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荧荧不灭,炎炎奈何;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将寻斧柯。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惑,我独不从;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节选自《说苑·敬慎》)

材料二:

(杨)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记、书凡十五篇。

(节选自《后汉书·杨修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B.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C.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D.好胜者必遇其敌/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庙,指天子的祖庙。春秋时,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B.“青青不伐”与《<老子>四章》“自伐者无功”中的“伐”意思相同。
C.《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经典之一。
D.“表”,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李密的《陈情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周太庙右边台阶前有铜铸人像,铜像的口被封了三层,背后刻着铭文,孔子阅读了铭文后告诫弟子们立身处世要避免说话不当带来的灾祸。
B.铜像背后的铭文用星星之火不扑灭会变成熊熊大火、涓涓细流不堵塞会汇成江河等四个比喻,从反面论证说话不谨慎会带来种种危害。
C.曹操在收复汉中后想趁机讨伐刘备,却处于进退两难之中,曹操只传话“鸡肋”二字,杨修就理解了曹操的话,领会了其计划撤兵之意。
D.杨修喜欢学习,才能卓越,机智聪敏,善察人意,但他是袁术外甥的身份,成为曹操最忌惮的一点,正因如此才找机会杀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
(2)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
【小题5】《后汉书》评价杨修:“修虽才子,渝我淳则。”这句话说的是杨修虽是才子,却改变了淳厚的道德规范。请根据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23高三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说苑》《后汉书》编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乙]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侈,“中”通“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B.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C.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D.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盟”,两篇选文中均指立督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B.“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C.《过秦论》中“过秦”即“言秦之过”,意为斥秦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包括论政、论史等。
D.敲扑是古代行刑用的棍杖,长的叫“敲”,短的叫“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选文乙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混成糅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
(2)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小题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赵宣子言韩献子于晋侯曰:“其为人不党治众不乱,临死不恐。”晋侯以为中军尉。河曲之役,赵宣子之车干行,韩献子戮其仆。人皆曰:“韩献子必死矣,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仆,谁能待之?”役罢,赵宣子觞大夫,爵三行,曰:“二三子可以贺我。”二三子对曰:“不知所贺。”宣子曰:“我言韩厥于君,言之而不当,必受其刑。今吾车失次而戮之仆,可谓不党矣,是吾言也。”

晋文公问于咎犯曰:“谁可使为西河守者?”咎犯对曰:“虞子羔可也。”公曰:“非汝之仇也?”对曰:“君问可为守者,非问臣之仇也。”子羔见咎犯而谢之曰:“幸赦臣之过,荐之于君,得为西河守。”咎犯曰:“荐子者,公也;怨子者,私也。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楚令尹子文之族有干法者,廷理拘之,闻其令尹之也,而释之。子文召廷理而责之曰:“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于法。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缘吾心而释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于国也:执一国之柄,而以私闻,与吾生不以义,不若吾死也。”遂其族人于廷理,曰:“不是刑也,吾将死。”廷理惧,遂刑其族人。成王闻之,不及履而至于子文之室曰:“寡人幼少,置理失其人,以违夫子之意。”于是廷理而尊子文,使及内政。国人闻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党何忧乎?”乃相与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国法程。廷理释之,子文不听。恤顾怨萌,方正公平。”

(节选自《说苑·至公》,有删改)

【小题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需要停顿处对应的字母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吾A在B上C位D以E率F士G民H士I民J或K怨L而M吾N不0能P免Q之R于S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是吾言当也”与《短歌行》“对酒当歌”中的“当”含义相同。
B.“闻其令尹之族也”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含义相同。
C.“遂致其族人于廷理”与“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致”字含义不同。
D.黜:废掉官职,表示相同或相近意思的还有“罢”“免”“擢”“夺”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宣子向晋侯推荐韩献子,认为韩献子为人公正,不拉帮结派,御下有法,临危不惧,晋侯就让韩献子做了中军尉。
B.楚国令尹子文为正国法,不惜将族人杀了,都城里的百姓知道此事后都作歌传唱,表达内心对子文公正的肯定、赞美。
C.楚国令尹子文的宗族中有人不守国法,管理刑狱的官员将这个人拘押了,但听说是令尹子文的族人后又释放了他。
D.咎犯向晋文公举荐了仇人虞子羔去做西河的郡守,此举让晋文公惊讶不已,也让虞子羔深受感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2)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
【小题5】某地在组织党员学习时有如下发言,请你结合选文,为发言提供两条充分合理的论据。要求句式整齐,富有语势。

……为持续推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干部还应向古人学习:学习韩献子不结私党,诛杀不法的赵宣子车夫;         。党员干部应该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守住党纪法纪底线,守初心,秉公心,做国家、人民的好公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祸患。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为A人臣B而割C其主之地D以外交E强F虎狼之秦G以侵H天下I卒J有祸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在文中是土地方圆的意思,与“地方志”的“地方”意思不相同。
B.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乘”意思不相同。
C.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与《醉翁亭记》中“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意思不相同。
D.善,此处是好处的意思,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最好的打算就是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听从他的意见,如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称王,而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侍奉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合纵和连横应该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D.楚王认为楚不可能和秦友好,而韩、魏又不能深入谋划,单凭楚对抗秦也毫无胜算,最终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小题5】请结合曾巩对战国游士的评价,简要评述苏秦游说楚威王这件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