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在与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索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惊慌失措。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示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 凝聚抗疫力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宽容仁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所在。
B.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一旦受到道义的感召,必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C.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因而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自我砥砺,成就英勇人格。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小题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自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项是(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C.“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小题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小题5】大疫之下,你我皆为“疫中人”。面对新冠疫情,请结合材料谈谈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2-23高一上·云南昆明·期末
知识点:时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上,以地为画、踏墨而舞的国风少年,清雅身姿与芭蕾舞步融合辉映的宋韵女子,饱含隽永情谊的攀花赠友,成为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生动缩影。

以古开今、传承创新的实践精彩纷呈,折射出文艺工作者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的蓬勃创造力,更反映出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2023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等活动,为观众奉献一部部守正创新的戏曲佳作。

可以看到,2023年的舞台艺术,向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奋力开掘,多了份文气、多了些诗情、多了点古意。舞台创作更密切地与文物、古诗梦幻联动,创新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可知可感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中包含无人机飞天、大跳台投影与演员共同起舞的节目《敦煌飞天》,舞台上的中国风被越来越多世界观众看见

当我们再开拓视角,便能看到传统文化正向着广阔的生活场景展开,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王瑨《传统文化有效赋能》)

材料二:

回顾2023年的舞台艺术,一个突出特点是剧目质量较高,文艺院团的创作趋于理性化、长远化,优质的创作生态正在形成。2023年演出市场的火爆,得益于一批精品力作接连涌现,保证了舞台艺术的优势供给。

越来越多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2023年,花鼓戏《夫子正传》获得第二十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坚持用湖南作者写湖南故事。由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生命册》在陕西首演,这是剧院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后改编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又一力作,以厚重的文学底蕴做支撑,以多个剧目的成功上演逐步完成剧院的风格化建设。

20233月,随着中国作家协会剧作家活动日的开展,戏剧与文学的话题再次得到广泛关注,多部从文学改编而来的戏剧作品成为舞台上的亮丽风景。剧作家们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展现着自身独特的发现、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表达。凭借在舞台语汇。表现形式、思想深度等方面的创新表达,这些作品提升了舞台艺术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节选自武丹丹《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材料三: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产电影质量日益提升,中国观众越来越青睐能与自身生活产生连接的电影作品,国产电影也越来越能够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以2023年为例,现实题材影片尤其受到观众欢迎,《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坚如磐石》等一批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都与普通观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发观众共情,让观众走出影院时收获感满满。

近年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也在积极开拓市场。动画片《长安三万里》出品方于洲说: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越来越受欢迎,影片质量提高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我们在创作中必须考虑当下观众审美变化的趋势,适当加入具有当代性的创作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优秀影片的宝贵资源。

电影美学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电影的创作和表达不管用什么手段,最终就是要引发观众走进影院的兴趣和热情,并最终与观众达成共识。当下的国产影片逐渐找到了与观众沟通的正确方式,无论是现实题材影片还是科幻片,无论是喜剧片还是动画片,都抓住了社会热点,与观众达成了良好的互动。现实题材职场喜剧《年会不能停!》的编导董润年认为,同样作为科幻片,好莱坞超级英雄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同时,《流浪地球2》却获得观众认可。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当影片中老宇航员喊出“50岁以上的宇航员出列时,唤起了中国人情感上的共鸣。

(节选自刘阳《国产电影贴近现实、创新表达,叫好又叫座》)

材料四:

2020-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表

年份中国电影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亿元人民币)国产影片票房占比
2020204.17170.9383.72%
2021472.58399.2784.49%
2022300.67255.1184.85%
2023549.15460.0583.77%
【小题1】下列与“传承”“创新”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创作运用创新的表达,舞台表演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B.剧作家们改编文学作品,凭借创新表达,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提升了原著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位。
C.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影片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不断加强。
D.影片内容取材于传统文化,影片拍摄技术不断创新是打造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影片的有力保障。
【小题2】下列对四则材料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2023年“中国风”成为舞台主角的实例,展现了传统文化赋能舞台创作的显著效果。
B.材料二指出,2023年,各地剧院都秉持风格化与本土化并举的理念进行剧本创作,使剧目质量普遍提高。
C.材料三从电影美学重要问题——电影与观众关系的角度分析2023年国产影片“叫好又叫座”的原因。
D.材料四显示,自2020年以来,国产影片票房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比每年都超过80%。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对当代观众的持久吸引力,来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
B.国内多个文艺院团以院团品牌为中心,进行风格化剧目建设,它们成功的路径不同,而经验值得借鉴。
C.近年来,拍摄抓住社会热点,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观影体验的高质量影片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人努力的方向。
D.与中国观众的日常生活缺乏直接联系,不符合中国传统价值观,是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市场表现欠佳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延续至今的一个难题。当时,不少学校力图通过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来提高学业成绩,却造成了中小学生校内课业负担过重的结果。于是教育部门出台政策,限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总量,期许达到减轻学生校内负担重的目标。按住了葫芦起了瓢,哪知道在以双职工为主的家庭背景下,很多没时间接送孩子的家长,把孩子托管给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以致出现了加重学生校外课业负担的现象。一些承担有偿托管的社会服务的培训机构把学校原本在校内加重学生负担的那一套重新复制了一遍,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采用的方式往往就是超前学习、超难学习、超量学习、超重学习。在剧场效应下,不少家长生怕自家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学得少,原本可以早点放学回家的孩子,也被父母送进了校外培训机构。由此,学生校外课业负担过重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新问题。

(摘编自缪华良《减轻学生校外负担过重的新担当》)

材料二: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代表认为,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师为了提高分数,增加学生课外负担;二是家长受望子成龙不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给课外负担加码;三是校外培训机构大肆渲染补课功效;四是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唯名校论、唯学历论,刺激了课外培训冲动。

大量面向中小学生举办的非学历文化教育类培训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违背了学习规律,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说。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王中立代表也表示:学生家长过度关注孩子成绩,通过校外补课的形式片面追求成绩,这影响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绿色升学率’。

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校长格桑德吉代表认为,边疆地区中小学与内地学校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教学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不断提升,也出现了把考试和成绩看得过重的现象。她建议,多开设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与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为标志,两年多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式部署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在治理行动中,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时至今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政策制度体系从基本空白逐渐健全。国家建立健全了包括法律、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在内的政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从乱象丛生逐渐规范。治理之前,一些培训机构通过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等手段干扰正常招生秩序,存在强化应试、机械刷题、超前超标培训等不规范现象。治理过程中,政府集中处理了一大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整个校外培训市场日益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可以说,校外培训治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从发展失范到治理取得成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使校外培训更规范、更长远地发展,我们仍需进一步关注长效机制的构建,切实把校外培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摘编自杨程《构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教育部门的努力下,中小学生校内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B.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就是把学校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那一套重新复制一遍,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
C.一些家长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选择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这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加重了孩子的课业负担。
D.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乱象丛生”,一些培训机构采用夸大事实、虚假宣传等违规手段获得生源,干扰了正常的招生秩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认为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这最主要是因为老师片面追求成绩,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
B.随着边疆地区中小学的硬、软件实力的提升,在教育水平上边疆地区已赶上了内地,但也出现了把成绩看得过重的现象。
C.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解决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问题。
D.校外培训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校外培训更规范、更长远地发展。
【小题3】请结合材料,从不同层面谈谈如何切实解决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话,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初式上进行某些妥力,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用的印刷文手上深耕。其实,许多国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报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进行科学研究已经离不开网络资源。对于数字化新的阅读形态,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新的阅读形态可能有利有弊,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月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谈“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史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就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忘了网络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小题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小题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