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2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渡江

孟超

叫明的公鸡,已经“喔喔喔”地三唱了。

年轻的祖逖睡不宁静,跳下榻来,从枕边摸出长剑舞了起来。

窗外秋风潇飒,静夜寒气逼人。潇潇沙沙桐叶飘飞,一阵急风伴着沙尘吹过,又一阵骤雨,正如千军万马,在疆场上奔驰。

正如他所预言的,晋室的国难已经到了空前严重的时候,不但疆土一天一天削弱,整个中原,完全遭受了胡骑的蹂躏。这些民族的耻辱,当时的四方豪士哪一个能够忍下声吞下气去,更何况祖逖有着绝大的抱负和果断的谋略呢?

晋元帝虽然已经南迁,在江左立下了偏安的王业,许多的大户巨室,一族一族跟着朝廷向南迁徙。祖逖则认为在避难中可团聚自己的乡党族人,像项羽的八千子弟兵那样,在国难与家仇中可以结合成功。他计划如何带领他的乡党和族人,一开始就要使他们像军队一样。

当寇警传来最紧的一天,祖逖召集了乡人。大家都争着问他:

“怎么办啊,匈奴兵来了?我们不能就让他们糟蹋啊!”

“我们有什么办法呢?还是要请你出个主意哩。”须发斑白的老头儿,恳切地催促着他。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实在忍不住了:“你有什么主意赶快说吧,我们一定照办就是了!”祖逖沉吟了一刹:

“我想,我们应该向着淮泗一带进发,然后再渡过长江。——不过,这里到底是我们的家等我们把自己训练成军队一样,就要赶快地打回来,救我们的家乡,把胡人逐回漠北去!”

“对呀!”青年都摩拳擦掌。

大家也都被他感动了,振奋欢呼起来。

次日晨,鸡叫两遍。附近十几个村子,好几个族户,五六百人口,携着老幼,车马载着食粮,像军队一样的,离开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一直南奔,到了扬州。沿路上,四方难民中,不断有人加入他们的队里,而且这里边包含着无数的壮丁勇士;同时,四方的杰士也远道奔来。

祖逖和他的队伍从扬州直渡长江。望着涛涛的江水,祖逖潸然泪下:我还要回去的!

晋元帝在南迁之后偏安一隅。祖逖认为只有北伐才能使江南稳固,只有北伐才能使天下的士气兴盛,晋室最终得到匡复。于是,他便贸然地上了一道请缨的表章。

晋元帝接到了祖逖的表章,一字一字地读下去。晋元帝动容了,他的眼前显露出一线光明,一直进到最遥远的地方,匡复的壮图,铺展在他的心里,他不自觉地对祖逖起了倚重的念头。立刻召见祖逖,特别下旨封他做有威将军兼豫州刺史,专主北伐。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黎明时分,一大队人民的军队,已经进行到中途了。

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胜的决心,士气也正如前面的长江一样澎湃激荡。

鲜明而庄严的大旗上,高扬出“有威将军祖”的字样;祖逖骑在一匹健壮的白马之上,英武而又蕴藉的丰度,正象征着汉族的河山。

远的山,近的水,今天是特别明媚,翠妍,也似乎为了祖国而刷上新清的色彩。

队伍一批一批渡到江的中心。祖逖看着那四周的风物,心飞跃了,感到自己的雄伟,人民队伍的雄伟,和不能描绘的大自然的雄伟溶化成一片。

岸边上,村落里的鸡高唱了最后的一两声。祖逖想着自己的这番功业,豪放地笑了。

船已到江中,江水流得更急,他看着他的部属,击着船舷,誓师般地吼出他肺腑里的壮语:

“我祖逖如果不能清除中原,就和这奔流的江水,誓不再回!”

他的话刚刚说完,四面飞起了欢呼的、雄壮的吼声。

船,他,和着这一群人民的队伍,迅疾地渡过了长江。

祖逖大破石勒兵万余人,在敌人的后方建立起他的军事力量。这样,黄河以南,很快地就收复了晋室的失土。

士兵,人民,是多么地兴奋,连祖逖自己也觉到北伐的成就,给恢复的事业立下了强固的基石。他多么愉悦地看着自己亲切的父老、亲切的队伍,团聚在自己的身边,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

他想到闻鸡起舞,也想到击楫渡江,他集合他的部下,高举酒杯:“大家欢饮一杯,让我们明天把胡人赶回沙漠!”

大家欢呼了一阵,献上颂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全场的人听了他那恳挚的话,听了这动人的颂歌,看着那新登场的谷禾,看着这旺盛的士气,脸上都刷上了新的光辉。

一只公鸡“喔喔喔”欢快地叫着。天边的曙色透出了一层光明。

(初载1942年《抗战时代》,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有着各种不同的感受和表现历史的方式,而所有这些方式,实际都是一种历史的观念,是在特定境遇中自然产生有时又自然消亡的历史的观念。爱国主义题材的历史小说是在民族危机中产生的,创作者自然地把中国历史视为爱国者和卖国者两类人的斗争历史:在爱国者的经历上,往往服从于现实的需要,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的历史人物中发掘并设计出符合进步观念的情节,以此揭示爱国者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至于爱国者形象本身,并不着眼于复杂性,而是着眼于倾向性,着眼于人物的气节和品质。从正史而来的爱国者形象,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主观性,是一种特定的历史观念和表现历史方式的存在。

(摘编自王富仁、柳凤九《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的景物不仅创设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还和人物的心理相一致,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有着内在联系。
B.祖逖与众人商量向南避难,既表现了他的深谋远虑与组织领导才能,也形象地刻画了他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C.“别看他们服装并不齐整,别看他们军械并不一致”,凸显祖逖的军队虽然条件艰苦,但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D.民众给祖逖献上发自肺腑的颂歌,鼓舞人心,表明只要心中装着人民,保护人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感恩和拥戴。
【小题2】关于文本一以“渡江”为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了两次渡江,略写第一次,详写第二次,体现了作者突出祖逖北伐的创作意图。
B.祖逖闻鸡起舞以及召集乡人商量南渡的情节,都是为写祖逖后来带领军队收复失地等作铺垫。
C.北渡过程中,作者客观描写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渲染了北伐锐不可当的磅礴气势,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所见即所得。
D.渡江后的宴饮既表达了庆功的欢畅之意,又写出了统帅与士兵众志成城、勇往直前的豪情。
【小题3】文本一中的几处鸡叫声都能反映祖逖的心理,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二说“既有正史的影子,又不完全等同于正史”。请结合文本从人物和主题的角度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2-23高二下·广东汕头·期中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

路遥

农历六月初十,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盛夏热闹纷繁的大地突然沉寂下来;连一些最爱叫唤的虫子也都悄没声响了,似乎处在一种急躁不安的等待中。天闷热得像一口大蒸笼,黑沉沉的乌云正从西边的老牛山那边铺过来。地平线上,已经有一些零碎而短促的闪电,但还没有打雷。只听见那低沉的、连续不断的嗡嗡声从远方的天空传来,带给人一种恐怖的信息——一场大雷雨就要到来了。

这时候,高家村高玉德当民办教师的独生儿高加林,正光着上身,从村前的小河里蹚水过来,几乎是跑着向自己家里走去。

他父亲正赤脚片儿蹲在炕上抽旱烟,一只手悠闲地捋着下巴上的一撮白胡子。他母亲颠着小脚往炕上端饭。

高加林什么话也没说。连鞋也没脱,就躺在了前炕的铺盖卷上。他脸对着黑洞洞的窗户,说:“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

“加林,你是不是身上不舒服?”母亲用颤音问他,一只手拿着舀面瓢。

“不是……”他回答。

“和谁吵啦?”父亲接着母亲问。

“没……”

“那到底怎啦?”老两口几乎同时问。

高加林一条胳膊撑着,慢慢爬起来,身体沉重得像受了重伤一般。他靠在铺盖卷上,也不看父母亲,眼睛茫然地望着对面墙,开口说:“我的书教不成了……”

“什么?”老两口同时惊叫一声。

加林仍然保持着那个姿势,说:“我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今天会上宣布的。”

“你犯了什么王法?老天爷呀……”老母亲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他父亲急得用瘦手摸着赤脚片儿,偷声缓气地问:“那他们叫谁教哩?”

“谁?谁!再有个谁!三星!”高加林又猛地躺在了铺盖上,拉了被子的一角,把头蒙起来。老两口一下子木然了,满窑里一片死气沉沉。

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高加林仍然蒙着头,他父亲鼻尖上的一滴清鼻涕颤动着,眼看要掉下来了,老汉也顾不得去揩;那只粗糙的手再也顾不得悠闲地捋下巴上的那撮白胡子了,转而一个劲地摸着赤脚片儿。他母亲身子佝偻着伏在炕栏石上,不断地用围裙擦眼睛。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

外面暴风雨的喧嚣更猛烈了。风雨声中,突然传来了一阵“轰隆轰隆”的声音——这是山洪从河道里涌下来了。

足足有一刻钟,这个灯光摇晃的土窑洞失去了任何生气,三个人都陷入难受和痛苦中。

这个打击对这个家庭来说显然是严重的,对于高加林来说,他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已经受了很大的精神创伤。亏得这三年教书,他既不用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又有时间继续学习,对他喜爱的文科深入钻研。他最近在地区报上已经发表过两三篇诗歌和散文,全是这段时间苦钻苦熬的结果。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虽然这几年当民办教师,但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可是现在,他所抱有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了。此刻,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

对于高玉德老两口来说,今晚上这不幸的消息就像谁在他们的头上敲了一棍。他们又难受,又恐慌。加林他妈在无声地啜泣;他爸用手把赤脚片儿摸了半天,开始自言自语:“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能过分了!你强过分了!仗你当个大队书记,什么不讲理的事你都敢做嘛!我加林好好地教了三年书,你三星今年才高中毕业嘛!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可怜我那苦命的娃娃!啊嘿嘿嘿嘿嘿……”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

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

他父亲摸索着装起一锅烟,手抖得划了十几根火柴才点着——而忘记了煤油灯的火苗就在他的眼前跳荡。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还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

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

高玉德头低倾着吸烟,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过了好一会,他才扬起那饱经世故的庄稼人的老皱脸,对儿子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吩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

“嗯……”锅台那边传来一声几乎是哭一般的应承。

泪水终于从高加林的眼里涌出来了。他猛地转过身,一头扑在炕栏石上,伤心地痛哭起来。

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了……

(《人生》第一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描写雷雨将至的情景,烘托了压抑紧张的氛围,暗示高家将面对大的变故。
B.高加林的母亲听到高加林民办教师当不成的消息后,手里的舀面瓢一下子掉在锅台上,摔成了两瓣,正面写出人物内心的惊恐。
C.小说中运用插叙的手法交代了高加林以往的经历,使读者对高加林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感知,更能理解失去工作对他的打击之大。
D.在高玉德老两口知道高加林的遭遇后,小说中写只听见老黄猫的呼噜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凸显此时高家三口内心的沉重。
【小题2】下列对画线处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妈,你别做饭了,我什么也不想吃”表现了高加林在民办教师当不成后心情非常沉重。
B.“老天爷总有一天要睁眼呀!”表现了高玉德对儿子失去工作的痛苦、无奈、愤怒。
C.“脸不要沉,要笑!”表现了高玉德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想通了,人生总有挫折,不能一味沉湎于痛苦中,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有机会惩罚高明楼。
D.“嗯……”表现了高加林母亲不想按照高玉德说的做,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无奈和悲伤。
【小题3】小说中“雷雨”贯穿始终,却以雨停和只听见流水声、山洪怒吼声作结,这样的结尾设置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小题4】路遥曾在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色彩的关注。”因此,路遥的作品总是带有浓浓的“乡土特色”,这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小说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他走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了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搀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苦。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当崔九孩雇佣他催粮时没有推辞,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人的表现。
B.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是一位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的有钱人。
C.小说用煎饼铺伙计的大声喊叫、二先生家院子浇花人的劝解、大白花狗的叫声等声音来反衬乡村生活的安宁,以此侧面表达对催粮恶行的批判。
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告状,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从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雇请煎饼店的伙计的事做铺垫。
B.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到红砂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作为“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的他在催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C.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用“生气”这个词语,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上升和二人愤怒的程度。
D.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和照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
【小题3】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请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小题4】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落战

孙犁

连长柳英华就站在街当中路南高升店房上。身边有两个通讯员,一班战士,一挺轻机枪。一个头发黑黑的,穿一件干净利落的黑色短夹袄的孩子正趴在垛口上,往下看炸毁了的汽车和一地的死鬼,那是小星。英华告诉通讯员,去通知村里的游击组,找空子往外撤,去打马队的屁股;他又对小星说:

“小星,你也和他们撤出去吧,过一会情况会紧急。”

小星回过头来说:

“我不去,我和你一块吧,我道路熟。”

通讯员房跳房地告诉了游击组长新月,新月打一声呼哨,两边房上的游击组就跟他跳下房来,在下面院子里集合好,提着枪,冲到街上。新月提着盒子枪走在前面,贴着墙根往西走,路过那坏了汽车的地方,新月招呼着人们,捡起一些武器,往南一拐,从一条小胡同走了。

高升店是五柳庄街上最高的房子,在上面可以控制村子的东西两面。英华伏在一个垛口后面,不久就看见又有三辆鬼子的汽车从阎家集那边开过来,埋伏在阎家集村边的我们的队伍,向汽车开了枪,汽车没命地冲过来,奔着五柳庄,在那破坏过的汽车路上,一颠一窜地跑。这三辆比刚才那两辆开得快多了,先头的给它们踏好了道,没有地雷,放心走吧。

可是一到村边,“轰”的一声,前头一辆像受惊的马一样,打了个立桩,车上的鬼子全飞了出来,跌到三丈开外才落地。后面两辆一时停不住,闯上去,这样一来,三辆汽车就成了一个弓腰桥一样,车上的鬼子像掷骰子一样在车厢里乱碰乱撞起来。英华看见汽车炸翻,倒吃了一惊,他纳闷:是谁这样手快去埋上雷?

小星说:“一准是青元,别人手有这样快,也没有这个胆量。”

村外敌人的炮火很猛,好像已经发现这座高房是目标了。英华叫把机枪往西边转移一下,离开那小小的更楼,又叫小星监视着南北两个街口。

炮弹不断在高房周围落,炸塌了几间房,敌人几次想从东街口冲进来,我们的机枪就安在垛口缝里,敌人不冲不扫,再冲再扫,有五个敌人顺着墙根爬过来,英华用盒子枪瞄着打死了两个,剩下的三个又跑回去了。

英华对战士们说:

“敌人是来报复的,管他火力怎么猛,我们不能让他们进村。敌人一进来要狠狠烧杀!”

说话间,敌人一炮瞄准这座小小更楼,小更楼整个栽到街上去了。

枪炮一直响着。小星说:“英华哥,刚才下去,洞里的婶子大娘们叫我告诉你,怎么也不要让敌人冲进街里来。她们说,这些大人小孩的命全交给你了!”

一个通讯员爬过来,英华说:

“你想法冲出去,给二排长送命令,叫他解决了阎家集炮楼,就赶紧进攻县城北关。你从南街口出去,那里有一个小交通壕。” 

一个炮弹飞过来,打翻两个垛口。英华对小星说:“你和通讯员下去告诉洞里的人,说敌人进不来,叫她们安安生生呆在洞里,不要慌张。”

天还是阴着,敌人的炮火像刮风一样往村里打,整个五柳庄上面的天空,叫烟、土、乌云罩住了。

小星觉得英华他们危险,忍不住向通讯员说:“你看英华哥能抵挡得住吗?”

通讯员说:“我们柳连长最重视政治影响,他既是那么说,就是剩下他一个人,守着那挺机关枪,鬼子也掉不了猴!”

他们就听见从街里发出一阵机枪声,听来是那样急,那样狠,扫开云雾、烟尘,向正南方向射击。小星看见南街口的鬼子一阵乱,他判断一下方向,说:

“鬼子想从南街口进去,好,英华哥也转到高升店的正房上去了,那里正对南街口,他们怎样跳过去的呀?”

小星和通讯员在地里半爬半走往东南方向奔去。在一条小交通沟里,碰见他村里一个游击组员叫秋河的,敞着怀跑过来。小星一见就说:

“你还不去打仗,瞎跑什么?”秋河说:“你看见我瞎跑来?我去集合人来着,五毛营、赵家庄、阎家集的游击组全开来了。我们包围着敌人打。”

小星说:“这就好了,我也是去送命令,叫二排长攻城,你告诉新月哥,叫他们好好打吧!”

小星把命令送到二排长那里的时候,二排已经把阎家集的炮楼解决,接到命令,跑步去奔袭城关。天已快黑了,五柳庄村外的敌人,无心恋战,就用那剩下的两辆汽车载着鬼子往城里退。一路上,我们的地雷枪炮一齐响,打的鬼子三步一停,两步一歇,桑木大队长着了急,从汽车上蹦下来,骑上一匹白色洋马,往野地里窜了。

工会主任青元这一天埋好很多地雷,正伏在汽车旁边一条横沟里休息。桑木的马,跑到沟边,马原是惊了的,桑木一看前面是沟,用皮鞋下死劲一踢马肚子,那马把头一抬,前腿一曲就跳过去。青元顺手一枪,正打中马肚子,那马痛得难忍,浑身一抖,就直直地立了起来,桑木骑不住,闪了下来。完全掉下来也好,但却是一只脚挂在镫里,那洋马没命地奔向城里跑去,桑木头朝下,两只手在地上乱抓,一路上尽是豆楂楂高粱地,擦的他头破血流。……

1945年6月于延安

(摘自《孙犁小说名篇》,时代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上的鬼子全飞了出来,跌到三丈开外才落地”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鬼子被打击的情形,富有感情色彩。
B.“三辆汽车就成了一个弓腰桥一样,车上的鬼子像掷骰子一样在车厢里乱碰乱撞起来”比喻形象,让人兴奋。
C.小星没有和通讯员一同撤退,原因是担心连长的安全,愿意和连长并肩作战,体现了他勇敢及其与连长友情。
D.“天还是阴着”“整个五柳庄上面的天空,叫烟、土、乌云罩住了”渲染了英华的处境并衬托了小星的心情。
【小题2】结合作品,分析小星这一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小题3】小说中人物出场各具特点,请结合作品举例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