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7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科举考试内容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

                                                                        (选自《新华文摘》0820期)

【小题1】下列对“中国科举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在唐宋时期有进步作用。而明清时期,由于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其弊端就越来越明显。
B.策问始终是科举考试重要的考试题型,时务策考查了应试举子对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的见解。
C.八股文在明清科举考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八股文过关了,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过关了。
D.20世纪初,科举制度没有逃脱被停废的命运,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人对科举制度的误解,是由于脱离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受了《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的影响。
B.考试内容停留在古典人文知识的科举制度被停废,意味着它抗衡不了代表工业文明的西学东进。
C.尽管长期以来,科举制度伴随着连绵不断的严厉批评,但它一直在中国古代1300年的人才选拔中起着重要作用。
D.科举制度不注重自然科学,其根源在于它是农业文明传统社会的产物,是排拒新事物和现实问题的。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治国之才,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明清科举制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不少弊端。但也绝非仅考八股文一科,其三场考试还是较全面的考查了应试者的人文知识。
C.一些有真才实学却在考场上屡试屡败的学者,如朱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讽刺。
D.科举制度被古代统治者择善而从,是因为考试选才制度要优于其他传统的人才选拔制度。
2017·吉林·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想在这里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经济》中把它称作扩大了的家庭。这些名词的主体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个小或大的形容词来说明中国和西洋性质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别。可是我现在看来却觉得这名词并不妥当,比较确当的应该称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作小家族

我提出这新名词来的原因是在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的区别。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决不是在大小上,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一个有十多个孩子的家并不构成大家庭的条件,一个只有公婆儿媳四个人的家却不能称之为小家庭。在数目上说,前者比后者为多,但在结构上说,后者却比前者复杂,两者所用的原则不同。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学校、国家这些社群并不是暂时,虽则事实上也不是永久的,但是都不是临时性的,因为它们所具的功能是长期性的。家庭既以生育为它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关于这一层意思我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有详细的讨论。

但是在任何文化中,家庭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夫妇之间的合作并不因儿女长成而结束。如果家庭不变质,限于亲子所构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儿女长成之后,有一段期间只是夫妇的结合。夫妇之间固然经营着经济的、感情的、两性的合作,但是所经营的事务受着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较多人合作的事务就得由其他社群来经营了。

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说明有严格的团体界限。因为这缘故,这个社群能经营的事务也很少,主要的是生育儿女。可是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

【小题1】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对“家族”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学意义上的“家庭”是指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而中国乡土社会的“家”与此有差异,故作者以“小家族”命名,以示区别。
B.乡土社会的“家族”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沿着父系方向单系向外扩展,家里绝对不可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C.乡土社会的“家族”是长期的绵续性事业组织,生育功能是次要功能,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是主要的。
D.乡土社会的“家族”作为事业组织,为了事业效率,强调家族内部配合默契,要求夫妻感情亲密,还要求父子婆媳合作无间。
【小题2】下列对选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首段开门见山地提出讨论的对象——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并提出统辖全文的观点—―该社群应该称为“小家族”。
B.选文以西方家庭的亲子结构为对照,从结构方面论述乡土社会“小家族”的特点,并指出“小家族”向外扩大的方向。
C.选文以否定“大家庭”概念、肯定“小家族”概念为开头进行深入对比,以突出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社群的特点“家庭”与“家族”两个概念
D.选文提及《江村经济》《生育制度》,表明该段相关内容与这两本书有关联,同时都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新变化。
【小题3】根据《乡土中国·家族》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婆儿媳四个人虽然人数比较少,但不能称之为“小家庭”,主要原因是媳妇并非公婆的亲子,媳妇与儿子构成一个新的小家庭。
B.家庭作为生育社群,它是短期的,抚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抚育,让孩子脱离父母,重新组建新的家庭,抚育新一代子女,如此代代循环。
C.夫妻除了抚育子女之外,还经营着经济等事务;西洋家庭为了保证生育儿女这个主要任务,限制了其他事务的发展。
D.乡土社会里的家,可以扩大到很远,达到五世同堂;也可以缩小到很小,小到夫妻两个人。这种伸缩性与“差序格局”下的人际关系相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作的自然意识或者说自然性的内在特征和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天下万物,皆是一个整体。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或者自然文学的概念才得以成立。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分别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个体”与万物同在,它们和我们,与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气息相通、相互作用。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事物和事物、同类和同类、“我”与“他者”之间永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的新鲜与美好、轰鸣与豁然,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描摹、观察与呈现,而应当找出万物对于自身的诸多影响,尤其是某个单独物种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和自身的嬗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深刻牵连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细微调整与重大改变等。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此及彼、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在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万事、万物全面的体察,即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玄虚。其中的“体恤”尤为重要,在很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令读者从中体验到同声相求与同气相应。对于自然书写而言,可以细微到粒子量子、昆虫的盔甲,也可以将整个天地纳入针尖、指缝、须臾之间。

所谓的自然写作,简单而言,即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发现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然文学写作者更应当是优秀的科学家与博物学家,应当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自然文学写作者,对世上万事万物始终心怀大爱与柔润的慈悲之情,这既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能力,也是文学书写更贴近甚至与笔下事物“同心同德”的要诀之一

(摘编自杨献平《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写作的重要基调是表现自然与人或自然中的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非单独呈现自然中的某个事物。
B.文学书写,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性,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万千事物变化的独特个性。
C.作者主张自然文学写作应当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做到“惺惺相惜”“万物与我为一”, 尤为重要的是体物入微。
D.自然文学写作需要体现地球上万物之间的联系,写作者应当具有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明确提出观点,接着阐释概念内涵,然后逐层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B.天下万物皆为一体,彼此生命之间有着交互联系的认知,是自然文学的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C.文中引用福楼拜的话,意在论证想要写出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就得有对万物心存大爱的“激情”。
D.文章除阐明自然文学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外,还批评了很多时候自然文学存在的片面书写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物种之所以会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就是因为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体现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现实。
B.全面体察万物、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的主张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理念有同工之妙。
C.只要“我”以人的角度去书写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就可以说在自然写作中做到了“体恤”。
D.自然写作应当树立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既要写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又要表现出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小题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