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要B晋C国D之E成F复G其H君I而J质K其L嫡M子N使O子P父Q代R处S秦T国U可V以W无X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天以晋赐秦”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含义不同。
B.“虽微秦国”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含义不同。
C.“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与 “犹蒙矜育” (《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D.“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小题5】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他能成为霸主的内在原因。
2023·江苏盐城·模拟预测
知识点:《左传》《史记》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B.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C.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D.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侯”、“伯”是对诸侯爵位的称呼,从周朝开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分封诸侯。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 所以古代君主、诸侯王以此来表对自己的谦称。
C.敢,自言冒昧的谦辞。在本文中烛之武以此体现了自己的外交礼节,也体现了其对秦伯的奉承之意。
D.东道主,意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在本文中体现烛之武在帮助秦伯从长远角度分析放弃攻打郑国带来的好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首先陈述了秦晋围郑的情况,既交代了郑国面临灭亡危险的紧张局面,也有力地烘托了烛之武的英雄形象。
B.在佚之狐的推荐之下,烛之武虽然对郑伯发了一通牢骚,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放下个人成见,以国家安危为重。
C.烛之武游说秦伯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替对方着想,先示弱,然后从打和不打结果比较、晋国无信、长远眼光等角度分析。
D.秦伯与郑国结盟后,晋文公选择撤兵,虽从“仁” “智” “武”的角度分析了出兵的利弊,但也体现了其懦弱的一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小题5】晋文公在此次军事行动中的做法对后世人来说有值得借鉴之处,请依据原文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赵盾、士季见其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唯群臣赖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恶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鉏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于翳桑,见灵辄委地,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宣公二年》,略有删改)

【注】①胹(ér):煮,煮烂。②熊蹯:熊掌。③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指屋檐下。④宣子:赵盾。⑤鉏麑(chú   ):春秋时晋国力士,泛指刺客。⑥嗾(sǒu):驱使狗时发出的声音。⑦寘: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宦A三年矣B未知C母之D存否E今近F焉G请以H遗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翳桑”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B.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用社稷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而观其辟丸也”与“欲辟土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辟”字含义不同。
D.乙丑,中国传统的以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文中是用来纪日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灵公不行君王正道,杀了没有把熊掌炖熟的厨师,赵盾和士季看见后打算去劝谏晋灵公。
B.吸取了以往劝谏的教训,士季建议自己先去劝谏,晋灵公不接受,赵盾再去。
C.赵盾曾经有恩于晋灵公的武士灵辄,在晋灵公追杀赵盾时,灵辄为了报恩就倒过武器来帮助赵盾并带着赵盾逃亡了。
D.晋灵公知错不改,赵盾就不停地劝谏,让晋灵公很厌烦,两次想杀掉赵盾,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杀死赵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2)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小题5】对于“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这一事件孔子是怎样评论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             鄙:把……当作边邑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外交使节
C.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
D.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亲附
【小题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敢以烦执事
B.阙秦以利晋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谈笑以死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交代烛之武出城的时间和方式,暗示了郑国被围的严峻形势。
B.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说服秦伯退兵,成功解除危机。
C.晋文公毅然决定撤军,说明他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和坚持正义的品质。
D.选段记事完整,情节生动,文字简洁精练,有很强的表现力,堪称叙事典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