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诗人”这一概念的产生。
B.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灿烂的盛唐文化。
D.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小题3】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伟大的人格”的一项是(     
A.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小题4】影响屈原伟大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条梳理。
22-23高二下·福建南平·期中
知识点: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这部经典作品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及美学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部作品里,我们既能看到虚写实写之法的精湛运用,也能看到全书从总体到细节的各个方面都浸透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所特有的虚实相生、虚处生神的艺术精神。

首先,《红楼梦》所叙述的不是实事而是虚事。但从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看,《红楼梦》所写虚事并非全是无稽之谈,其间也能看出生活中实事的影子。《红楼梦》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甚或有真实人物为原型。比如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它来自生活,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此即所谓“典型性”,或如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时借西方文艺美学为其主人公所作的分辨:“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

《红楼梦》中“虚实”观念的第二项重要内容,体现在真假或真幻。这不仅仅是指真实与虚构,还包含了作品的寓意。《红楼梦》隐含着作者深沉的寄寓。作品里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意味着,红楼一梦,大有深意存焉。因此作品里写得真实的,未必就是真;写得荒诞的,未必就为假。真假乃《红楼梦》全书的主线,托甄、贾二姓以贯穿全书。这里面贾(假)又是主线之主。作品因假而成幻,而幻中又有理有情,故可视之为真。所谓“假不是假”“假中有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也就是《红楼梦》里“虚实”观念比真实和虚构更深一层的内涵。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材料二:

一般来说,传统戏曲舞台景物设置的特色是虚实结合。运用实的砌末(传统戏剧对道具和布景的统称),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和观众的联想产生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

京剧舞台上一般不用直观的、生活化的实物布景。演员在唱、做、念、打中,既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内心世界,又间接地把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交代出来。《秋江》一剧中,演员在台上快速跑圆场不仅是要表现剧中人“追”恋人的行动及其内心感情,同时还要把在舟在江上“动”和江中“波涛翻滚”的空间特征表现出来。在舞台实践中,戏曲艺术家们往往要利用一些特有的道具来进行艺术表现。常用的有銮仪器仗、文房四宝、马鞭、船桨、水旗、一桌二椅等。这些道具、布景不单是表现生活环境,其首要任务是作为舞蹈的工具,帮助演员完成动作。《金山寺》里,众水族拿的水旗首先是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而这种以象征性的道具表现环境是在演员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得以实现的。

总体来说,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在加入艺术表现时有几个明显特征。首先,从外形上,道具不是真实物体的照搬,一定是艺术化变形后的呈现。只有这样,这件实物才超脱实用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其次,从装饰上,道具、背景的设计和它代表的实物拉开距离,抽象化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比如,四个龙套手里拿了四件兵器,站立在舞台不同位置,观众就知道他们所代表的是千军万马。

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是大虚小实(整体空灵,局部深入),远虚近实(创造大氛围给予观众更多遐想空间)。实在的可视形象,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以点带面诱发观众联想,并加以装饰美化。但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有浓郁的唯美意蕴。

(摘编自周杰《虚实相生的新空间》,有删改)

材料三:

与画论相比,书法理论批评里直接因“虚实”而立论的观点不算太多,大概是由于书法艺术的基础是用笔,而用笔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韵”与“势”,其自身的“虚实”关系不大容易看得出来。中国古代绘画虽然也以用笔为根基,但画中的笔是成“象”的元素,它的意义是与意象乃至意境融为一体的;因而“虚实”关系就可以在一个以“象”与“境”为主体的艺术空间里得到显现,其“可见度”以及对其艺术经验加以总结的可能性自然较书法有更大的余地。

书法之美强调结构之法。如“排叠”:“排者,排之以疏其势;叠者,叠之以密其间也”;如“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如“避就”:“避密就疏”。其结构上的要领在于布“白”,跟绘画艺术的“虚实”相类,同样追求的是“无笔墨处皆成妙境”。而用笔之法有“藏锋”之说,其效用在于蓄势;与“露锋”对举时,其笔法可以“隐显”论,而“隐显”也是“虚实”关系的一种体现。

此外,历代论书口诀多有“掌虚指实”一说,讲的是握笔的要领。虽说这只是谈论书法之“技”而未进于“道”,却也可以见古人将“虚实”观念用于书法理论之一斑。

(摘编自张方《虚实掩映之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所写有作者的亲身经历,也能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满纸荒唐言”实际是作者谦虚之辞。
B.戏曲艺术家们在呈现环境方面,除了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以外,还需借助特有道具加以配合,以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
C.戏曲舞台上的实物并非真实物体,而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变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超越其本身的功能,成为具有假定性的象征物。
D.书法艺术以用笔为基础,它除了强调由“韵”“势”构成的虚实关系外,更强调用结构上的布白及其疏密关系去构筑虚实意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虚实”观念体现在真假与真幻上,指的是作者在处理生活素材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时,在其中寄寓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
B.传统戏曲在舞台设置方面,为给观众创设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般不借助实物布景,而是通过演员虚拟性的表演动作来交代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
C.戏曲《金山寺》里的水旗既是为了表示水流的波涛汹涌,也是为了帮助演员在柔美的舞蹈动作中顺利完成表演。这种远虚近实的处理方法带给观众无限遐想。
D.三则材料均采用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开头段领起全文,而后从不同角度铺展开来,以探讨不同艺术类型的“虚实”观念,结构精巧,论证严密。
【小题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从王国维对《红楼梦》“典型性”的评价看,一部作品的成功,绝不能写个人之性质,而是要写人类全体之性质,使其具有共性。
B.传统戏曲舞台空间倾向于装饰、写意,讲究唯美意蕴,过于实在则会妨害演员表演,因此虚实有度是戏曲舞美设计的基本规律。
C.书法之美的结构要领在于布“白”,这是因为虚处自能传神,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追求“无笔墨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相类。
D.书法握笔讲“掌虚指实”,用笔讲“藏露”“隐显”,而结构上讲究“ 排叠”“穿插”“避就”等。书法之“技”含有“虚实”之理。
【小题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小说与戏曲所体现的“虚实”观念的不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诗的自然美

①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迁就人。他的诗都是示志之作,不为时论所拘,没有得失的考虑。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②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正如宋代施德操所说:“渊明随其所见,指点成诗,见花即道花,遇竹即说竹,更无一毫作为。”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③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④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例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写夏日闲居的恬适心情,“贮”字用得多么有趣,好像凉爽都贮存在林下,随时可以汲取一样。南风也体贴人意,为人撩开衣襟送来凉意。

⑤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日“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日“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日“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日“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日“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待”字、“掷”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⑥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⑦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决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的时髦作品所能比的。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了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D.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的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B.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C.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B.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C.陶渊明的自然美,在语言上表现为不露痕迹,自然精粹,这更见其对语言锤炼和雕琢的高深。
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儒释道为主的文化精神和人伦思想这个文化传承的灵魂和基础,作为“开物成务”的文化外在表现形态也是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从姓氏到汉字,从天文、节气、历法到农、算、地理,从中医药到中华武术与体育养生,从“生、冠、婚、丧”等人生礼仪到民族传统节日,从茶、酒、烹调到衣冠服饰,从诗词歌赋等各种文学作品到书法、雕饰、戏曲、绘画、音乐、楹联等种种艺术,这一项项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丰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继承,并将之传递下去。

为了增强文化自觉,让民众真正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思想和文化遗产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致力于“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选择某领域内术业专攻的专家或名家,以“故事化讲述”“影像化呈现”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这一载体,生动形象地向广大民众宣讲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节日庆典等活动,也是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转化的有效方式。在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的联欢活动中,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民族声乐和歌曲,带有独特的华夏文化气息的舞龙舞狮表演、红绸腰鼓表演等,展现了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欢欣鼓舞,为新中国庆生的喜庆祥和的场景。

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炼材,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民间文学的想象与艺术灵感让人们言说不尽。现代动漫取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母题元素,并加以创造性发挥,用超现实的手法、现代的光影技术,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资源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今年取得巨大票房实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从古老神话传说中获得母题与创作灵感的,这部3D动漫电影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当今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在文学影视等艺术创作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整合加工,以此转化为诗歌、小说、歌舞、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电视、动漫和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当代表达,打造出既反映时代特色又涵养人们心灵的文艺精品。同时,要积极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工程,创作推出一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要对旨在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加大扶持资助力度,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对弘扬和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等重点选题范围内的作品给予资金扶持,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艺术创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摘编自佟金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而儒释道三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所在。
B.在重大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可以让我们能更直观地去感受传统文化。
C.要做到中华传统文化有效传承,我们只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提炼题材,以获得灵感。
D.文学影视汲取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也使得其艺术形式和当代表达呈现多样化的形式特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总——分”结构,论证如何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创新的问题,观点鲜明。
B.文章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以对比,以此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途径。
C.文章第四段从两个维度,阐述了文艺作品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很有现实针对性。
D.文章运用多项事例论证,论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冠、婚、丧”本来是人生中的四大重要事项,现在却已经完全成为人们聚众吃喝和送礼的由头。
B.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文化传承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这有助于让民众了解中华的传统文化。
C.3D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于古老神话传说,票房实绩证明,影视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
D.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扶持资助力度,这能为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文艺作品的艺术创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