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直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师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醋饮,即众中缚之以归,全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存疾不为迎合。持论动直。作《九议》并《应间》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染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遂奏疏曰:四野之民,郡以聚效害之,县以科率富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军人则利于优闲卧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驰,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中饬州县,以惠养黎元为意。另当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摄服。诏奖谕之,委以规画。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弃疾雄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绍定六年,赠光禄大夫。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幕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虹/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B.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C.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D.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然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地点不固定,也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B.乾道,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古代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或几个年号。
C.长短句,本指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文中长短句是词的别名。辛弃疾善于作豪放词。
D.三鼓,文中指三更,古代用打更鼓来报夜间时刻,一夜分五更,三更也可称作子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忠心国事。在耿京遇害之后,他单枪匹马捉住叛徒,并将他们献出斩杀;后来还把飞虎军打造成全国最厉害的队伍。
B.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平定盗乱,上疏陈述百姓为盗并非出自本心,实乃各方逼迫所致。
C.辛弃疾性格耿介。直言劝说在沦陷区的义军将领耿京归顺南宋朝廷;在和皇帝进行问答时,没有丝毫逢迎,言论刚劲正直。
D.辛弃疾文才卓著。和朱熹在武夷山游玩之后。他写了《九曲棹歌》;他素来擅长写词,词意悲壮,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时枢府吏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小题5】辛弃疾为平定湖湘盗乱向朝廷陈述了哪些中肯的建议,请简要概括。
22-23高一上·安徽蚌埠·期末
知识点:脱脱等《宋史》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元老,字子廷。幼孤力学,长于《春秋》,善属文。轼谪居海上,数以书往来。轼喜其为学有功,辙亦爱奖之。黄庭坚见而奇之,曰:此苏氏之秀也。举进士,调广都簿,历汉州教授、西京国子博士、通判彭州。

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元老叹曰:威不足以服,则恩不足以怀。乃移书成都帅周焘曰:此蛮跳梁山谷间,伺间窃发。彼之所长,我之所短,惟施、黔两州兵可与为敌。若檄数千人,使倍道往赴,贤于官军十万也。其次以为夔、陕兵大集,先以夔兵诱其前,陕兵从其后,不十日,贼必破。彼降而我受焉,则威怀之道得。今不讨贼,既招而还,必复叛,不免重用兵矣。焘得书,即召与计事。元老又策:茂有两道,正道自湿山趋长平,绝岭而上,其路险以高;间道自青崖关趋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径。当使正兵阵湿山,而阴出奇兵捣刁溪,与石泉并力合攻,贼腹背受敌,擒之必矣。焘皆不能用,竟得罪。后帅至,如元老策,蛮势蹙,乃降。

除国子博士,历秘书正字、将作少监、比部考功员外郎,寻除成都路转运副使,为军器监,司农、卫尉、太常少卿。

元老外和内劲,不妄与人交。梁师成方用事,自言为轼外子,因缘欲见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论元老苏轼从孙,且为元祐邪说,其学术议论,颇仿轼、辙,不宜在中朝。罢为提点明道宫。元老叹曰:颜子附骥尾而名显,吾今以家世坐累,荣矣。未几卒,年四十七。有诗文行于时。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
B.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 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
C.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
D.政和间/宰相喜开边西南/帅臣多啖诱近界诸族使纳土/分置郡县以为功/致茂州蛮叛帅司/遽下令招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跳梁,既可指跳跃、腾跃,也可形容跋扈、强横,在文中指后者。
B.用事,意为执掌政权,“当国”“用世”“视事”等词也有此意。
C.元祐,本是宋哲宗的年号,后来也借指反对新政的旧党及其成员。
D.颜子,是后世对颜回的尊称,他师从孔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元老幼年丧父,勤勉好学。他曾多次得到苏轼、苏辙等人的称赞、鼓励,被看作苏家的俊秀之才。
B.苏元老睿智聪慧,富有谋略。密人叛乱,他两次建议周焘动用武力征服,但周焘都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C.苏元老通明典义,经历丰富。既担任过教授、国子博士等学官之职,也曾任职于运输、农事等不同部门。
D.苏元老外表和顺,内心刚强。梁师成想以自己是苏轼流落在外的儿子为由见他并求取文章,遭到拒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檄数千人,使倍道往赴,贤于官军十万也。
(2)间道自青崖关趋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径。
【小题5】苏元老被“罢为提点明道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有何不可?州不能结。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秘书丞,知英州。

交阯谋入寇,缄伺得实,致书于刘彝,彝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民惊震四出,缄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

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仓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日,粮尽泉涸,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神宗闻缄死,嗟悼,奉国军节度使,邕人为缄立祠。

(节选自《宋史·苏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遗将张守节/救之/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B.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C.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D.缄初求救于刘彝/彝遣将张守节救之/守节皇恐遽移/屯大夹岭/回保昆仑关/猝遇贼/不及阵/举军皆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殿试录取为进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八股文。
B.主簿,官职名,是汉代以来通用的官名,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C.迁,古代指官职的调动,可以指平调,也可以指升职或贬谪,此处指升职。
D.赠,指皇帝按照政绩优劣、功勋大小给已故官员本人或其父、祖等授予爵位、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缄探察到交趾郡刘彝在谋划攻打敌人,于是写信劝阻刘彝,刘彝回信指责他,让他不要乱说话。
B.苏缄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势危急之时,能够安抚百姓,召集所属官员和郡中有才能的人,教给他们守城和打仗的方略。
C.苏缄的儿子苏子元带着妻儿来探望他,没想到遇到了敌军攻城,为避免城中百姓误解,苏缄让前来探亲的儿子独自回桂林,留下了其他人。
D.敌人得知苏缄孤军奋战,于是将装土的袋子堆积在城墙外来攀爬攻城,结果城池沦陷,苏缄因寡不敌众,最后自焚赴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
(2)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
【小题5】请简要概括苏缄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早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早,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徒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绪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邱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因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B.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C.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D.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领文书,唐宋以后职任渐轻。
B.一舍:古称军队住宿一夜为舍,或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文中指三十里的距离。
C.册免:指发布诏书,册封贤臣,罢黜庸臣,古代君王有时以此方式来消天灾。
D.致仕:还禄位于君,即辞官退休,因年老或衰病而辞去职务的官员称为致仕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宽厚仁爱,深得民心。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极力阻拦,使其留任;任邵武县令时遭遇旱灾,他乘车去庙里祈雨,直到雨浸没了双足才归来。
B.张士逊清正巡考,不徇私情。他担任诸科巡铺官,因有亲戚应考而请求回避,真宗把名字记了下来,自此凡与考官为亲属而有徇私嫌疑的应试者都要另设考场考官。
C.张士逊体谅军情,建言抚恤。他指出禁兵长期戍守边疆,其京城中的家人有些无法生存,皇帝命令内侍列出指挥使以下的官兵,分好等级,拿出缗钱十万赏赐他们。
D.张士逊处事不力,终遭弹动。朝廷处于多事之秋,张士逊身在相位却不能对国事有所建议陈述,谏官韩琦批评他身居要职而无所作为,他多次上奏请辞,最终退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