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文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等待)我后(君主,王),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小题1】给画波浪线的文言句断句(     
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B.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C.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小题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理学家朱熹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其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师生的交谈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以礼治国的理念,也表现出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和思想态度。
B.孟子以雄辩著称,《齐桓晋文之事》典型地体现了他善辩的交谈艺术,成功地宣传了他的仁政主张和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表达了他所期待的社会理想。“保民而王”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思想,性善论是其在人性认知方面的主要理论。
C.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庄子》亦称《南华经》,与《周易》《老子》合称“三玄”。《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其文以寓言的形式说明只有反复实践,掌握其客观规律,才能运用自如,最终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并借此揭示了做人做事都要顺应固有规律的道理。
D.《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解释孔子所编订的《春秋》的著作,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丘明另撰有《国语》,《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后世称左丘明为“文宗史圣”。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必须注意在关键的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生动地再现了庖丁娴熟的解牛技术,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时,“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孟子整体上是反战的,但对那种救民于水火的正义征伐则持肯定态度,这是孟子的权变通达处,这样的主张根本上也是源自孟子的民本思想,以及其仁政、王道理念,一切都是从造福人民这个出发点开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dān)食壶浆以迎王师。
22-23高一下·浙江·阶段练习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庄子(约前369-前286)《孟子》《庄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文本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3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务本A本立B而道生C夫本D不正者E末必倚F始不盛者G终必衰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殷代叫序,周代称庠,后人又用庠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与《诗经》《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C.“与”,在此处为连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用法不同。
D.“孰处而西”中的“孰”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与城北徐公美”的“孰”意思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却有长久不变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
B.河间献王“仓廪实,知礼节”的主张,契合了孟子先发展生产再兴办教育的王道理念。
C.晋文公能颁布相关法令,说明他真正理解了住在咎季西边的老臣墙坏不筑的根本原因。
D.两则材料的共同点都侧重于重视农业生产,对于今天治理国家而言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2)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收成不好,荒年
B.谷不可食也                    胜:尽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遗憾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考察
【小题2】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B.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C.师不必贤弟子
D.当其欣所遇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了,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而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
B.孟子认为梁惠王的“尽心”确实有一定的效果,并提出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C.孟子善用比喻,如“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D.本文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又害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B.必有事焉,而勿                            正:预期。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压倒。
D.不苗者也                                      耘:除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其外之也
B.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人曰
C.其子趋往视之                                非徒无益,又害之
D.不耘苗                                      助之长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