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了,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

我马上动身回了家。祖父神情淡然,看不出任何风吹草动。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真的知道了,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把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有点意思了,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我的父亲是最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高考就是这样,结果很残酷。父亲没有考上,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标题很吓人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享尽了殊荣。他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并没有失去他的冷静。他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就在当年的十月,他建议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三十一个”都考上了,他的儿子却“没有考上”。好么,全省都知道了,全中国都知道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其实是赌气。可父亲找错了赌气的对象,他怎么可以和我的祖父赌气呢。新生都开学了,祖父上午六点就要上班,晚上十一点才能下班,他哪里还有心思和你玩如此无聊的心理游戏。他们的冷战持续了一两个月,其实,所谓的冷战是不存在的,那只是父亲一个人的战争。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这是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的前沿,对他的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酒醉之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依然不是父亲,而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有他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的眼睛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高智商,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宗教般的牺牲精神,狂热、执着,最要命的是,还沉着,更持久。

酩酊大醉的祖父搂着他的马桶开始报人名。这些人名都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或总经理。

……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祖父是个好祖父,但祖父却不是好父亲。祖父的歉疚难以释怀。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我是个有福的人。但还是有点心思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多少年了,爷爷,这不算事。”祖父说:“这件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

那祖父还能有什么心思呢?我纳闷着。

好一会,他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是鼓足了勇气:“——你说,”祖父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他轻声地却又是清晰地说:“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

我想让说话的语气变得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不能做假。”祖父闭着他的眼睛,语气是中学教师所特有的,刻板,严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终于耗尽了他的体力,他的手放在我的手背上,但已经无力握住我的手了。

“知道了。”我对我的祖父说,“你放心。”

第二天中午,祖父说不行就不行了。他进入了弥留。他在弥留之前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他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的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选择的时机很不对,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时间太局促了。在这样的时刻,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不用数的,别说“铺天盖地”了,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爸,怎么搞的,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茅开民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储阳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并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的数据,数字永远是有害的。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去世前有话要交代,但对象不是他面前的儿子而是“我”,这一不合常理的设定激发了读者的想象。
B.文中两次写到祖父上下班的时间都很具体,看似闲笔,但却让一个对工作尽职尽责的祖父形象跃然纸上。
C.祖父的葬礼来宾少,花圈数量少,是因为祖父死的时机不对:不仅天气冷,且正逢年底人们急着回家团聚。
D.文中两次以“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称呼祖父,主要是为了突出祖父这一生最主要的身份标识,也表达对祖父一生从教、兢兢业业确有成就的肯定。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便于抒情。同时还给小说留出了更多“空白”,交给读者去想象填充。
B.小说写到祖父临终前交代后事时,使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神态描写,传神地展现了祖父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
C.小说既写到环境与人的“冷”,也浓墨重彩地写了祖父的“热”,冷与热,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小说特别富有艺术张力。
D.小说中较大篇幅使用了倒叙手法,既让父亲与祖父之间的矛盾得以自然呈现,又使小说叙事呈现出紧张与舒缓交替的节奏感。
【小题3】谈谈你对文章画线句子“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的理解。
【小题4】作者在文中详细记述了“祖父醉酒”这一情节,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2-23高一下·江苏·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鞋子

高军

“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不好看相”是当地方言,就是脸面上不好看、说不过去的意思,儿子指着这间凋敝残破的护林房,耐心劝说着,“咱家在村里盖的楼房也是数一数二的,里面很宽敞,咱们可以互不相碍,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住着很方便很自由的。”

儿子指着的这间护林房可有些年头儿了,当年父亲从村里被选为林场的护林员,林场专门在大山深处盖起这间小房子,他经常住在那里,栽树绿化,防盗防火,间伐修枝,几十年就下来了。

现在父亲早已退休,林场也在另一个地方建起了更好的护林房,训练有素的几个年轻护林员也早已上岗,他完全可以搬下来安享晚年。但是他对这里太有感情了,竟然想一直在林场废弃的这间破旧护林房里继续住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体质越来越弱,儿子一直想接他到自己家里住以方便照顾,但是他就是不同意。他经常会在山里转转,拍拍这棵树干,拉拉那个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脸上就都是满足自得的神情了。儿子理解父亲对大山的感情,但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居住在深山里,也确实不能让人放心。

这次,儿子做了充分准备,就是打算彻底说服他的,于是继续劝说着:“再说了,咱家一辈子从没占过公家的便宜,人家这个房子是林场的公有财产,你已经退休不是护林员了,还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啊。”儿子考虑了几天,觉得这样说会有力度的。

“场长说了,这个房子林场已经不用,作废了……”“作废了也是公家财产啊。”他沉默了,儿子知道父亲已经心动,就继续坚持着。过了大半天,父亲才又开口:“好吧,我拾掇一下,到时候再搬吧。”

并没有多少东西,也根本没有什么好收拾的,但儿子还是尊重了父亲的要求:“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

儿子离开后,老人在房内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最后才开始拾掇起来,林场里的工具都早已交回去,收拾半天竟然大多都是他穿破的鞋子。他拿出一条麻袋,开始一双双慢慢往里装着。

他拿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两只鞋的脚大拇指部位都是窟窿,鞋底脚掌和脚后跟部位也都透了气,一个个麻线针脚还能模糊地看出来,他停下来认真凝视着,眼圈慢慢红了。这是妻子用心为自己做的,连搓麻线、纳鞋底、做鞋帮,一直到绱起鞋来,费了老婆几天几夜的工夫呢。做这双鞋的时候他们才刚结婚,现在妻子竟然已经去世五年了。当时他对这双鞋很珍惜,走在山路上有时候就脱下来提在手里,光着脚板走路。妻子知道后,心疼地说:“你是有家口的人,你尽管使劲穿就是,我都跟着你了还能少你的鞋穿?”妻子说到做到,经常为他做出新鞋子来。可是他每天都要巡山几次,磨损得太快太厉害,一双鞋子用不多长时间就穿透了气。为让妻子少受点累,他后来摸索出一个办法,就是每到一个有水的地方,轻轻用鞋底蘸一下水,让底面略微湿一下,这样鞋子就会更加耐磨一些。但是绝对不能湿了鞋面,那样的话就会毁得更快。想到这里,他苦笑了一下,“老婆子啊,俺还想穿你做的鞋呢。”

扒拉着,扒拉着,一双用车轮胎皮做鞋底、皮襻交叉钉在上面的自制皮凉鞋露了出来,这种鞋过去都叫鞋垫子,发生孟良崮战役后见了世面的当地人又叫皮坦克,再后来又有了个时尚名称沂蒙凉鞋,过去集市上很多摊位都在卖,价格很便宜,但很耐穿,深受欢迎。“孬处就是磨脚,得先磨破皮肉,然后再磨出来硬皮茧子才成。”他又无奈地摇摇头,陷入了沉思。这双鞋可让他吃苦头了,有一次碰上来偷树的,他一心想抓住人家,结果先是被山坡上的碎沙土滑倒了几次。山上陡坡处随地长着很多擦脚草更让他出尽了洋相,这种草叶片修长,密密麻麻的,地上就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碧绿毛发,踩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滑倒。那次他被滑下去近百米,眼看被追上的偷盗者向一边跑去,结果他停住的地方距离那人更远了,最后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人影消失在密林深处。那次他的裤子后腚都擦破了,后来还是妻子给缝了两个对称的补丁才又能穿出去,屁股上擦破的地方过了好多天也才结痂痊愈。

第二天儿子来到的时候,看到的除了很简单的几件生活用具外,最需要搬的就是两个大麻袋。儿子一看都是不能再用的破旧鞋子,开始有些烦,随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转过头去偷偷抹了一把泪,蹲下给父亲往远处的车上背了过去。

下午,儿媳妇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爹,我敬您一杯,在咱们家里您愿意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尤其那些鞋子都记载着一段您的经历,咱们好好保存。您愿意到山上去转转,也随时去就是……”

他感到眼里热热的,赶紧努力忍住,“爹,咱爷俩干了。”儿子看到,父亲转过头去看了那两个麻袋一眼,眼里也有了泪花。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虽然早已退休,但对大山感情深厚,经常在山里转转,拍拍树干,拉拉树枝,和树木花草鸟兽们说说话,就感到十分快乐满足。
B.儿子对父亲非常尊重,带着极大耐心劝说父亲回家,“用我帮你吗?……不用啊?……那好,你收拾彻底了,咱们明天来搬”,语言诚恳,折射出儿子对父亲的孝顺。
C.父亲摸索出一个用水轻轻蘸鞋底的办法,让鞋底更耐磨,可以穿的时间长一些,这显示了父亲的聪慧细致,也看出他对妻子劳动成果的珍惜。
D.小说的最后,儿子给父亲敬酒,说要好好保存那些鞋子,并同意父亲随时可以到山上转转。这表明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对大山的感情。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借助儿子的视角来写父亲,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节叙述和转换也很自然,同时用儿子的言行来衬托父亲的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
B.“爹,走吧,你再住在这里,我就不好看相了!”这里采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把儿子对父亲执拗地住在破旧的护林房、给自己丢脸的怨愤传达出来。
C.父亲拿出一条麻袋,把穿破的鞋子一双双慢慢往里装。“慢慢往里装”这个细节中蕴含着丰富情感,也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这些鞋子往事的回忆。
D.两大麻袋中的每一双鞋子,都记录下主人公护守山林的感人故事,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详细描述,以点带面,能带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小题3】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主人公穿破的千层底布鞋、自制皮凉鞋,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小题4】林庚认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高明的读者能够通过有限的语言,把握隐藏在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小说的语言也具有这种暗示性。请根据示例及提示,写出“儿子为父亲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恭敬地端到手中,然后端起自己的来”这一语句的丰富意蕴。
【示例】先端起父亲的酒杯,再端起自己的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孝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①儿子为终于接回父亲,一家人能在一起生活而备感激动、幸福,体现了儿子       
②儿子深深明白父亲对护林职业的热爱、对一双双鞋子的情感,体现了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一片白茫茫

解文阁

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放晴,恰好赶上月圆之夜,河湾村被一尺厚的积雪覆盖,平日里灰黑的茅草屋变得又白又胖,一下子膨胀了许多……放眼望去,大地一片白茫茫,反射着朦胧的月光。

每当雪后,不管地上有多厚的积雪,长老都要出来看雪。他看雪不是为了观赏风景,而是查看一下有没有被雪压塌的草棚、断裂的树枝。他不放心,他必须在村里走一遍,如果不是亲自查看,他睡不着觉。这件事情,他已经坚持了两百多年,年年如是。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在雪后出来,因为一旦鞋踩湿了,没有可以更换的鞋,就只能那么穿着。长老有一双狼皮的高帮靴子,是用一头狼的皮做的两只靴子,毛朝里,可以护到膝盖,因此不太深的雪,灌不到鞋里去。有了这双狼皮靴子,他走在雪地里既不冻脚,也不怕靴子里灌进雪。

提起狼皮靴子,还要从早年前说起。有一天,长老在雪地里捡到了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剥了皮,用狼皮做了一双靴子,平时他根本舍不得穿,只有下雪的时候穿一两次,然后收好,等待下次雪后再穿。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在雪地里走着,查看完村庄之后,走向了村外的树林。

河湾村南部的千亩树林,大多是杨树,每遇大雪或极寒天气,树木非常难熬,有的小树可能活不过冬天。长老对树林有些担心,就去查看一下,只要他用手抚摸一摸树干,就能知道它们的体温,以此来判断这棵树是冻僵了还是冻死了。

长老穿着狼皮靴子,踩在雪地上几乎是无声的,但是树林里栖息的小鸟,还是听到了动静,有一只鸟可能还没有入睡,或者是刚好醒来,听到了树林外面的动静,忽然飞了起来。随着一只鸟的起飞,树林里所有的鸟都从梦中惊醒,慌不择路地向天空飞去,它们几乎是一哄而起,乱成一团。但是让人惊奇的是,这些突然飞起的群鸟,居然没有一丝叫声,仿佛是一群蒙面的黑客,悄无声息地冲入夜空里,隐没在飘忽的月光中。

看到群鸟忽然惊飞,长老的内心有些不安,他忽然产生了一种负罪感。他想,是他惊动了这些沉睡的小鸟,是他扰乱了树林的安静,如果这片树林也因惊吓而拔地而起,飞到天上去,他将不知如何是好。

看见树林尚好,没有一棵树因为大雪覆盖而冻死,长老的心稍微宽慰了一些。他知道,那些飞走的群鸟终归还会回到地上来,天空中虽然有细小的星星可以啄食,但是那些发光的小东西未必好吃,有的还可能烫嘴。没有食物,鸟儿们在天空里待不了多久。太阳和月亮都因劳累过度而掉到地上,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一群小鸟?想到这里,长老的心放下了。

快要进村的时候,长老感到身后有些动静,就回了一下头,看见身后的雪地里有一条狗在跟随他,狗腿深陷在雪中,只露出身子。他觉得这只狗有些异样,不像是普通的狗,仔细一看,不是狗,竟然是一头狼。长老并不惧怕狼,他知道狼是胆小多疑的动物,即使饿了,也不敢轻易对人下手。他想,这头狼跟随他,一定有事情,就停下来问狼,你是想吃我?狼摇了摇头。长老又问,你是想跟我回去?狼依然摇头。长老又问,你要吃点东西?狼还是摇头。长老走近狼的身边细看,发现这头狼的身上没有皮毛,是一副光裸的肉身。长老忽然明白了,当年他在雪地里捡到一头冻死的狼,背回村里,扒下了狼皮,做成一双狼皮靴子。他怕死狼的尸体有毒,没敢吃狼肉,扒完皮之后又把狼的尸体扔回到山上去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它又活了?它是怎么活下来的?想到这里,长老吃惊了,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狼,猜到了它想要什么,于是赶紧把穿在脚上的皮靴脱下来,用力从缝补针线的地方撕开,把两个皮靴还原成狼皮,披在狼的身上。没想到这张被人扒掉了很多年的、做成了皮靴后穿过无数次的、如今又展开披在狼身上的两个半张狼皮,到了狼身上后,立刻与狼的肉身长在了一起。这头狼重新得到皮毛后,凝视着长老,似乎有话要说,长老也静静地等待着它说话,然而他终究是一头狼,它不会说话,默默地低下头去,转身走了。长老看着狼远去的背影,才忽然想起自己光着脚,由于寒冷,小腿已经有些麻木了。

他已不再担心天上的事情了,此刻真正让他震惊的是这头默默走远的狼,回想它刚才光裸着肉身,站在雪地里望着他时的目光。他从未见过这样的眼神。在月光中,他看得非常清楚,这是一种特殊的眼神,让人无法言说,又深入骨髓,好像两把尖刀,深深地刺进了他的心脏。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有企求,有悲哀,有剧痛,有绝望,有渴望,还有深不见底的空虚。

长老光着脚,站在一尺多深的雪地里,望着狼的背影渐渐消失,直到踪影全无。狼走后,他的眼里只剩下大雪地和雪地边缘模糊的树林,四野一片白茫茫。

这时村庄里再一次传出了悠长的鸡鸣,这次鸡鸣比上一次声势浩大,几乎所有的公鸡都参与了鸣叫,像是一次集体的呼唤。没有人知道它们在喊什么,它们的声音会穿透人们的梦境,到达另一个世界。长老知道,这是第二遍鸡叫,此时月亮已经偏西了,一束一束的月光从风中斜飘过来,有如天空里正在下着一场透明的光雨。透过这蒙蒙月光,忽然间,长老听见遥远的天空里传来若有若无的狼嚎声,声音极其细弱,仿佛是虚无中的一缕游丝,似乎在呼唤或者回应什么,又像是被时间过滤的隐忍的呜咽。

长老的灵魂似乎被这来自天空尽头的声音给勾走了,他的脑袋里一片空白,已经无法判断这声音是自己的耳鸣,还是天狼星在嚎叫。

长老好久才缓过神来,面对着茫茫夜空,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异物,多余地站在雪地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长老在雪后都有出来看雪的习惯,为后文人与大自然的激烈冲突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长老用手抚摸树干就能知道树的体温”,形象地表达了他对树林的深厚感情。
C.小说首尾都写到“一片白茫茫”,既照应了题目,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
D.作者善于塑造形象和制造气氛,文章情思灵动,字里行间展示出丰富深刻的生存经验。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营造寒冷的气氛,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
B.小说既有对长老的形象描摹,又有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语言极具感染力。
C.最后一段没有任何对长老内心的描写,但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消极悲观。
D.小说善于借助内心独白来写人,如“他感觉这头狼的目光里……”,表现人物痛苦。
【小题3】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主要人物长老的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中常有非现实主义情节,如这篇小说写长老与狼对话的情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感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那么这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10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

(摘编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

【小题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戍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
C.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
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义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
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拟、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
D.从日本回国的茅盾思想上已经经历了低沉期,在写作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
【小题3】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茅盾研究者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