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是一个机器写作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多个文本生成领域的时代。在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上,机器写作已经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而随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人们也开始尝试将其用于一些文学文本的写作试验。当前的文本生成算法普遍使用了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与其他的深度学习算法相比,其优势在于不依赖于大量的人工标注信息,仅需要在无监督的模式下进行学习就可以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自主阅读大量的文本,即所谓的预训练,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需求,给它一些现成的文本对模型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写出合乎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可以模仿某个特定作家的文风。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缺乏创造性。

在小说创作中,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情节的构建,即通过叙事过程将一连串合乎逻样却又出人意料的事件连缀起来。例如,Make Believe是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可以产生逻辑性较好的故事,但内容通常比较平淡,缺乏戏剧性的故事冲突。因此,如何在机器写作中自主建构富有创造性的情节,仍然是该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具体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它又具有一些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机器写作在这一文类创作上的难度。例如,创作时,科幻作家经常创造一些新的名词,从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i George WeHls)创造的时间机器,艾萨克·阿西莫夫(lsaac Asimov)的心理史学”“时空竖井,到刘慈欣的宇宙社会学”“二向箔,等等。这些词汇,有的是将两个普通词语连接在一起,有的则是完全新造的词汇。这种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算法都不具备的。且不说完全新造的词汇,就是如时间机器这样将时间机器进行简单连接的构造,机器写作也无能为力,换句话说,写作程序的阅读学习过程,不仅没有增加其创造性,反而是一种使创造性逐渐压制的过程。

再者,如果一个作品中引入了若干项设定,这些设定之间还应该彼此协调,相互支撑,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建构。可以说,在科幻作品中,世界建构是与情节设计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一项整体性架构,是体现科幻作品惊奇感的核心依托,对于作品所涉及的新奇世界的设计,在凸显其惊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还要使其与故事情节、人物等要素相贴合。因此,世界建构是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者创造性的集中体现,而这显然也是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包括叙事生成模型所无法完成的。

说了这么多,那是否意味着科幻创作——特别是科幻作品的世界建构,是无法由程序和算法来承担了呢?倒也不用如此悲观,只不过我们需要特别设计一项用于科幻作品世界建构的算法,再将其整合进现有的叙事生成算法和文本生成模型中。就笔者的创作经验来看,在世界建构的某些环节,机器学习的确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科幻作家在对虚构世界的自然环境进行推想时,常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考察某一设定会对该世界的哪些部分造成显著影响。在《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里,哈尔·克莱蒙特(Hal Clement)描写了一个重力极大的星球所具有的生态,科幻电影《阿凡达》(Avatar)则展示了一个富含常温超导矿物的星球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当然,这种算法同样需要和科幻作家合作,才可以真正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但有了它的帮助,科幻作家们无疑会轻松不少,而且很容易在机器学习得到的关联网络中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总体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机器写作还无法在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这类文体上替代人类创作。但正如柯洁在与AlphaGo的棋局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棋路一样,科幻作者们也完全可以和机器携手写作,并且在机器算法所产生的叙事情节和世界设定中,激发出新的创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惊奇场景和绝妙故事。

(摘编自刘洋《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基于常识库的故事生成系统Make Believe生成的小说往往流于平淡。
B.运用机器写作新闻报道、行业报告等实用文体要先通过预训练再根据需求进行微调来完成
C.机器写作往往压制了科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创造性,使之无法迸发出创作灵感来。
D.在大部分科幻作品中,作家创造了当前所有机器写作模型无法完成的世界建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机器写作时代的科幻小说创作的分析,证明了人工智能算法能生成逻辑性强的故事。
B.文章第三段以科幻作家创造的新名词为例,说明科幻作品需要创新。
C.文章末段以柯洁与机器人对垒作类比,论证机器写作长时间内还无法超越人类创作。
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写作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机器写作能生成合乎语法规范的小说,甚至可以模仿作家的文风,但缺乏戏剧性和创造性。
B.不具备创造新词汇的能力是机器写作程序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瓶颈,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C.相较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科幻小说的创作既要注重其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要制造惊奇感。
D.人工智能算法和科幻作家合作完成世界建构的工作,所以才有了电影《阿凡达》中所呈现出的奇特景观。
22-23高一下·宁夏银川·阶段练习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媒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发新冠肺炎的冠状病毒正在发生变异,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突然变得更加危险,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3月25日报道,住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家内森·格鲁博说:“这种病毒变异或演变的速度并不出人意料,这完全符合我们对这样一种病毒的预期。所有病毒都在不断演变,总的来说,不应该对这个过程有任何的扭优。”

报道称,病毒变异的速度的确特别快,尤其像新冠病毒这样的用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与使用DNA的生物体不同,这些病毒无法修复它们在复制遗传密码时出现的错误。位于印第安纳州西拉法叶市普渡大学的炎症、免疫学和传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学家理查德·库恩说,这意味着RNA病毒的演变速度往往快于其他有机体。

不过,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大部分变异要么对病毒本身有害(即病毒不大可能存活或复制),要么不会改变其功能。格鲁博说,此外,眼下最受关注的两个特性——病毒的传染性有多强和对宿主的危害性有多大——是由多个基因拉制的。改变这些特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不是单一突变的结果。因此,这种病毒以这样的方式——即它实际上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变得更致命或传染性更强——发生变异的几率不是很高。

报道称,冠状病毒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异,使其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毕竟,新冠病毒的祖先只能感染非人类动物。这种病毒最终发生了使其能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变异,但它很可能不是一下子获得了这种能力。格鲁博说:“这些事件的发生历时许多年。”报道还称,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它已经发生细微的变化。

格鲁博说,在两种情况下,突变会在疫情爆发期间产生重大影响。有可能出现一种变异,它没有使病毒变得更加危险,但会稍稍改变诊断检测针对的病毒区域。这幸味着我们检测病毒的能力将被削弱。科学家跟踪新冠病毒的新突变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发现是否需要更新检测试剂盒以发现新的病毒形式。还有一种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有可能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就像细菌对抗生素变得无动于衷一样。如果一种药物能清除患者体内所有复制的病毒,病毒就没有机会改变。但是,如果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而少量复制的病毒碰巧发生了一种突变,这种突变能帮助它们抵御药物,然后病患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那么这些病毒就会比其他病毒更有优势,并且可能在人群中变得更加普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的药物来对付新冠肺炎。最终,人们很可能接受几种药物的鸡尾酒疗法来清除病毒。

虽然如此,事实上,到我们推出疫苗时,新冠病毒不大可能发生显著变异。格鲁博说,病毒很难对疫苗产生抗药性,除了在罕见的情况,比如流感。许多病毒——包括引发麻疹和黄热病的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慢,几十年时研发的疫苗对它们仍然有效。

(选自《新冠病毒正在变异,有个事实不容忽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媒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发生变异的冠状病毒变的更加危险的可能性不大。
B.新冠病毒不是一下子发生了能够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变异,它的祖先只能感染非人类动物。
C.大部分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异要么对病毒本身是有害的,要么不会改变其功能。
D.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身体里少量复制的病毒可能会发生一种能帮助它们抵御药物的突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新冠病毒在传播过程中正在发生变异以及我们不可以忽视的一个事实。
B.文章第三段论证了新冠病毒在短期内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发生显著变异的几率较低。
C.文章用比喻论证,论证了新冠病毒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对抗病毒药物变得无动于衷。
D.文章善用引证法,为作者论证其观点提供充实有力的论据,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DNA的生物体与新冠病毒这样用RNA作遗传物质的病毒不同,病毒变异的速度不会特别快。
B.如果科学家跟踪新冠病毒的新突变,他们就能发现是否需要更新检测试剂盒来发现新的病毒形式。
C.我们很可能需要一种以上的药物来对付新冠肺炎,囚为新冠病毒有可能对抗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
D.新冠病毒虽然正发生变异,但到推出疫苗时,它不大可能发生显著变异,因此面对它不必太悲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陈风•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燕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
B.《太平广记》是非比寻常的材料,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C.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镜中已出现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D.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唐咏月诗中开始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从器物、故事材料、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
B.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C.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D.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B.“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C.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D.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追溯中秋文化历史,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体认自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中,“崇尚自然”是一种很重要的主张,它在诸多的不同观点中显得很突出,影响也很大。在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中能划归“自然论”的主要有李贽的“化工”、“自然之为美”说,凌濛初的“天籁”说,王国维的“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说等。

李贽在其《焚书·杂述·杂说》中提出了“化工”的观点,“《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认为化工高于画工。所谓化工是指天然造物之神韵,而非刻意模仿所能至。而所谓画工则指靠模仿得来的“形似”。展开来剖析,李贽的“化工”具体包括如下内涵:一是天然性,非模仿所能至;二是得内在神韵,是忘其粗而得其精,遗其外而求其内;三是意无尽,感人深;四是无意于为文,不像画工是刻意为之。即一句话,纯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无半点牵强和矫饰。“自然之为美”的观点出自其《读律肤说》,其中提到:“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李贽的“自然”,有一种神秘性,是天然的、内在的,是一种主体性的修养或内质的美,说透了也就是他所说的“童心”。李贽的“自然论”戏剧观提倡一种秉性而发、率性而文的自由、自然之主体。

“天籁”之说最早应源自《庄子·齐物论》,庄子把声音分为三类:人通过丝竹管弦等乐器发出的声音是“人籁”,风吹出的各种孔窍之声则为“地籁”,而“天籁”则是不假任何外力,自然发出的天然之声,由之构成的乐曲则是“天乐”。凌蒙初直接把庄子的“天籁”说引入他的戏剧理论之中,“天籁”是指“古质自然,行家本色”的艺术境界,而且是只有从严格的规范训练入手,如从宫调、文字入手,达到“通其音”“解其节”,便可达到自然(天籁)的境界。

如果说凌蒙初的天籁或自然主张还仅限于曲的语言和音节等艺术形式,那么王国维的“自然说”则更宏观、更根本。他在《宋元戏曲史》中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王国维为什么认为元曲是最自然的文学?他列出三条理由,一是创作动机的自然;二是语言文字的自然;三是同社会现实的自然联系。元曲作者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是十分平凡的,而戏剧在当时也属小道,是地地道道的通俗文学。也就是说,平凡人为平凡之文学,没有什么包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限制。王国维认为这正是他们能够自然地写出“真挚之理”“秀杰之气”的作品的原因。不难看出,王国维的“自然说”戏剧观有着极强的民间性色彩,他重视的是俗文学(戏剧)同生活、真实、自然的联系,可以说在中国文论史上,王氏恐怕是第一个如此重视俗文学的文论家。

中国传统戏剧在根本上虽重写意、重夸张,似乎更应突出人为和雕饰,此一点在它的程式、夸张性的唱腔、道白,还有大彩大艳的华丽的戏剧服饰均可见出,但由于受传统哲学和文论中的“自然论”的影响,如上述也便自然地产生出一种“自然论”的戏剧观,若溯源归本,其源头大致可归至老庄哲学的自然“道论”。老庄哲学既是哲学,其实同时又是美学和艺术论。这种崇尚自然、重在人格建造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文论以及文艺创作影响极大。其实,中国儒家传统哲学文化又何尝不崇尚自然?一个显例是《易经》中的“白贵,无咎”,白贵也就是朴素、平淡或本色,或者说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和“洗尽铅华见真淳”之美,而这种朴素、平淡、本色,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自然。于此也见出儒道间的某种内在的连通和互补。总之,中国是有着一个“自然论”的哲学底蕴和文化传统,因此古代戏剧理论中的“自然论”观点并非空穴来风。

(摘编自董竞成《古代戏剧理论中的“自然论”》)

【小题1】下列关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贽认为“画工”是人为工巧,而“化工”是自然之美,两者是艺术创作的不同取向,不分高下。
B.凌濛初的“天籁”说源自庄子,强调不借外力、古朴自然的声韵之美,初学者更易达到天籁之境。
C.在中国文论史上,俗文学的研究过往一直得不到重视,王国维是第一个非常重视俗文学的文论家。
D.王国维“自然说”比凌濛初“天籁”说适用性更广,王国维既标举自然表达,也重反映民间生活。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贽“自然论”戏剧观倡导发自本心的率性,与其“童心”说相契合。
B.平凡人没有什么包袱和限制也能自然为文,《诗经·国风》即为明证。
C.传统戏剧重写意、重夸张等特点,表明人为和雕饰比崇尚自然更重要。
D.崇尚自然的观念在诗歌多有体现,例如晋代陶渊明、现代冰心的诗作。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谈谈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是如何体现古代戏剧理论中的“自然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