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又暗示她因为保卫了家园而感到高兴。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小题3】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2-23高二下·广东佛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王愿坚(1929-1991)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数数捆数,点点根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发生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地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

1954年2月2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十多岁的林大妈,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没死没活地干,就因为她不服老。
B.林大妈老伴临死的时候对林大妈的嘱托被林大妈一直牢记在心里,她过着苦日子,积了几个钱,要给当民兵的儿子成亲。
C.东山岛的战斗打响,“几十条黑影窜过来”,林大妈担心自己心爱的竹子被蒋军糟蹋,又怕又恨,不由得“哆哆嗦嗦”起来。
D.林大妈望望那片可爱的竹林,再看看儿子和姑娘,“愉快地笑了”,暗示她已经确定这个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特别愉快。又暗示她因为保卫了家园而感到高兴。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了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着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等细节写出了蒋军蛮横的军阀作风,是为了与林大妈的勇敢形成对比。
C.第四段交代林大妈的家庭状况,为后文“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埋下伏笔。
D.小说以东山岛战役为背景,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而且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小题3】本文标题“火”内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4】请以“林大妈”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野的火星

王愿坚

彭绍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多时了。他真想再睡一会儿,哪怕打一个盹儿也好。这像头发一样披散着的、长长的榕树根,把人严严地罩住,又挡风又保密;这厚厚的树叶子又软又暖和……可是不行,时间实在不早了。

他仰起头望望外面。林子里漆黑漆黑的,什么动静也没有。只有树梢头鸟巢里的鸟儿,大概为了挤紧些取暖,咕咕地叫两声,把几根枯枝抖落下来。风,轻轻地摇落败叶,晃着竹林,最后在林边上抓住了几片枯黄的草叶,像吹口哨似的,发出单调而又尖厉的响声。这声音使树林显得十分凄冷,使人更加心烦。

他吃力地坐起身,把盖在身上的枯草、落叶轻轻地拨了拨,把那件单军衣穿好。他顺手掏了掏口袋,从里面抓出了半截生红薯,啃了两口,又半躺在地上,习惯地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了听,然后从怀里掏出驳壳枪,扳开机头,用拇指把枪栓一顶,“唰”地推上了一颗红子。他关上保险,一手持枪,一手扶地,悄悄地爬出了树林。

林子外面是一片空旷的田野。月亮,像被谁刮了一勺,剩下个细细的牙儿贴在天上,沉静地盯着地面。天似乎更高了,星星稀稀朗朗的;三星正挂在前面不远处那棵大樟树的梢头。

他倚棵小树坐下,摸索着把伤口又扎了扎,把剩下的一点红薯塞进口里。他四下里望望,田野里是那么空旷、寂静,只有淡淡的月光把他干瘦的影子斜斜地投射在地面上。

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他是红三军团五师一个连队的通信员。长征的部队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后,正兼程向湘水前进。就在离湘水不远处,部队接受了阻击尾追的敌人的任务。任务是艰巨的:为了整个长征部队能安全渡过湘水,阻击部队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挡住。

战斗异常激烈,敌人排炮密集地轰击着这个小小的山头,整连整营的白军集团冲锋。战士们拼死地坚持着,熬过了艰苦的一天。傍晚,阵地终于被敌人突破了,连队接到了立即撤出战斗的命令。可就在小彭向各排传达完命令,向连长报告的时候,两颗炮弹在他的身边炸开来,一阵昏黑,他失去了知觉。

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朦胧中闻到一股刺鼻的血腥气味;睁眼一看,他正躺在一个人的怀里。这是连队指导员,早在中午就负了重伤,连队撤离时,他正昏迷。醒来后,他忍着伤痛在阵地上爬了一圈,在收拾烈士遗物时,发现了彭绍明。他看到彭绍明身体还有些温乎,便拖着他来到了这里隐蔽起来,而他自己因为胸部伤势太重又加上这一阵劳累,已是奄奄一息了。看见彭绍明醒来了,指导员强打起精神,把自己的驳壳枪和两条子弹递给了他。

“好,把这些东西交给你。”他把彭绍明的共青团团证和自己的党证放在彭绍明手里,用力抓住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小彭,你记住:不管你走到哪里,你都是个少共团员,是革命的……就……就是剩一滴血,也要为……民……流!”说完,他手一松,闭上了眼睛。

彭绍明带上战友的遗物和要求,沿着山石和丛林坚持着向西走。他原希望能赶上自己的部队,但当他走到江边上时,只见江岸上一片火把通明,敌人已经修好了被红军炸毁的浮桥,大队的国民党军队正急急忙忙地拥过江去。他要想赶过这密密层层的追兵,赶上自己的部队,已经不可能了。

他躲在一丛小树后面,望着那滔滔的江水和成群的敌兵,呆呆地坐着,思索着,直到天快亮了,才拿定了主意:往回走,只要有一口气,也要回到苏区去!回到自己人中间,去进行斗争!

为了安全地通过白区,他不得不昼伏夜行:白天,他找个僻静的山坳、树丛躲藏起来,睡上一会儿;夜里,当路断人稀的时候他拄根竹杖,一瘸一拐地赶路。渴了,到水塘里喝口生水;饿了,到收获过的红薯田里扒点剩下的红薯啃啃。就这么着,一天天,一步步地往东赶。

这些,对于一个负了伤的、十七岁的娃娃说来,是够困难的了,但都还能够忍受。最使他难耐的,还是这可怕的孤独。他是在红色政权下面长大的。过去,在童子团里,小朋友成群结队地在一起念书、劳动。参加了红军,又是在一个和乐的大家庭里学习和战斗。而现在,却是一个人,披星戴月,踯躅在这荒凉的郊野里。直到这时,他才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离开了集体,是多么痛苦。这种对孤独的恐惧,对回到集体的热望,也成了他激励自己的力量。

“走,快点走,多走一步就早一点赶到苏区,早一点见到自己的亲人!”可是,他前面的路是越来越困难了:人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步子越跨越小,开始每夜还可以走四五十里路,以后自己也觉得出,走的路一天天在缩短;而现在,由于伤口恶化,竟然连站也站不住,看来只得爬行了。

他把竹杖扔开,咬紧了牙,两手使劲按住了那凉冰冰的地面。田埂一条条在他的肚皮下面退去,那座墨黑的小树林离他渐渐远了。

月亮早已看不见了,三星越过了中天,斜挂在西边,北斗星那杓柄也歪到了地平线的下面。深秋的深夜,像寒冬一样凉;收割后的稻根上,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一层霜花,风,也更急、更刺人。彭绍明觉得自己仿佛不是在旱地上赶路,倒像全身浸在冰冷的水里游泳。他几乎全身都贴在地面上,霜花沾满了袖口、裤腿和前胸,后背流着汗水,差不多全身都湿透了。每一阵冷风吹来,他都要把颈子一缩,打一个寒战。

爬行越来越困难。双手早在前半夜就擦破了,流出了一缕缕鲜血,使他不得不改用双肘支撑着往前挪动;而现在肘部的衣服也已经磨破了。伤口像无数针尖在扎,一阵阵刺心地疼。肚子早已响过多次,大概那点红薯根头早已消化完了。他紧赶了几步,来到一条高高的田埂下面,背着风躺下来。

“嘿,要是有一口热汤喝……”他倚着田埂,望着眼前这片收割后的稻田。以前,他是多么热爱这晚秋深夜的田野啊!四次反“围剿”的时节,部队都是在这样的夜里行军的。只要前面喊一声:“原地休息!”他就会以谁也赶不上的动作,很快把包袱解下来扔在这样开旷的稻田里,一溜烟似的向村子跑去。常常是他第一个跑进村子,轻轻地敲着一家的门:“老乡,开门,我们是红军!”于是一笼通红的火焰就在灶膛里烧起来了。然后他又是第一个提着一桶滚开的水来到路边。连长、指导员……一个接一个把茶缸子伸过来。他舀上一茶缸开水,把冰冷的手在滚烫的茶缸上暖一暖,从蒲包里抓出一小撮饭粒搁进水里,然后倚着包袱舒舒坦坦地躺下,看着天上的星星,喝着热茶,说着,笑着;要是情况允许,连长再揪着耳朵“动员”一下,他那尖尖的嗓子还会来上一段“兴国山歌”。那是多么惬意啊!……想着,想着,他觉得自己眼睛发涩,眼前朦朦胧胧的,仿佛已经回到那个生活中去了。

1957117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绍明在深秋时节只穿了单军衣,饿了只能啃两口生红薯,身上又受了伤,但他为了回到苏区,仍然坚持行军。
B.指导员身负重伤,仍然竭力救助彭绍明,在临终前嘱托彭绍明要坚持革命,指导员的遗志是彭绍明前进的重要动力。
C.彭绍明原本希望追上长征队伍,但是他看到白军已渡过湘江,即将追上红军,他感到绝望,不得已掉头向东。
D.彭绍明为了安全到达苏区,只能昼伏夜行,起初还能走路,后来伤势严重,不得不爬行,这表明他的行军越来越困难。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起笔不凡,从彭绍明在晚上睡醒入手,再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设置了悬念,能激发读者探寻他的事迹的好奇心。
B.小说在介绍彭绍明的身份时,采用了抽丝剥茧之法,随着情节的推进,读者知道了彭绍明是一位17岁的少共团员。
C.“彭绍明开始这夜游的生活已经整整一个星期了”,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和补充,也引出后文对原因的叙述。
D.小说多次通过彭绍明的回忆,叙述他在苏区的成长经历和四次反“围剿”时夜里行军途中休息的往事,丰富了情节。
【小题3】文章塑造了彭绍明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章多处描绘了自然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征途上(节选)

王愿坚

踏着烂泥,踏着水草,这支给兄弟连队送粮的小小的队伍紧脚紧步地走了三天。

傍晚,正是草地行军最好的时候。清凉的晚风,吹散了闷人的热气。太阳刚落,西天上便出现了浓黑的乌云。暴风雨说来就来,老姚看看天色,愁闷地叹了口气,喊了声:“休息!”

同志们忙起来了,寻柴草、找牛粪、生火、搞水……一堆篝火点起来了,大家围着火堆叫着、忙着。小赖伸手去扯粮袋,粮袋是扯下来了,还没来得及抖开看看,一阵风吹来,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和军号的那条大红绸子绞在了一起。

轻飘飘的粮袋子,从左手掏到右手,又从右手捯到了左手,他犹豫了一阵,最后横了横心:“干脆,全倒完算了。”

可是,他那举起粮袋子的手,还是停住了。

小赖来到老姚身边,说:“老姚,帮我下粮去吧!”

“好,就走。”老姚收拾完东西,抬头一眼看见小赖腰间的军号上溅满了泥点,还夹着老长一截草刺。他本想说什么,但一看小赖那脚步蹒跚的样子,还是闭了嘴,牵着牦牛来到篝火边上。小赖拿起粮袋,鼓起勇气对准了小碗。粮袋轻轻地抖着,炒面像群小虫子似的,哆哆嗦嗦地从口袋里流出来,飘出一股扑鼻的香味。

“好了。”老姚喊了一声。

“是。”小赖应了一声,手却还在抖着。但是,才抖了几下,手腕子就被老姚那只粗大的手卡住了。小赖望望碗里,①水都没有变浑,连碗底那块疤痕也还能看清。水面上,几片小小的麸皮,随着亮亮的水泡儿在轻轻地浮动。他仰起脸低声地说:“再下一点?”

“不。”

“再下一点吧,”小赖举起了大拇指,随即又换成了小指,“只下这么一点点。”

“不。”

小赖望着老姚那严肃的神色,突然,他一把抓住老姚的胳膊,喊了声:“同志,我饿啊!”说罢,他扑到老姚怀里,低声地哭了。

老姚揽住了小赖的肩膀,慢慢地低下了头。他左手把小赖抱紧了,右手扯下自己的粮袋子,悄悄地抓出一把面粉,撒在小碗里,用树枝搅了搅,然后扶起小赖,柔声和气地说:“来,我的好同志,就这么吃了吧!都吃光了,明天怎么办哪?”

“要不,”他犹豫地指了指牦牛身上,“那里还有……”

“什么?”老姚一愣,一把揪住了小赖的肩膀,“你,你说什么?”

小赖瞟了老姚一眼。只见他一手捂住牦牛身上的粮食,胡子不停地抖着,两眼闪着逼人的光。那神情,仿佛要把他一口吞下去。

“你,你要打这些粮食的主意?不成!”老姚气呼呼地说着。

小赖的头勾得更低了。

“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篝火那边有人插话了,“这,是第一次嘛……”

“第一次?有初一,就有十五!”老姚盯住小赖的脸,“叫你自己说说看,为什么从昨天起,你不唱歌啦?为什么……”他用小树枝把军号敲得铛铛响;趁小赖低头看号,又向碗里扔了一小把面,“一整天,没听见你吹一次号、拔一次音!唵?”

他越说火越大,声音越高,索性一按地皮站起来;刚一直腰,身子一晃,打了个真趔趄,差点倒在火堆上。他慌忙蹲下身,就势把小碗里的糊糊搅了搅,话却没有停:“呶,这顿饭,就是这些,多一点也没有。要想动这个,”他拍着牦牛背上的粮袋,斩钉截铁地说,“不成,一丁点也不成!”

老姚的话停住了。③草原上一时变得很静,静得只听见火星迸裂,牦牛嚼草的声音。老姚端起小碗,放到唇边试了试,递到小赖手里,缓慢地说:“好了,快吃了吧。”

小赖擤把鼻涕,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老姚看着那张沾着面糊的嘴巴,猛地转过脸去,扬起手掌揩了揩眼泪。

停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那条皮条,又从一个同志腰间抽出把刺刀,把它一截截切开。一面切,一面还叨咕着:“把这玩意儿吃了,日后有了马,使什么牵哟——”说着,脸上浮上了惋惜的神色。

这工夫,小赖已经吃完了最后一点面糊渣渣,听到这话,凑过来,好奇地问:“这东西也能吃?”

“能!怎么不能?我的好同志。”他切下了一小段,扔进柴炭里,用树枝拨弄着。牛皮噬噬地叫着,浮起轻烟,发出一股焦糊味儿。

把烧好的一截牛皮拣出来,吹掉了浮灰,扔进小碗里煮着,他又挑了一段稍长些的,然后向小赖身边挪了挪。

“看,这一截是明天早上的。怎么样,不算少吧!要赶路多吃点嘛,这叫作‘早饭吃饱’,懂不懂?”他量出了四指长的一段,刻上了一条道道,“这是中午饭,‘午饭吃少’。”他又画出了一段,比第一截少些,比第三段又稍长了一点,“晚上,吃这么多。再配上点野菜,撒点面粉,改善改善生活——嘿,‘晚饭吃好’嘛!”他画着,唠叨着,短短的皮条上刻上了五条白印子,刚好可以吃两天。

小赖接过了牛皮,心里热乎乎的。

“来,咱们尝尝!”老姚笑着,用刺刀挑起了那块牛皮,咬了一口。他用力嚼着,突然孩子似的叫了起来:“要得,要得,简直抵得上宣威火腿呀!”他一抹胡子,纵声地笑起来。

“宣威火腿?……”小赖嗤的一声笑了。

整个篝火四周,全笑了。

(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暴风雨说来就来”,可见红军过草地时环境的恶劣及行军的艰难。
B.“袋子却像个酒旗似的飘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袋子中粮食极少的情状。
C.小赖最终还是让老姚帮忙下粮,因为他怕控制不住想去偷拿牦牛身上的粮食。
D.小说抓取了长征行军途中晚饭这一短暂时刻来表现主题,题材虽小却意蕴丰富。
【小题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通过水没有变浑、碗底疤痕清晰的细节描写,突显当时条件的艰苦。
B.句子②“这娃娃也算是好样的了”,这说明队伍中有人赞同小赖的想法。
C.句子③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环境的安静,借以反衬小赖和战士们听到老姚的话后内心受到的巨大震动。
D.句子④中“沾着面糊的嘴巴”与老姚两次往小赖碗里加面粉形成呼应,行文缜密。
【小题3】本文是如何塑造老姚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写的是长征途中的故事,体现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