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11 组卷148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坐。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

文本二:

202012月,第五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颁奖典礼在温州举行。迟子建获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评委会认为: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始终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突出的个人风格。以地域文化为基点,以底层生存为焦点,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使迟子建具有了清晰俊朗的辨识度,更使她具有了卓尔不群的重要性。

(摘编自《澎湃新闻》)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分别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B.“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C.文中的“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在战场、在血腥的搏杀里,脱下铠甲的和平守卫者更是大英雄。
D.文中“我”和周瑜的交谈内容在变化,“我”的感情在变化,可周瑜对待战争的态度却没有变化。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B.小说第二段中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而又压抑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做了铺垫。
C.第一人称适合直接表达人物情感,便于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本文第一人称的使用,将村妇内心世界的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D.小说采用梦境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小题3】文中“我”和周瑜之间存在多处对比,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或作用。
【小题4】文本二中说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努力营造短篇小说的诗意美学”,《与周瑜相遇》中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诗意美学”?请结合文本分析。
21-22高一上·辽宁鞍山·期末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迟子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吕

汪曾祺

小吕是果园的小工。这孩子长得清清秀秀的。原在本堡念小学。念到六年级了,忽然跟他爹说不想念了,要到农场做活去。他爹想:农场里能学技术,也能学文化,就同意了。后来才知道,他还有个心思。他有个哥哥,在念高中,还有个妹妹,也在上学。他爹在一个医院里当炊事员。他见他爹张罗着给他们交费,买书,有时要去跟工会借钱,他就决定了:我去做活,这样就是两个人养活五个人。

这样,他就到农场里来做活了。他用一个牙刷把子,截断了,一头磨平,刻了一个小手章:吕志国。每回领了工资,除了伙食、零用,全部交给他爹。

小吕已经在农场里长大起来了。在菜园干了半年,后来调到果园,也都半年了。

调他来果园时,征求过他本人的意见,他像一个成年的大工一样,很爽快地说:“行!在哪里干活还不是一样。”乍一到果园时,他不大插得上手,有点别扭。但没过多久,他就发现,原来果园对他说来是个更合适的地方。果园里有许多活,大工来做有点窝工,一般女工又做不了,正需要一个伶俐的小工。登上高凳,爬上树顶,绑老架的葡萄条,果树摘心,套纸袋,捉金龟子,用一个小铁丝钩疏虫果,接了长长的竿子喷射天蓝色的波尔多液……在明丽的阳光和葱茏的绿叶当中做这些事,既是严肃的工作,又是轻松的游戏,既“起了作用”,又很好玩,实在叫人快乐。这样的活,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孩子,不论在身体上、情绪上,都非常相投。

小吕很快就对果园的角角落落都熟悉了。他知道所有果木品种的名字:金冠、黄奎、元帅、国光、红玉;烟台梨、明月、二十世纪;密肠、日面红、秋梨、鸭梨、木头梨;白香蕉、柔丁香、老虎眼、大粒白、秋紫、金铃、玫瑰香、沙巴尔、黑汗、巴勒斯坦、白拿破仑……而且准确地知道每一棵果树的位置。有时组长给一个调来不久的工人布置一件工作,一下子不容易说清那地方,小吕在旁边,就说:“去!小吕,你带他去,告诉他!”小吕有一件大红的球衣,干活时他喜欢把外面的衣裳脱去,于是,在果园里就经常看见通红的一团,轻快地、兴冲冲地弹跳出没于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丛绿之中,惹得过路的人看了,眼睛里也不由得漾出笑意,觉得天色也明朗,风吹得也舒服。

小吕原来在家里住。七月,果子大起来了,需要有人下夜护秋。组长照例开个会,征求大家的意见。小吕说,他愿意搬来住。一来夏天到秋天是果园最好的时候。满树满挂的果子,都着了色,发出香气,弄得果园的空气都是甜甜的,闻着都醉人,这时节小吕总是那么兴奋,话也多,说话的声音也大,好像家里在办喜事似的。二来是,下夜,睡在窝棚里,铺着稻草,星星,又大又蓝的天,野兔子窜来窜去,鸹鸹悠叫,还可能有狼!这非常有趣。

他愿意自己也像一个真正的果园技工。可是自己觉得不像,缺少两样东西:一样是树剪子。这里凡是固定在果园做活的,每人都有一把树剪子,装在皮套子里,挎在裤腰带后面,远看像支勃朗宁手枪。他多希望也有一把呀,走出走进——赫!可是他没有。他也有使树剪子的时候。大的手术他不敢动,比如矫正树形,把一个茶杯口粗细的枝丫截掉,他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像是丁个头什么的,这他可不含糊,拿起剪子叭叭地剪。只是他并不老使树剪子,因此没有他专用的,要用就到小仓库架子上去拿“官中”剪子。这不带劲!“官中”的玩意儿总是那么没味道,而且,当然总是,不那么好使。净“塞牙”,不快,费那么大劲,还剪不断。看起来倒像是你不会使剪子似的!气人。

组长大老张见小吕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剪两下看看他那剪子,心里发笑。有一天,从他的锁着的柜子里拿出一把全新的苏式树剪,叫:“小吕!过来!这把剪子交给你,由你自己使:钝了自己磨,坏了自己修,绷簧掉了——跟公家领,可别老把绷簧搞丢了。小人小马小刀枪,正合适!”周围的人都笑了:因为这把剪子特别轻巧,特别小。小吕这可高了兴了,十分得意地说:“做啥像啥,卖啥吆喝啥嘛!”这算了了一桩心事。

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日三摩挲。除了晚上脱衣服上床才解下来,一天不离身。没有事就把剪子拆开来,用砂纸打磨得锃亮,拿在手里都是精滑的。

今天晚上没事,他又打磨他的剪子了,一直在细细地磨。磨完了,涂上一层凡士林,用一块布包起来——明年再用。葡萄条已经铰完,今年不再有使剪子的活了。

另外一样,是嫁接刀。他想明年自己就先练习削树码子,练得熟熟的,像大老刘一样!也不用公家的刀,自己买。用惯了,顺手。他合计好了:把那把双箭牌塑料把的小刀卖去,已经说好了,猪倌小白要。打一个八折。原价一块六,六八四十八,八得八,一块二毛八。再贴一块钱,就可以买一把上等的角柄嫁接刀!他准备明天就去托黄技师,黄技师两三天就要上北京。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组长给新来的工人布置工作说不清地方时,常叫小吕带路,这写出了小吕对果园的熟稔,也写出了他的聪明伶俐。
B.小吕愿意搬到果园来护秋,不仅因为他热爱果园,还因为他对自然中的一切充满好奇,这是他不脱孩子气的一面。
C.调动工作征询小吕意见、组长为小吕准备新剪子等情节,写出了果园里的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了劳动中的人情美。
D.在决定自己买一把上等的嫁接刀时,小吕精打细算、认真合计,这表现了他为承担养家重任而懂事、克己、节约。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吕干活时露出“大红的球衣”,“通红的一团”在“丛绿”中“弹跳出没”,色彩鲜明,富有动感,成为果园一景。
B.小说以小吕明天就托黄技师买刀作结,戛然收束而能让读者对小吕未来的美好生活产生期待,有余味无穷的效果。
C.本文语言富有特色,多用短句,行文富有节奏美;多用口语和方言,既贴近人物又增强了小说的乡土性和亲切感。
D.从全文看,作者有意淡化小吕辍学养家的艰辛,而将笔墨重心落在他的果园生活上,使战胜命运的主题更加含蓄。
【小题3】本文节选自汪曾祺小说《羊舍一夕(又名:四个孩子和一个夜晚)》,原文结尾写道:“这四个孩子……成长起来”,小吕这个孩子有哪些成长?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4】“苦心经营的随便”是汪曾祺的创作主张,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主张的?请在文中举出一例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赶队伍的小兵

王羽

①枪声和爆炸声忽然停了,山上山下一片寂静。

②抗联官兵陷入了绝境——弹尽粮绝。山下的日军讨伐队一时不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趁着难得的空隙,趴在铠皑积雪上的战士们慢慢爬到连长的周围。连长从怀里取出仅有的两颗手榴弹,低声说“最后时刻到了。”战士们谁都不说话,只是悲壮地点了点头。

③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性的日军禽兽不如,抗联战士如果落入日军手里。生不如死。所以,无论战斗多么惨烈,抗联战士都要留下最后一颗手榴弹,或与鬼子同归于尽,或用于自爆,绝不当俘虏。突然,一个一直看天的老战士说“连长,要起大烟炮了。”连长一愣,忙追问“老程,快看,得多长时间才能起?”老程非常有把握地说:“一袋烟。”连长兴奋地说:“有救了”战士们看看黑沉沉的天空,也不觉面露喜色。连长命令道“两人一组,大烟炮一起,立刻向山上跑,别犹豫,只管跳下去。”连长又说“只要能走,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活下去,追上队伍。”

④老程拍拍身边的小战士说:“柱子,咱俩一组,跟紧我。”说着,老程解开腰间的麻绳,将一头递过去,让柱子系在腰上。柱子的脸冻得发青,两手僵硬,好不容易才将麻绳系好。

⑤山下的日军终于反应过来,知道抗联战士没有弹药了,嗷嗷叫着向山上冲。鬼子越来越近了,连长猛地甩下一颗手榴弹,巨大的爆炸声响起的同时,战士们用尽力气高喊:“冲啊!杀呀!跟小鬼子拼了”

⑥突然的爆炸声和呐喊声,吓得鬼子惊慌失措,急忙又趴在雪地上,拼命向山上开枪。山上没有还击,鬼子就停止了射击,不敢轻易地往上冲。过了好一会儿,鬼子试探着爬起身,往山上爬。连长看看老程,老程指指天空,肯定地点点头。连长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向山下。

⑦爆炸声刚传来,天就变了。肆虐的北风突然膨胀起来,打着旋,笼罩了茫茫林海。大雪从天而降。随着狂风,雪片都变成了雪粒子。狂风裹挟着雪粒子,鸣鸣怪叫着抽打着大地万物。眨眼的工夫,雪粒子抱成了团,变成了一个个雪球,大大小小的雪球旋转着、飞舞着,铺天盖地,天地之间顷刻变得一片混沌。这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北大烟炮。

⑧趁着山下的鬼子一片混乱,抗联战士们立刻起身,两人一组,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冲向山顶。狂风暴雪中,人们睁不开眼睛,大大小小的雪球打得人浑身生疼。战士们顾不得这些,只是一个劲往山顶冲。柱子人小腿短,力气早已经用尽,全凭老程在前面拼命拉,才勉强迈开腿。很快,老程凭借经验知道到了山顶。老程转身将柱子拉进怀里,凑到柱子的耳旁喊:“要下山了,死命抱紧我。”

⑨老程将柱子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倒退着跳了下去。

⑩两人在狂风暴雪中急速落下去,接着重重地跌落在冻得坚硬如石的山坡上,然后快速向山下翻滚。落地的一瞬间,体力早已透支的老程摔成了重伤,在昏迷前的一刻,他将柱子搂得更紧了。

柱子终于清醒了,轻轻推推老程,又摸摸他的脸,好像没有了气息。柱子心慌起来,摘下狗皮帽子,给老程戴上,又用冻僵的两手焙着他的脸,试图让他在这一丝温暖里醒过来。让柱子惊喜的是,老程真的醒过来了。

柱子喜极而泣,流着泪说:“老程叔,你醒了。”老程断断续续地说:“我,我,不行了,你,你要,追上,队伍。”冰凉的泪水在柱子脸上流淌,他紧紧地抓住老程的衣襟哽咽着说:“老程叔,别离开我,我怕。”老程喘息了好一会儿,艰难地说:“孩儿呀,虽说,你还,不到,十五,可你,是抗联战士。”柱子说:“老程叔,别说了,你再睡会儿,再歇歇。”老程真就不说话了。

他用尽力气,才将两个人身上的雪推到一旁。柱子惊讶地发现,他们被一棵粗壮的红松树挡在了半山腰,自己的胳膊腿还能动,知道老程叔受伤了,柱子赶忙拂去老程身上的雪,却发现他已经静静地走了。

柱子将没有子弹的三八大盖枪从老程身上轻轻取下,扶正老程的狗皮帽子,跪在老程身前。大哭着说:“老程叔,没有你我不知死多少次了,我向您保证,我一定活下去,一定追上队伍!老程叔,我一定多杀鬼子,给你们一家人和我爹我娘报仇。”

柱子擦干泪,将老程掩埋了,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

柱子终于下山了,他一下子跪在厚厚的积雪上。他喘息了好久,吃两口雪,就站起身,继续跌跌撞撞地往前走。

实在走不动了,柱子才休息一会儿。天黑了,柱子就找一个低洼的地方,挖一个雪窝子,钻进去,接着冰凉的枪睡一夜。醒来后,重复着前一天的一切。在茫茫林海里不断向前,柱子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追赶上队伍。

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一个小小的身影在崇山坡岭中顽强地行进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忽然停下来了的枪声和爆炸声,既能让读者紧张起来,又以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去探寻故事的原委。
B.小说虽然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但是从抗联官兵的处境中,读者不难想象这场战争的惨烈,感受到侵华日军的凶残。
C.小说通过描写抗联战士的一次战争过程,既交代了柱子的成长经历,也表达了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的主题。
D.小说写柱子“擦干泪”“毫不犹豫地背起枪,坚定地向山下走去”,说明柱子成熟起来了,他应该可以追赶上革命队伍。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程将柱子严严实实地搂在怀里”,并且“倒退着跳了下去”,为下文柱子的“胳膊腿还能动”作铺垫,使情节合乎情理。
B.小说写没有人性而又胆小如鼠的日军,与机智、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情节由此发生转变,战士们突围也成为可能。
C.小说人物对话语言通俗明了,而且大都比较简短,这是由紧张的战争氛围所决定的,不过,老程的临终话语则是因为他受伤严重而说话断断续续。
D.小说着重刻画老程这个老兵形象,运用语言、肖像、动作、细节等描写手法,写他革命经验丰富,不怕牺牲,善于保护年轻战士的一面。
【小题3】请简要分析第⑦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家就在岸上住

刘建超

老街临着洛河。

旧时的洛河少有治理,洛河有波平如镜行船放排的季节,也有河水暴涨泛滥肆虐的时候。尤其是秋季,雨水多,洛河黄水滔天,波浪翻滚,河水漫过堤坝冲塌屋舍卷走人畜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天灾,老街人都居住在离开河滩五六里地的上沿。

在河堤岸居住的人家并不多,大都是在洛河上捕鱼做河运的人。

水生家居住在洛河堤岸旁。水生听父亲洛老大说过,洛家祖辈住在洛河滩旁。那时的茅草房不知道被泛滥的河水冲垮了多少回,常年的家当就是一条木船,一口铁锅,一床铺盖。

水生爷爷跟着老街船队跑河运,积累下一点儿家底,在河堤旁盖起了三间瓦房。瓦房比茅草屋结实,也被咆哮的河水淹过,院墙浸泡塌陷了重垒,再塌陷了再垒。洛老大掌家后,除了捕鱼种地,还做些小买卖,把三间瓦房扩建成了大小十六间的四合院,一辈子的剩余都折腾在木料砖瓦上了。

水生没有想到,河滩以前无人问津的茅草地,居然随着城市发展建设,成了大大小小房屋开发公司眼里的香饽饽。水生家里经常有房地产开发商来拜访,透露若想开发、要拆迁的意思。水生听都不听,扭头就走人,把来客晾在屋里。

邻居老巴的儿子巴豆,晚上拎着两瓶杜康酒看望水生。

水生笑了,说:豆豆啊,我想喝酒直接就去找你爹了,还用得着你孝敬啊。巴豆说:叔,我不是刚找到个新差事,来给叔报个喜嘛。”

娃子出息了,找了个啥差事,说来叔听听。

一家房地产公司,聘我当副总,每月给五千。”“每月给五千?可不翻。你会弄啥?

董事长说,我就负责给咱这一片签协议,拆迁。

我就说嘛,好事能轮到你娃子?他是雇你来拆家呢。

叔,人家说了,要盖河景豪宅,搬迁费够几辈子花销呢。”“祖辈用血用命换来的家当,那是钱能买来的?你爹咋说?

他说,咱这片人都听你的,你签,他就签。

呵呵,他就知道我不会签。娃啊,好好经营你的小饭馆吧,把咱老街小吃浆面条做地道喽。你那浆面条啊,总是差点儿火候,不专心哩。我还去河边转转,你赶紧爬走回家吧,跟你爹说,我在堤上等他。

水生和老巴坐在河堤上,两人叼着烟,皱巴的脸颊被烟火映照得忽明忽暗。

老巴说:水生,又在想稻花妹子了?人都走了两年了,放下吧。”

巴哥,稻花的骨灰就撒在洛河里了,每次来河边就像陪着她散步呢。

我还能不知道?给你座金山也搬不走家。

那你还让娃子来找我?

娃那圪料脾气,也就你能镇住他。你嫂子奶水不济,娃从小就在稻花怀里拱奶吃,他就听你的。老祖宗就给咱留下这点儿家业,能从咱手里败了?我可是打听过了,要搞开发的那主也不是个善茬,啥手段都会用上,你也当心。

水生还真是被盯上了。

水生骑着三轮车给南岸几个建筑单位送点小货,多少年的生意了。人家忽然就不让水生送货了,问其原因,人家支支吾吾挺为难。

水生也就明白个八九分,货不送了,歇着。

水生摇着木船在河上捕鱼,有驾着快艇的人在船边冲来冲去,差点儿把木船掀翻了。水生拴了船,晒了网,在家里听戏、喝茶。

晚上就有人往院子里扔砖,丢死猫死耗子。

水生还就是不信邪,把院墙刷了白石灰,用红色涂料写上:我家就在岸上住,一百年不搬家!

有人把拍摄的短视频发在网上,水生家的院子成了网红打卡地,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听水生讲洛河的故事。据说把开发商气吐血,住院了。

刚入秋,洛河边的夜晚已是凉意贴身了。

老巴的儿子巴豆,晚上拎着两瓶杜康酒看望水生。

豆豆,你娃子又要鼓捣啥事儿啊?

叔,这次你可要顶住啊,市里说咱这片是啥湿地,要规划着建保护区,说是人要搬走,留给鸟住。拆迁费给少了,咱可不能搬,不能搬啊叔!

哪儿都有你娃子操心的事儿。爬走回家吧,跟你爹说,我在堤上等他。

水生和老巴坐在河堤上,两人叼着烟,皱巴的脸颊被烟火映照得忽明忽暗。

水生,你是动心了,真要签字搬迁?”

巴哥,这洛河湿地是咱古城人的,是咱老街人的,不是咱自家的,是吧?

你就舍得搬走了?听说给咱换的地方可是离洛河老远,再看洛河不方便哩。

稻花说过,心里装着洛河,走到哪儿都是家。”

巴哥知道,水生的根就在洛河上,当年洛老大是从大河漂下的木盆里把水生抱回家的。

月光下,河水平缓安静。

水生忽然扯开嗓子,含泪吼着稻花唱过的歌:八月里来是中秋呦,小女子一双好白手呦,想起了小情哥呦,打死也要跟哥走呦。”

老泪在水生、巴哥脸上肆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述旧时洛河的泛滥、洛家祖辈在洛河边的生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点出主要人物,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文中水生对巴豆所说的话,旅有父辈的慈爱与威严,体现出人物个性:“不瓤”“圪料”等方言的运用使语言鲜活生动。
C.“月光下,河水平缓安静”,景物描写简约有诗意,并暗示出水生经过内心冲突作出选择后的轻松心情。
D.小说大量采取短小段落的形式讲述故事,这样便于加快叙事节奏,适合迅速推进情节的发展,灵活切换叙事场景,可以更简明地叙写两次征地事件。
【小题2】小说中水生与老巴在河堤谈心的情节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月下水流、月下吼歌、兄弟流泪结尾,试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情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