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籍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观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惩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乔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由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为“五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D.赠,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的官职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的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口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徐、杜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杜景俭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22-23高二下·甘肃张掖·阶段练习
知识点:刘昫等《旧唐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周少司空石泉公褒之曾孙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注】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既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

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迳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昔汉元帝尝祭庙,出便门,御楼船,光禄勋张猛奏曰:‘乘船危,就桥安。’元帝乃从桥,即前代旧事。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赡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长安二年五月卒,赠衮州都督,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王方庆传》,有删改)

【注】昆仑,即马来人。

【小题1】文章中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是(     
A.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B.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C.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D.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蒸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即冠盖之族,就是指仕宦之家,显贵的豪门世族。文中意指王方庆出身高贵。
B.文章中的“伏望”,与《三国演义》中的“伏望天慈,府垂鉴听”都表示希望的敬辞,多用于上对下。
C.“吏部尚书”是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D.《汉书》是中园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出身显贵,年少有为。他曾祖父是周代少司空石泉公;汉王打猎无节制,方庆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
B.王方庆以身率众,理政有方。则天朝,他受任广州都督,忌冒求他人财物,又对属官严加管制,当时的人们对他赞赏有加。
C.王方庆学问渊博,且能致用。他议政或谏言,总引经据典,如对于“诣阙献俘”时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反对“备而不奏”。
D.王方庆不畏权贵,正直敢言。武则天曾到万安山,山路危险,准备让人用轿子把他抬上去,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涉险。
【小题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小题5】王方庆一生博学,主要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纵,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涣子,初以荫补协律郎,三迁为监察御史。诏择令长于台省,除蓝田令,宽明勤干,德化大行,县人为之立碑颂德。转京兆府司录,累迁金部员外郎。以父贬道州刺史,弃官就养。丁父忧,终制,六迁大理卿、兼御史中丞、汴西水陆运两税盐铁等使。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纵先知之,潜告李怀光劝令奔命,怀光从之。纵乃悉敛军财与怀光俱来,调给具备。怀光兵士久战河外,及次河中,将迁延。纵之货币先已渡河,纵谓众曰:若济,悉以分赐。众利之,乃西。至奉天,加右庶子,充使。无几,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数奏怀光刚愎反覆,宜阴备之。及行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纵素善怀光,今不来矣。上曰:他人不知纵,吾可保其心。不数日,纵至,拜御史大夫。尝议其大体,不亲细事,狱诉仪制,皆付之僚吏。贞元元年,亲祠南郊,为大礼使。属兵旱之后,赋入尚少,纵裁定文物,俭而中礼。无何,万年丞源邃为京兆尹李齐运所抑捽至死,纵劾奏不行。数月,除吏部侍郎,寻检校礼部尚书、东畿唐汝邓都观察使、河南尹。是时兵革甫定,民耗六七,纵悉心求瘼,为理简易。先是,戍边之师由洛阳者,储饩取办于编户。纵始官备,不征于人,令五家相保,俾自占告发敛,以绝胥吏之私。又引伊、洛水以通里闬,都中灌溉济不逮为十一二,人甚安之。征拜太常卿。贞元七年六月卒官,年六十二,谥曰忠,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五十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B.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C.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D.田悦连败/走魏州/婴城自守/诸道兵围之/屡乏食/诏纵兼魏州四节度粮料使/军储稍给/德宗幸奉天/四方握兵/未有至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选官制度。
B.贞元,唐德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与当代日本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编户,古代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管理人民;文中指编入户口的平民。
D.吏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和科举考试等事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纵宽厚贤明,受人尊敬。他任蓝田县令时,大力倡导以道德感化人,蓝田县的百姓为他立碑颂德;从他开始,戍边军队的粮饷由官府主办,不再向百姓征收。
B.崔纵勤勉干练,为政尚简。贞元元年,德宗到南郊祭祀,他担任大礼使,裁定相关礼乐制度,既节俭又符合礼仪;他尽心访求民间疾苦,治理措施简便易行。
C.崔纵为人正直,忠心耿耿。他与李怀光关系不错,但仍提醒皇帝此人刚愎自用,反复无常,应加防备;有人在皇帝面前诋毁他,皇帝毫不怀疑他的耿耿忠心。
D.崔纵政绩卓著,备受重用。他成功解决了魏州粮饷长期供应不上的问题;他兴修水利,引入伊水、洛水,改善都中灌溉;他从接受补官开始,就得到多次升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行幸梁州,左右或短之曰:“纵素善怀光,今不来矣。
(2)无何,万年丞源邃为京兆尹李齐运所抑捽至死,纵劾奏不行。
文言文阅读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安禄山逆节颇著,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会文士,泛舟外池饮酒赋诗。或谗于禄山,禄山亦密侦之,以为书生不足虞也。无几,禄山果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乃使司兵参军李平驰奏之。玄宗初闻禄山之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平来,大喜。清河客李萼,年二十余,与郡人来乞师,谓真卿曰:“闻公义烈,首唱大顺,河朔诸郡恃公为长城。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公因而抚之,腹心辅车之郡,其他小城,运之如臂使指耳。唯公所意,谁敢不从。”真卿借兵千人。代宗嗣位,时元载引用私党,惧朝臣论奏其短,乃请: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上疏曰:“臣闻此语已来,朝野嚣然,人心亦多衰退。何则?诸司长官皆达官也,言皆专达于天子也。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今陛下欲自屏耳目,使不聪明,则天下何述。”其激切如此。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希烈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蔽之,而麾其众,众退,乃揖真卿就馆舍。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真卿曰:“老夫耄耋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乃杀真卿。年七十七。德宗诏曰:“鲁郡公颜真卿,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B.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C.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D.郎官/御史者/陛下腹心/耳目之臣也故其出使天下/事无巨细得失/皆令访察/回日/奏闻所以明四目/达四聪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词藻,尤            工:擅长
B.乃会文士                  阳:在阳光下
C.仆幸家,得其虚实     寓:居住
D.举刃以                  拟:比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真卿预料安禄山要反叛,提前以久雨毁坏城墙为借口,修缮城墙,疏浚加深护城河,最终在安禄山反叛时,保住了平原城。
B.清河人李萼和郡人到平原城向颜真卿学习,并尊颜真卿为长者,并说清河县积蓄多,积蓄够颜真卿用三次。
C.元载任用私党,害怕被别人说坏话,就提出有事先向长官报告,再由长官报告宰相,最后宰相报告皇帝。此事遭到颜真卿激烈反对。
D.李希烈反叛,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出使,晓谕李希烈归顺颜真卿,最终被李希烈所杀,德宗下诏对他的忠诚给予很高的评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卿以霖雨为托,修城浚池,阴料丁壮,储廪实。
(2)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