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8

书何易于

【唐】孙樵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铲去。吏争曰:今铲去,罪愈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丧,子弱业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辄出俸钱,使吏为办。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庭有竞民,易于皆亲自与语,为指白枉直。罪小者劝,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

会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状者,且曰: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赋如何?曰:上请货期,不欲紧绳百姓,使贱出粟帛。”“督役如何?曰:度支费不足,遂出俸钱,冀优贫民。”“馈给往来权势如何?曰:传符外一无所”“擒盗如何?曰:无盗。樵曰:予居长安,岁闻给事中校考,则曰某人为某县,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问其政,则曰某人能督赋,先期而毕;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费;某人当道,能得往来达官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盗。县令得上下考者如此。邑民不对,笑去。

樵以为当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为切。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继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选自《唐文粹》有删节)

【注】①榷管: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②矧:何况,况且。③传符:用作凭证的东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B.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C.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D.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舟上下”的“引”指拉的意思,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含义不同。
B.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此处指何易于的长官。
C.上下考指吏部考核官吏划分等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D.“传符外一无所与”的“与”指《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何易于体察百姓,不媚权贵。刺史乘船出游,何易于不役使百姓而亲自拉船,表达了对刺史的不满。
B.何易于心系百姓,不顾生死,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他冒着违抗诏令而获罪的风险烧掉茶树。
C.何易于一心为民,不求名利。不追求赋税、劳役、捉盗等方面的考核成绩,因此过路的高官也无法为他美言。
D.何易于爱护百姓,不滥施刑。每遇到有争执打官司的百姓,他都亲自过问,罪小的说服,罪大的杖责而不下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
(2)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小题5】孙樵写《书何易于》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
2023·湖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杂记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先 妣 事 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儒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疴,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注] ①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②殇:未成年而死。③姁姁(xǔ):和蔼亲切。④缉 :搓麻线。⑤问遗:亲友相馈赠。⑥洒然:很有秩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六来归  来归:出嫁,嫁过来B.室靡弃物        靡:无
C.每至夜分夜分:半夜D.遇僮奴有恩     遇:遇到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一组是(  )
①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 ②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③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 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⑤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⑥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A.①②③B.②⑤⑥C.①②④D.③④⑥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这是用儿时的无知来反衬今日的深切悲痛。
B.“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中“余则茫然”道出了自己当时年幼,对母亲事迹已经记忆不多,所以感情也有点模糊。
C.“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从侧面道出了母亲对下人的宽厚。
D.“十六年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这一笔道出母亲去世前牵挂幼子的慈爱。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2)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胜记                           胜:尽               西伯拘而演《周易》     演:推演
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               责:职责
D.仆诚已著此书                    诚:确实            垢弥甚耳                      弥:满
【小题2】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A.彼且奚适也
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实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①浮图慧褒,即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尽吾A志B也C而D不能E至F者G可以H无悔I矣J其K孰能L讥之M乎N此O余P之Q所得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给……命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意思相同。
B.以,因为,与《屈原列传》中“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的“以”意思不同。
C.相,帮助、辅助之意,与熟语“吉人自有天相”中的“相”意思相同。
D.所以,表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华山洞的位置,以及路边石碑的碑文,为下文记游说理做了铺垫。
B.华山洞的前洞地势平坦,且路程近,因而游览的人很多;后洞地势险峻,且路程较远,因而游览的人少。
C.作者一行人深入后洞,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了洞,“我”为此感到后悔,因为未能尽享游玩之乐。
D.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都是从记游中引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5】王安石认为想要看到奇伟的美景,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