉得身体健壮了一些,也出去采了。做法也多起来:薇汤,薇羹,薇酱,清炖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

然而近地的薇菜,却渐渐的采完,虽然留着根,一时也很难生长,每天非走远路不可了。搬了几回家,后来还是一样的结果。而且新住处也逐渐的难找了起来,因为既要薇菜多,又要溪水近,这样的便当之处,在首阳山上实在也不可多得的。叔齐怕伯夷年纪太大了,一不小心会中风,便竭力劝他安坐在家里,仍旧单是担任煮,让自己独自去采薇。伯夷逊让了一番之后,倒也应允了,从此就较为安闲自在。

然而首阳山上是有人迹的,他没事做,脾气又有些改变,从沉默成了多话,便不免和孩子去搭讪,和樵夫去扳谈。也许是因为一时高兴,或者有人叫他老乞丐的缘故罢,他竟说出了他们俩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儿子,他老大,那一个是老三。父亲在日原是说要传位给老三的,一到死后,老三却一定向他让。他遵父命,省得麻烦,逃走了。不料老三也逃走了。两人在路上遇见,便一同来找西伯——文王,进了养老堂。又不料现在的周王竟“以臣弑君”起来,所以只好不食周粟,逃上首阳山,吃野菜活命……等到叔齐知道,怪他多嘴的时候,已经传播开去,没法挽救了。但也不敢怎么埋怨他;只在心里想:父亲不肯把位传给他,可也不能不说很有些眼力。叔齐的预料也并不错:这结果坏得很,不但村里时常讲到他们的事,也常有特地上山来看他们的人。有的当他们名人,有的当他们怪物,有的当他们古董。甚至于跟着看怎样采,围着看怎样吃,指手画脚,问长问短,令人头昏。而且对付还须谦虚,倘使略不小心,皱一皱眉,就难免有人说是“发脾气”。

有一天,他们俩正在吃烤薇菜。忽然走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女人,先前是没有见过的,看她模样,好像是阔人家里的婢女。

“您吃饭吗?”她问。

叔齐仰起脸来,连忙陪笑,点点头。

“这是什么玩意儿呀?”她又问。

“薇。”伯夷说。

“怎么吃着这样的玩意儿的呀?”

“因为我们是不食周粟……”

伯夷刚刚说出口,叔齐赶紧使一个眼色,但那女人好像聪明得很,已经懂得了。

女人冷笑了一下,大义凛然地斩钉截铁地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在吃的薇,难道不是我们圣上的吗!”

伯夷和叔齐听得清清楚楚,到了末一句,就好像一个大霹雳,震得他们发昏。薇,自然是不吃,也吃不下去了,而且连看看也害羞,连要去搬开它,也抬不起手来,觉得仿佛有好几百斤重。

樵夫偶然发现了伯夷和叔齐都缩做一团,死在山背后的石洞里,是大约这之后的二十天。老羊皮袍却没有垫着,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

消息传到村子,轰动了一大批来看的人,一直闹到夜。夏夜纳凉的时候,还有人谈起他们的事情来。有人说是老死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给抢羊皮袍子的强盗杀死的,后来又有人说其实恐怕是故意饿死的,说阿金姐曾经上山去奚落他们了几句,傻瓜总是脾气大,大约就生气了,绝了食撒赖,可是撒赖只落得一个自己死。

阿金姐却并不以为伯夷叔齐的死掉,是和她有关系的。自然,她上山去开了几句玩笑,是事实,不过这仅仅是玩笑。那两个傻瓜发脾气,因此不吃薇菜了,也是事实,不过并没有死,倒招来了很大的运气。

“老天爷的心肠是顶好的,”她说,“他看见他们撒赖,快要饿死了,就吩咐母鹿,用它的奶去喂他们。您瞧,这不是顶好的福气吗?可是那贱骨头不识抬举,喝着鹿奶,想着鹿肉。鹿是通灵的东西,它已经知道了人的心思,立刻一溜烟逃走了。老天爷也讨厌他们的贪嘴,叫母鹿从此不要去。您瞧,他们还不只好饿死吗?哪里是为了我的话,倒是为了自己的贪心,贪嘴呵!……”

听到这故事的人们,临末都深深的叹一口气,不知怎的,连自己的肩膀也觉得轻松不少了。即使有时还会想起伯夷和叔齐来,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

(节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殷商遗民。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尊天伦,不愿打乱社会规则,也未继位,二人先后出国前往周国考察。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不厌其烦地介绍了薇菜的丰富做法,做汤、做羹等,写出了伯夷和叔齐艰难生活中的一些诗意,赋予采薇审美意义。
B.文章多处描写了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的“吃”,将这二人从传统道德的神坛上拉下,还原了他们作为凡人无法回避的生活窘境。
C.小说中那些讨论伯夷叔齐死因的村里人,和《祝福》中特意找祥林嫂听她讲故事的女人们一样,都是鲁迅笔下的“看客”群体。
D.文章结尾,村人们想象伯夷叔齐张开“大口”,“拼命”吃鹿肉的场景,这是村民们在自我安慰,找到让自己轻松的理由。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描写了首阳山的秀丽幽静之景,既烘托了伯夷和叔齐二人此时的愉悦心情,又和下文的悲剧结局形成反差。
B.“挣扎地想,仿佛是在爬出一个深潭去”,运用比喻,描写了叔齐在没有食物吃的情况下,极力寻找解决办法的迫切心情。
C.鲁迅善用闲笔,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比如“伯夷多吃了两撮,因为他是大哥”,这里暗含了鲁迅对儒家传统伦理的态度。
D.文中运用反复的手法,多次提到“不食周粟”,从正面肯定了作为儒家道德典范的伯夷和叔齐身上的高风亮节——坚守道义。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
【小题4】鲁迅的《故事新编》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在创作上对历史神话等故事进行深刻的创新。《采薇》这篇小说的“新”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髯

高沧海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

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的时候,我刚刚过完四十二岁生日,盛宴的快乐似乎还没宣告结束,像两抹胭脂红红地挂在腮上。听婆婆子这样一讲,我不由笑了起来,婆婆子认真地看着我,她说我笑起来的样子,像极了两岁的时候,嘴角上还是当年深深的小旋涡。

那么,为了四十年前的一个小故事,更或者是为了怀念一些亲人,就让我穿一双当年母亲亲手为我做的红丝绒的小布鞋,轻轻巧巧地回到两岁的时候吧。而当时的亲人,现在大多都已故去或者衰老得只剩下往事可以追忆。

我爷爷有一副引以为傲的长胡子,穿堂风穿过中堂,爷爷半躺在藤编椅上,他的胡须随风而摆,像杨柳依依。须发皆白,如玉,如琼脂。

爷爷的留声机里轻声播放着老唱片儿,《柳毅传书》里鼓乐阵阵,唱词温婉动人:霎时间千万红灯满湖照,紫气缭绕起波涛……

我摇摇摆摆地来中堂。对于我的那双小小的红丝绒的小布鞋来说,从东厢房里迈出来,走过鸡栅栏,走过两畦菜地,穿过两棵石榴树,这是一段很长的路。栅栏上有蝴蝶,蝴蝶的翅膀像五彩的叶子,一丛紫花地丁,在有豁口的瓦盆里冒出来,母亲掐了一把马齿苋,我一概不理会。我趴在藤椅上,捋爷爷的胡子,爷爷的胡子滑溜溜。那努力装睡的人,仰面朝天,这时刻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象水里的鱼吐出一串串泡泡,像麦垄边的黑天天结出一挂挂甜果,似乎告诉我不要担心他会醒来,他睡得很熟。

谁也记不好这个画面起于哪天。

暖暖的南风,还有燕子呢喃地歌唱,我趴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握着爷爷的白胡子。我爷爷悄悄睁开一只眼睛,他又睁开另一只眼睛,他轻轻地笑了,他下巴上的白胡子,在我的手里,像一群小天鹅般在舞蹈。

那个春天,我两岁,我爷爷七十九岁。

我熟睡的样子安稳极了,梦里的笑意盛满了我嘴角上的小旋涡。我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我爷爷不止一次,骄傲地站在老柳树下,他说,老兄弟,来,咱比一比谁的胡子好看,谁的胡子长。

我再一次趴在藤椅上握着爷爷的白胡子睡着了。

日光摇曳,石榴树和柳树的暗影扑进中堂,爬上爷爷的脸,我醒来了,爷爷却没有像往常那样跟我一同张开眼睛。

我爷爷去世了。

我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有两岁。死亡和别离是天上的云,它会长了翅膀飞走,亦有可能变作一场小雨落下来,打湿我的红丝线的小布鞋。屋子还在,鸡鸭还在,吹跑蝴蝶的那阵风,正在菜畦里,摇晃着一朵油菜花的细梗,雨点,让油菜花湿漉漉的。

这场雨过后,我轻车熟路来到中堂。

中堂里,只有空空的藤椅。

父亲那时的下巴光秃的。他忽发奇想,他借了隔壁婆婆子平日里作法用的长长的黄麻,一缕缕剪短串起来。父亲穿起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下巴上挂着编成帘子般的黄麻,飘飘地进了中堂。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又唱起来:多谢人间传书客,清光阁里宾主欢……父亲半躺在那张藤编椅上。

那个白衫儿的长胡子老头,又像往常一样出现了。我爬上藤椅,捋他的长胡子,然后开心地,脱掉我的小布鞋。

父亲为我蓄起了胡须,刚开始还像钢针儿,需要黄麻的假胡子继续来遮掩,慢慢长至颌下,慢慢变得柔软,到转年的春天,父亲就可以拿掉黄麻,他已真正拥有一绺引以为傲、风吹飘飘的大胡子。只是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可即便他的胡须是蓝色的,是绿色的,是五彩的,又何妨?

婆婆子说,那时的我,若一笑,我就会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

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

婆婆子是村庄里会作法的婆婆子。可是,她说,无论她施什么法术,那时的我都不愿笑,我重病缠身,虽求医问药,寻仙拜道,却整日啼哭。

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的须发,如玉,如琼脂,胡须像依依杨柳,随风摇摆。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
B.爷爷躺在穿堂的藤椅上,陶醉在留声机播放的《柳毅传书》的温婉的唱词中,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
C.“我”趴在藤椅上握爷爷的长胡子,他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又睁开另一只眼睛,轻轻地笑了,说明他沉浸在含饴弄孙的快乐里。
D.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穿上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嘴上戴上黄麻做的大胡子,半躺在穿堂的藤椅上,听留声机里的老唱片。
【小题2】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拉回到四十年前,以“我”两岁时的视角讲述,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装睡”“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的细节描写和后面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位慈爱、和善的老人形象。
C.那双“红丝绒的小布鞋”在文中多次被提起,它告诉读者“我”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小女孩,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
D.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写“我”对爷爷死亡的懵懂感知,死亡与离别虽然如飞走的浮云、飘荡的小雨,仍然打湿了“我”幼小的心灵。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4】最后两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