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只有真正理解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生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秩序是一个永恒追求。农耕和游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彼此有着强烈的冲突和互补。资源互换,通常有抢夺、贸易这两种方式。如果抢夺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就会越来越多。长城的修筑,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游牧民族在长城外面放牧,二者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来进行贸易。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时,垒起坚固的城墙,封闭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传承发展才能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的。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长城内外,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的发展,也应当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造福社会?首先,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如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能够因为长城保护和利用而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艰难、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

材料二: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创造力,是世界历史文化奇迹。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上下两千余年,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要想研究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一些问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不研究长城文化。研究长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其内蕴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今天,我们既要努力打造夯实新时代的绿色长城,又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小康社会筑稳保障长城;既要着眼实现强军梦,为民族复兴筑牢钢铁长城,又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长城,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宋圭武《研究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筑长城为华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构建了良好的秩序,进而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B.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必将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
C.从时、空角度看,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D.中华民族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印象。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格局,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B.为了保护长城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长城修缮应当杜绝使用现代技术。
C.推进长城保护形势不断向好,除了思想重视和主观努力,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长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应当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
【小题3】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唐·汪遵《咏长城》)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家书》)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唐·陆畅《题悟公禅堂》)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小题4】材料二作者宋圭武先生认为,“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长城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5】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2023·安徽芜湖·模拟预测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人翁森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古人读书渐入佳境时,远远超越了学习认知和获取信息的层次,而这种超越性的生命存在和生活形态是一种对本体的觉醒。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性越来越强的社会,传统阅读形式和节奏陷入备受责难的境地之中,有学者提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如果从更大的精神坐标上分析,人类进化到今天,其生活形态和生命存在方式已经演变成一种多维的复合体系:物质维度、身心维度、复杂的精神维度。而精神维度是人类最终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维度,之所以人类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本性、本能、外在环境和生物进化等因素之外,能够创造和运用符号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把人的世界划分为三个世界,其中世界一是客观世界,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世界三是由人类精神活动产物所构成的世界。这与人类生活形态和生命存在方式形成的多维体系相对应,如果说物理世界、身心世界纯粹是自然产物,那么符号所构成的复杂精神世界就纯粹是人类精神自主创造的产物。

从历史上看,阅读活动贯穿着人类整个文明发展历程。人类阅读活动也随着符号系统的丰富而变得日益复杂,人类生活的超越能力和水平,当然也不断跃升到新的境界。借助语言,人们通过口耳相传,代际之间的经验得以传续,横向个体之间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技能得以交流和传播。文字的产生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文字符号不再附着于具体的个体,人类的经验和思想成果得以留存和积淀,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向一切可能的领域渗透和传播。人类因阅读逐渐告别原始与野蛮,走向文明,阅读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推动力。几千年来,虽然文字的载体和传播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文字的阅读仍是我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成果保存在文字之中。通过阅读,我们得以与一切不在场的人进行精神交往,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内涵,提升精神境界;也让我们的精神摆脱了大脑的生物学限制,步入人类整体精神时空中,生命超越了个体藩篱,向着类生命和类存在迈进;还让我们摆脱了生命、物质生活和日常生活的限制,可以精神性地存在于文字符号所营造的任何一个时空场域之中,个体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广度得以无限地延伸。只有通过阅读进入符号世界,才能使人类存在于超越性的生活之中,而这就必须学会识别、运用这个符号体系,否则人们就只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之外,与超越性的生活无缘。这便是阅读活动的本体价值。

今天,视听时代已经到来,文字在符号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不复存在,人类阅读活动的革命悄悄拉开帷幕,人们阅读的手段、方式、形态正发生新的变化,人类的阅读和学习将面临更加不确定、更加开放的格局。

(摘编自陈冬梅《阅读的本体价值刍议》

材料二:

谈到读书,历史书不得不读。如何从历史中读出智慧?

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首先是时间,时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纵轴,为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以记录的刻度。历史是从过去走到现在再走向未来的,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分割、前后相继的整体。时间的前后相因、一直向前、不可逆转的特性,决定了我们读历史、看历史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某个特定时刻上,必须把过去、现在、未来贯通起来,把历史拉长了看。

历史构成的基本要素,除了时间之外,还有空间。空间构成了历史发展的横轴,为历史的发展提供着广阔的舞台。时间纵轴与空间横轴交错,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坐标。如果只有时间,历史是线性的;如果只有空间,历史是扁平的;只有时间与空间交错相融,历史才是立体的。刘少奇同志曾说:“不学历史、地理,你就‘理论不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具备了时间、空间因素,就构成了历史?还不是!还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人。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说,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得好:“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谓历史,就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要想读懂历史进而读出智慧,就必须首先抓住时间、空间和人这三个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然后探究时空交错相融形成的历史坐标下,人与人之间基于生产和生活实践而产生的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

(摘编自高长武《如何从历史中读出智慧》)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人类的生活形态和生命存在方式是物质维度、身心维度、复杂的精神维度的多维综合体。
B.当今时代,人们阅读的手段、方式、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视听符号取代文字,在符号体系中一家独大。
C.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会识别、运用符号体系,就难以与一切不在场的人进行精神交往,与超越性的生活也无缘。
D.过去、现在未来是构成历史时间要素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们在阅读历史时要将这三者贯通起来分析。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阅读中学习认知和获取信息属于低层次阅读,而步入精神时空的阅读才是高层次的阅读。
B.伴随人们追求功利的现象加剧,传统阅读形式和节奏与这种情形难以相融,将退出历史舞台。
C.阅读活动始终伴随着人类整个文明发展历程,其符号系统越丰富,阅读活动也越复杂,人类也就越进步。
D.时间、空间和人构成了历史的基本要素,人是第一要素,时间、空间因为孤立的个人的存在才具有价值与意义。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中“世界三”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创作了《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B.我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
C.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经过地壳运动后变成了化石标本。
D.经过六年的时间,在设计人员与工人的共同努力下,总高为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落成。
【小题4】为什么“几千年来,文字的阅读仍是我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小题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也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是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是那么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取舍与待人接物。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

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长期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其他同题材艺术作品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它包含着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虽然只是一幅肖像油画作品,画面内容并不复杂,题材可以说再简单不过,但是,它却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甚至说是征服了观众,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感,它的文化的力量,作品通过精湛的油画语言将父亲塑造成了中国父亲的形象,中国农民的形象,它包含着中国传统的亲情文化,农业文化,劳动文化。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都无不说明,艺术需要文化,艺术更要表现文化,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无疑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文化的文艺表达主要是通过形象的塑造来达到的,文艺作品典型人物一定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甚至是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丰富的,这丰富的形象意义常常包涵了文化的内涵。《红楼梦》之所以伟大,主要就在于它塑造了众多成功而典型的人物形象,上到皇亲国戚、达官贵族,下到平头百姓、三教九流,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无不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又无不是一个个差异性的文化符号。一般来说,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差异就是文化的差异,人物之间的冲突就是文化间的冲突。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是近期文化自信相当鲜明的作品,剧中人物的冲突同时也是社会冲突与文化冲突。

文艺对文化的表达还会借助于文化的形式。贾平凹在长篇散文《秦腔》中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贾平凹对秦腔的理解是深入到了文化,深入到了秦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他这样言说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这是在说艺术,也是在说文化。

(摘编自汪政《文化自信与文艺创造》)

文本二:

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追求德艺双馨,担负时代重任,成就人生价值。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鲁迅说: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文艺能够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由此发挥着引导社会价值,引领时代精神的重要作用。而文艺创作者扮演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其人格与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

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久久为功。作家路遥为创作《平凡的世界》,找来十年报纸埋头翻阅,身体力行走入矿井体验生活;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把时时刻刻观察和揣摩人物变成了生活习惯,为塑造好角色,反复打磨推敲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歌唱家郭兰英童年学艺饱受磨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民唱歌的坚定信念,支撑着她在民族歌剧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他们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最终都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时代抛弃,被人民遗忘。

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也关乎文艺行风的好坏,而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在我国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文艺界也存在着个别从业者触碰道德法律底线,部分文艺创作背离主流价值观的现象。这些都提示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敢于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做出表率,拿出经得住时间和人民检验的作品,这才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摘编自郭超《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自信,文艺家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经典。
B.《诗经》不只是诗,《楚辞》也不只是歌,它们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
C.油画《父亲》和小说《红楼梦》都通过塑造有文化内涵甚至是某种文化代表的形象来反映文化。
D.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虽然对个人发展没有影响,但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既是文学作品,又是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生命观、自然观和宇宙观。
B.《觉醒年代》等作品表明对自己所要表现的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会使文艺创造具有更大的力量。
C.散文《秦腔》中表现了秦腔与秦人的血肉联系,这说明文化的文艺表达需要借助于文化的形式。
D.从《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可以看出,作家路遥表现出了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人民的赤诚之心。
【小题3】下列作品的解说尚不足以体现“文者,贯道之器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氓》中表现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从缠绵到悲伤再到决绝的心路历程。
B.《再别康桥》中展现了诗人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创作追求。
C.《包身工》中记述了旧社会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
D.《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海上历经艰辛,展现出硬汉子的精神。
【小题4】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文艺和文化的关系。
【小题5】请简要梳理文本二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电影化叙事通过文字极富色彩的画面描写使得小说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而又富有动态,通过光影明暗,强弱的变幻来渲染画面气氛,表达人物心理情绪,通过不同的音响,音乐及对白等声音描写传达人物特定的心态,通过蒙太奇思维的组接设置悬念,强化戏剧效果,通过结构形式空间的转化及变动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通过类似电影镜头的频繁切换来分割叙事空间以便揭示深层的人物关系和主题,通过多重叠置的叙事视角使小说获得电影似的客观展示效果。小说电影化叙事弥补了传统小说叙事在动态感、画面感和空间感等方面的欠缺,笔法简洁、物象具体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时丝毫没有被文字阻隔的感觉,为读者带来了新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及生存领域。

电影蒙太奇是将分散的镜头画面按照创作者的构思组接起来,由画面间的相互作用生成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美学效果。作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构成手段及艺术思维方式的蒙太奇在很早就与小说结缘,蒙太奇思维方式给小说的结构带来许多启示和借鉴。这种蒙太奇手法的大量运用使小说文本呈现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得以加强,给读者造成一种类似电影中镜头瞬间切换的观影般感受,使小说的表现力在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上都获得了延伸。

除此之外,蒙太奇手法在揭示小说人物心理状态的变换上也有独特妙用,它可以用瞬间的切换来表现人物复杂心理的起伏变化,为读者营造一种紧张而有致的人物心理变化轨迹,使得读者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气氛等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刘恒的小说《黑的雪》的结尾处,心理蒙太奇形象的片段性,叙述的非连续性及节奏的跳跃性的特点将李慧泉临死前的意识及幻觉展现出来。作者很巧妙地通过镜头将李慧泉临死前的心理动态呈现出来,把他的意识开始迷糊时出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幻象借助几个形象片段呈现出来,展示了李慧泉脑海里凌乱的,片段的画面状态,镜头中有他青春年少时喜欢的小女孩,有威严的教导员,更有他无比思念的母亲。作者运用心理蒙太奇在幻觉与现实之间“交叉切割”,突破传统小说直白的心理描写方式,在叙述的非连续性中把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读者由此进入主人公的灵魂深处。这种心理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变得“可感可视”,把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等情绪形式化地表达出来,生动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近似视觉化的立体形象描写带给读者可感可视的效果,同时激发了观众的联想。

蒙太奇手法在小说中表现为空间对时间的征服及对文字或者镜头的重新安排,组接,加强了小说文本的视觉性和动态感。许多现当代小说的蒙太奇思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情节重新建构逻辑关系,极大扩充了小说的表现容量,开拓了小说叙事共时层面的多重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小说的影像化转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摘编自吕佳《小说电影化叙事的多元模式》)

材料二:

小说的电影化叙事手法在什么情况下是与小说叙事的内在本性相适应的?小说的电影化叙事手法能否在小说审美中起到积极成效的作用?考量小说对电影叙事手法的借用问题时,我们需要思考这种借用是一种生搬硬套的转译还是在融入小说的过程中进行了创造性转换。

在《红高粱》中,莫言借用了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将“我奶奶”中弹倒地后弥留之际的描述与“我奶奶”回忆过去与“我爷爷”相遇,相爱的两条线索交叠在一起。“逝去岁月里那些生动的生活画面,像奔驰的走马掠过了她的眼睛。……”“奶奶想起那一年,在倾盆大雨中,像坐船一样乘着轿,进了单廷秀家住的村庄,街上流水洸洸,,水面上漂浮着一层高粱的米壳。……”“奶奶飘然而起,跟着鸽子,划动新生的羽翼,轻盈地旋转。……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现时与过去的场景不停交错,为原本悲壮残酷的死亡画面融入了温馨,知足的气息。这一部分的思维是蒙太奇化的,是画面的拼接组合。但这里的画面又不完全等同于电影中的场景,最后一个场景是电影无法表现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小说描述的需要读者想象的画面。这些画面中间用小说特有的叙述性语言连接,比如“像奔驰的走马掠过了她的眼睛”“奶奶想起那一年”等。在这里电影叙事中的平行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融入”了小说场景的组接,推动了小说的审美价值表现,保留了小说本身在审美价值表现上的蕴涵。

“电影化的想象在小说里成为一种正面力量,就必须把它消解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中,消解在文学地‘把握’生活的方式之中。”从爱德华·茂莱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想,若要使小说家在一部具体的小说中使用电影化叙事手法时增助小说的审美价值,则这位小说家必须在借鉴的同时又不牺牲小说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表现。

(摘编自英佳妮《小说的电影化叙事手法及其审美价值表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电影化叙事可以通过光影的变幻,不同的音响、音乐等来使读者感知小说中人物的心理。
B.小说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文字或者镜头进行重新安排,组接,才能加强小说文本的视觉性和动态感。
C.蒙太奇手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小说的影像化转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D.“奶奶想起那一年”这样的叙述和需要读者想象的小说画面,假如用电影艺术来呈现是很困难的。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小说叙事在动态感,画面感和空间感等方面不如电影,急需借鉴电影化叙事来弥补这一欠缺。
B.小说中的蒙太奇手法是对电影蒙太奇的借鉴,小说通过蒙太奇思维的组接可以设置悬念,强化戏剧效果。
C.小说借用电影化叙事的手法,可以突破传统小说直白的心理描写方式,使人物的复杂心理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D.爱德华·茂莱提出的论断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电影和小说都不例外。
【小题3】下列选项是对作品的解读或者作品中的描写,不具备小说电影化叙事特征的一项是(     
A.《孔乙己》选取了咸亨酒店中的四个生活片段分别介绍了孔乙己的身份背景,社会地位、人生境遇及最终的结局。
B.《祝福》里一边是祥林嫂一个人孤寂死去,一边是整个镇子共度佳节,被死亡阴冷笼罩的画面搭配了祝福爆竹的喧嚣。
C.《百合花》“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D.《人到中年》“一双双眼睛纷至沓来,在陆文婷紧闭的双眸前飞掠而过。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大的,小的;明亮的,浑浊的。”
【小题4】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小题5】王朔的《动物凶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只记得我在街上没命地跑,路边一些面相凶恶的赤膊大汉瞪着我;

路灯昏黄的光晕下,一地赭红的完全粉碎的砖头屑;

那个同学软绵绵地脸朝下俯卧在黑黢黢的墙根,形若一段短短的焦炭。

似乎还有他在一群人的追赶下近乎痉挛抽搐的奔跑姿态和格外惨白的脸庞以及黑洞般绝望的两只睚眦欲裂的眼睛,实际上我当时根本不可能从另一方向迎面看到他的表情。


这段描述是电影化叙事手法在小说中运用的典型例子,请结合材料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