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5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岐黄

揭方晓

河络街虽然只是一条长约百米的小街,可在整个陇西郡却鼎鼎有名。因为这条街的两端,各有一位知名郎中,他们的医术出神入化,名动大江南北。被称为“河络双神”。不论是富贾贵胄,亦或平头百姓,大凡遇上什么疑难病症,别处瞧不好的,只要来到这两位郎中这,一号脉、一开药,包管药到病除。

街南的这位,姓齐,是中医世家,祖上以“一勺蜜”的故事名扬天下。说是有一天,一位唇焦口燥、高热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前来瞧病。齐祖一眼便知这位体有邪热,需用泻药助其解出干结的大便。但病人体质极虚,用强烈的泻药恐身体受不了。他沉思半晌,取来一勺蜜,微火煎熬成粘稠团块,待其稍冷,捏成一头稍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朝前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一会儿,病人就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

街北的这位,姓黄,亦中医世家,祖上以“一根葱”的故事广为人知。说是有一次,一位得了尿闭症的病人找他瞧病。黄祖上见他腹部像鼓一样高高隆起,痛苦不堪,便想先助其将尿排出来,可到哪儿去找那种又细又软、能插进尿道的管子呢?他眼光一扫,突然看到厨房里有一根剩下的细葱,便将其取来,切下尖头,小心翼翼地,病人的尿液从葱管里缓缓流了出来,身体也好受多了。

两位郎中虽医术了得,可每人还是各有侧重。齐郎中尤善妇孺之术,妇科杂症、小儿疑难,俱皆手到擒来;黄郎中主攻虫咬之术,毒蛇咬刺、蚊蚁叮伤,自有独家秘方。

一天,齐郎中山中采药,不小心让当地一种名叫“萝卜头”的小蛇咬伤了脚。他并不以为意,自己虽说不是特别擅长治蛇伤,可好歹也懂得一些。当即挤去蛇毒,在伤口上涂抹好药膏,休息了一下,看没什么反应,就回家了。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脚就肿了起来,身体也发起了烧。妻子担心地说:“要不要请街北的的黄郎中来看看。”齐郎中摆了摆手,轻声说道:“没事,这点小毛病难不住我。”就自个儿开起了药方,煎药、服药,忙碌了一晚。第二天,齐郎中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满身乌黑,命若游丝。

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黄郎中打开齐郎中开的药方,丁是丁、卯是卯,完全没有毛病。他又仔细向齐妻子询问了齐郎中出事的详情,略一沉思,提笔在药方里加了一味剧毒的木须子,并再三叮嘱齐妻不得将实情告诉齐郎中。齐妻按这新方子抓药、煎药,并服侍齐郎中喝下,几天后就康复如初。

黄郎中是位大孝子。多年的操劳使母亲身患妇热之病,辗转于蓆褥之间,痛苦不堪。黄郎中虽穷尽一切手段,只勉强使母亲可以起身行走,病根始终未能除尽,时不时发作一阵。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

黄郎中为此事烦恼,经常去街头的“二马酒馆”喝闷酒。有一次,正醉意朦胧之际,突然听到隔壁有人在高声说着一事。说是他们那盛产一种叫小胡笼的藤本植物,性阴而不寒,街南的齐郎中常去采摘,用以医治妇热之病。黄郎中一激灵,拍案而起:自己替母亲治病,多以阴寒之物攻其湿热之气,可母亲年老体衰,受不了大寒,因此自己用药不敢太猛,所以绝不了病根。这小胡笼阴而不寒,不正是治母亲之病的良药吗?黄郎中便在自己的药方里加了这种小胡笼,几剂药汤下去,母亲彻底康复。

多年后的一天。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齐郎中自南向北踱着步,黄郎中由北而南随性走,不多时就碰上面了。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齐郎中开口道:“那年我被蛇咬伤,是你帮着治好的吧。我查看了药渣,多了一味木须子,只有你才会如此用药,以毒攻毒。”黄郎中也开口道:“是你故意让人在我耳边提起小胡笼吧,多亏了这东西,治好了我母亲的病。”

可两人说归说,始终没正眼瞧对方一下,一个朝南,一个向北,微笑着远去。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文本二:

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简而意博,其理深奥有趣,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后世因此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岐黄也被视为医家之祖。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另外,《医源资料库》记载:“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古代相传有黄帝令岐伯研究医药而创立经方之说,《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内容是以黄帝问、岐伯答的体裁写的,因而人们把岐黄作为祖国医学的代名词,岐黄也和杏林、悬壶一样当作中医的别称在使用。岐黄之术即指中医学术。

也有将“岐黄再世”用以誉称高明医家。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河络街及两位神医的介绍,充满传奇色彩,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又为下文二人互不主动求助的描写做铺垫。
B.“母亲知黄郎中自尊心强,忍着痛苦始终不提去街南的齐郎中那里瞧瞧。”可见母亲为了儿子的尊严宁愿忍受痛苦,但儿子却不能领会这份爱。
C.黄郎中醉意朦胧之际听到的药方之事,是齐郎中找人透露给他的,原因是齐郎中不想欠黄郎中的人情,急着还人情,故意为之。
D.结尾写道两位医者,“一个朝南,一个朝北”,照应开头二人分别居住在街两端的事实,又符合二人一直以来并将持续的互相争斗、互不服气的相处状态,颇有深意。
【小题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描写齐郎中、黄郎中救治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既突出了医者的医术高明,又增加了小说语言的趣味性。
B.小说善于通过次要人物来突出主要人物,如“齐妻慌了,顾不得脸面,悄悄来到黄郎中这求救”齐妻的描写突出了齐郎中的人物性格。
C.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颇具匠心,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两位医者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共通之处。
D.从小说结尾“黄昏时分,暖暖的夕阳照在河络街上,房屋、槐柳以及行人都消融在了淡淡的金黄里”的环境描写,足见二人已“消融”芥蒂,自此和好。
【小题3】小说没有对两位主人公的正面冲突进行直接性描写,只在结尾处安排了二者正面交谈的情节,但其实文章多处体现了二人的“紧张关系”,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小说具体如何表现这种“紧张关系”。
【小题4】结合文本二关于“岐黄”由来的论述,请谈谈文本一以“岐黄”为标题的用意。
2023·安徽安庆·三模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灯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让他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弧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为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减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来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年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仁立着一应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作为一名海军战士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技能,来到远离大陆的小岛守护灯塔四十年,表现了对祖国的忠诚。
B.面对首长询问谁“能爬山”“会游泳”,父亲连用两个具有方言特色的“没啥说的”来回答首长问话,这突出了父亲的单纯与土气。
C.排长说“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而“活着的东西”就是海鸟、海龟、螃蟹,语言幽默风趣,暗示了父亲在岛上的孤单、寂寞。
D.小说构思巧妙,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热爱大海,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小题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父亲名字叫海,再写父亲把池塘当海,为后文写父亲分配到岛上守航标灯作了必要的铺垫。
B.本文以“灯塔”为中心谋篇布局,使情节紧凑集中,小说的高潮是“我”每次路过父亲工作过的小岛时庄严地行注目礼。
C.小说写父亲临终前“眼角却淌下泪水”,这一细节描写饱含着父亲对母亲几十年来对自己不离不弃、相爱又相知的无限感激之情。
D.本文情节并不复杂,语言质朴简练,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方法技巧。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4】小说在叙写普通人的平凡事时,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我十五岁,我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到人家里去画。

一天,我和师傅到一户人家画像。那家主妇拉着一个女孩,对师傅说:这是我外甥女,小卿。三年前,她娘不知去哪儿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在我们不抱希望了,就当是死了,想请您给她画一张像,算是有个了结。

师傅说:你找几张她的照片,我挑一挑。她拿来一张全家福,指着一个年轻姑娘说:这就是小卿娘,我只找到这一张。

师傅盯着照片,似乎在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舅妈焦急地问:行不行啊?您给个准话。

师傅再次端详着照片,就它吧。他平静地说。

那张照片清晰度已大打折扣,色彩饱和度明显减弱,边际的灰色调已经退化。我有些奇怪,师傅对照片一直是很挑剔的。

我把背包打开,拿出素描纸、炭精粉盒、画笔盒、放大镜。师傅起身,净手,擦干,端坐在桌前,开始画头像轮廓。

小卿舅妈不住地数落:兵荒马乱的,一个女孩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来路不明的人打交道,也不知道她找的那个男人是干啥的,都不让我们见上一面。后来连她也不见了,再出现时,怀里抱着个女娃,就是小卿。

师傅紧皱眉头,手中的笔越来越慢。天擦黑的时候,铅笔稿才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延续着昨日的艰辛。平时师傅一般从眼睛画起,而这次却从鼻子起笔。当师傅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来一股春风,等风慢慢地吹遍了平原,黑色线条铺满了整张白纸,人物浮现了,春天也就到来了。

过去,师傅画一幅人像需要一天,可今天,他只画了鼻子和嘴巴。即便如此,当那秀气挺拔的鼻子和有些倔强的嘴巴,以黑白灰搭配的形式,逐渐变得立体,也足以令小卿舅妈不住地赞叹。

第三天,师傅画了脸部、耳朵和头发。

第四天,他才开始画眼睛,这是肖像的魂魄。傍晚,还剩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突兀刺眼。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我把画用宣纸蒙住,镇尺压住,一再嘱咐她们别动。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小卿家。我掀开宣纸,发现桌面是空的,惊得大叫一声。师傅跑过来,看着空空的桌面,一下子愣住了。

舅妈跺着脚吼道:一定是小卿,前两天把她娘照片烧了,这次不知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这可咋办?

师傅淡定地说:我重新画。

师傅最忌讳的就是重画。他曾说,重画是对自己的否定。

不出所料,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他都疲惫不堪,返回的路上,他两只脚几乎是拖地行走。我难过地说:师傅,要不放弃吧?

师傅说:不。

又过了五天,除了几处细节需要修正,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那幅画深深地吸引了她们,舅妈变得沉默,小卿盯着画像,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她的哭声嘹亮而尖利,像是色彩浓烈的炭精粉,把没有点灯的房间染得漆黑。

回到店里,把画夹放在柜台上。黑夜像流动着的炭精粉,我躺在黑暗中,似乎听到炭精粉流动的沙沙声,一粒粒一颗颗,互相拥挤着,成为磅礴而密集的黑色力量,吞没了一切。

暗夜中传来窸窣的响声,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我惊出一身冷汗,循着声音而去,看见淡淡的月光下,一个人正在烧什么东西,火映照的区域越来越大,我的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惊呆了,那个人竟是师傅。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

一年后的某一天,师傅突然失踪。我传承师傅的技艺,渐渐成了有名的炭精画画师。

又过了一年,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年轻姑娘,看起来有些眼熟,她面色凝重,写满哀伤。

我是小卿。她说。

往事像洪水从记忆的闸门中倾泻而出。

小卿克制着悲伤的情绪,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我一直在寻找我娘。一天舅舅突然来学校,把我带到刚落成的烈士陵园,让我看一张照片。一张模糊的合影,上面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其中一个很像我娘。这时一个女人走过来,舅舅让我叫她黄姨,说她是我娘当年的战友。她怔怔地看着我,突然把我揽在怀里,泪流满面。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另一个女人,这是他们当年分别时的照片。她指着左边那个男人问,你知道他是谁吗?是你爹。

此时的小卿,脸上除了哀伤,还有几分自豪: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

我跟着她来到烈士陵园,小卿指着那张照片说:你看,我娘,还有我爹。

小卿爹看上去刚毅英武,似曾相识。我紧紧盯着那个男人,使劲揉了揉眼睛,惊呼道:师傅!

来到一个墓前,她告诉我说:这是我爹的墓,里面埋着他一顶帽子,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开了一家画像馆。

(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944年至1951年,将故事和人物置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显得更加突出。
B.小卿舅妈提供的照片很不清晰,师傅仔细地进行辨认,并平静地回答“就它吧”,这体现了他的从容和技艺的高超。
C.小说多处以“炭精粉”设喻,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中切换,用语贴合“我”作为炭精画画工的身份特点。
D.小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文末对小卿父母身份的揭示,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颇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小题2】小说以“无法完成的画像”为题,有什么用意?
【小题3】评论家评价本文“以隐形书写的方式为革命塑形”。请结合文本,简述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一早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荷花淀》节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遗物的故事。
B.母女俩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等细节照应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暗示形势紧张。
C.“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表明两军力量悬殊,揭示了八路军此次战疫伤亡惨重的根本原因。
D.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比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就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表露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亲厚已然传递出来。
B.滹沱河是贯穿小说的物象,结尾处“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寄寓着抗日军民击退敌军的决心和信心。
C.小说两次写战士们跳进冰河的场景,一实一虚,强化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悲壮,表现了赵老金的悲痛之情。
D.小说独具匠心地运用了方言词语,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小题3】战士牺牲后,赵老金一家十分悲痛,但小菊和大娘的表现并不相同,请结合前文分析作者这样刻画的合理性。
【小题4】有评论认为《碑》是孙犁小说中具有艺术个性的一篇,它不同于以《荷花淀》为代表的清新明快的审美特征,而展现出一种符合战争残酷性的凝重悲壮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