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3 组卷3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公

林徽因

二三十年前,每一个老派头旧家族的宅第里面,竟可以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同许多小孩子既在那中间长大,也就习惯于里面各种错综的安排和纠纷,像一条小鱼在海滩边生长,毫不以那种戏剧性的集聚为稀奇。但那大部的戏剧此刻却并不在我念中,此刻吸引我回想的仅是错综的人物中的一个,他是我们的舅公,我们都叫他吉公。吉公是外曾祖母抱来的孩子。祖母等人如果讲到吉公小时的情形,必用一点叹息的口气说起这吉公是如何的顽皮,如何的不爱念书,尤其是对学问是如何的没有兴趣,长大起来,他也始终不能去参加他们认为光荣的考试。

吉公住在一个跨院的旧楼上边。在那楼上,我们所受的教育,所吸取的知识,许多确非负责我们教育的大人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随便说吧,最主要的就有自鸣钟的机轮的动作、世界地图、油画的外国军队军舰,以及照相技术的种种,但是最要紧的还是吉公这个人。吉公已是中年人了,但是对种种新鲜事情的好奇活像个孩子。在许多人跟前,他被认为是个不读书、不上进的落魄者,所以在举动上,在人前时,他便习惯于惭愧、谦卑、退让、拘束的神情,唯独回到他自己的旧楼上,他才恢复过来他种种已生成的性格,与孩子们和蔼天真地接触。

夏天某日,他看我走来便向我招手。他告诉我他私自学会了照相,家里新买到的一架照相机已交给他尝试。夜里,他点盏红灯,冲洗那种旧式玻璃底片,白日里他一张一张有耐性地晒片子,这还是第一次让我遇到!那时他好脾气地指点给我一个人看,且请我帮忙,两次带我上楼取东西。平常孩子们太多他没有工夫讲解的道理,此刻慢吞吞地也都和我讲了一些。吉公,谁教你怎么修理钟的?吉公笑了笑,一点不骄傲,却显得更谦虚的样子,努一下嘴,叹口气说:谁也没有教过吉公什么!”“这些机器也都是人造出来的,你知道!他指着自鸣钟,谁要是喜欢这些东西,尽可拆开来看看,把它弄明白了。”“要是拆开了还不大明白呢?我问他。他更沉思地叹息了。你知道,吉公想大概外国有很多工厂、教习所,教人做这种灵巧的机器,凭一个人的聪明一定不会做得这样好。说话时吉公带着无限的怅惘。

一次,我那喜欢兵器、武艺的祖父,拿了许多所谓洋枪到吉公那里,请他给揩擦上油。吉公开一瓶橄榄油,扯点破布,来回地把玩那些我们认为颇神秘的洋枪,一边议论着洋船、洋炮,及其他洋人做的事。吉公所懂得的均是具体知识,他把枪支拿在手里,开开这里,动动那里,演讲一般指手画脚地讲机器的巧妙,由枪到炮,由炮到船,由船到火车,一件一件。祖父感到惊讶了,这已经相信维新的老人听到吉公这许多话,相当地敬服起来,微笑凝神地在那里点头领教。大点的孩子也都闻所未闻地睁大了眼睛,我最深的印象便是那次祖父对吉公非常愉悦的脸色。

一年后,吉公离开我们家,却并不为着机器,而是出乎我们意料地为着一个女人。有一次有人请他去照相,照相的却是一位未曾出阁的姑娘。这事传到祖母耳里,这位家教谨严的女人便不大乐意。起前,她觉得一个未出阁的女子把相片交给一个没有家室的男子手里印洗,是不名誉、不正当的。并且这女子不是和我们同一省份的,事情尤其要谨慎。在这纠纷中,我才又听到关于吉公的一段人生悲剧。多少年前他是曾经娶过妻室的,一位年轻美貌的妻子,并且也生过一个孩子,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母子两人全都死去。现在她是吉公生命里的一个新转变,在他单调的日月里开出一条路来。不止在人情上,吉公和他人一样需要异性的关心和安慰,就是在事业的野心上,这姑娘的家人也给吉公以不少的鼓励,至少到上海去看火轮船的梦是有了担保,本来悠长没有着落的日子,现在骤然地点上了希望。虽然在人前吉公仍是沉默,到了小院里他却开始愉快地散步,注意到柚子树又开了花,晚上有没有月亮,还买了几条金鱼养到缸里。在楼上他也哼哼一点调子,把风景照片镶上好看的框子,拿出去托人代售。有时他还整理旧箱子。多少年他没有心绪翻检的破旧东西,现在有时也拿出来放在床上、椅背上,小孩子们好奇地问长问短,他也满不在乎了。忽然,他把婚事决定了,也不得我祖母的同意,便把吉期选好,预备去入赘。祖母生气到默不作声,只退到女人家的眼泪里去,呜咽她对这弟弟的一切失望。但吉公终于离开那所浪漫的楼屋,去另找他的生活了。

两年前我南下,回到幼年居住的城里去,无意中遇到一位远亲,他告诉我吉公住在城中,境况非常富裕;子女四人,在各个学校里读书,对科学都非常喜好,尤其是内中一个,特别聪明,屡得学校奖金等等。于是我也老声老气地发出人事的感慨。如果吉公自己早生三四十年,我说,我希望他这个儿子所生的时代与环境合适于他的聪明,能给他发展的机会,不再复演他老子的悲剧。并且在生命的道路上,我祝他早遇到同情的鼓励,敏捷地达到他可能的成功。这得失且并不仅是吉公个人的,可以算作是我们这老朽的国家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吉公是被抱来的孩子,所以他在家人面前总是谦卑、退让的模样,这与后文吉公在婚事上的表现形成对比。
B.吉公自己学会了照相,他第一次冲洗相片是在“我”的帮助下完成的,还给“我”讲了他平时没工夫讲的道理。
C.吉公拆开机器进行研究,还主动给“我”祖父的洋枪揩擦上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机器的热爱与对国家自强的渴望
D.祖母对给未曾出阁的姑娘照相一事的看法体现了她思想的狭隘,她的这一观念折射出了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笔法散文化,给人一种诉说家常的感觉,祖母眼中的吉公与后文中吉公的形象形成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B.小说在塑造吉公的形象时,既有语言、动作等正面刻画,又有侧面烘托,如通过祖父的反应可以看出吉公对机器的了解。
C.小说中通过描写吉公回到小院后开始注意到柚子树开花、晚上的月亮等细节变化,表现了吉公重新获得爱情后的喜悦。
D.小说最后一段的插叙揭示了吉公相对圆满的结局,使得对吉公人生的叙述更加完整,同时也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小题3】请简要赏析小说以“我”的回忆来进行叙述的妙处。
【小题4】有人在谈及本小说创作的个性及意义时,将其总结为“兼具个体精神与家国情怀”。请你结合小说文本对该评价加以阐释。
2023·湖北·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 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想想,招来了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虽然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但因为有一块传说是当年女娲补天时遗弃的大石头,遗璞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游玩观赏。
B.男人们不相信女人说的有关老贾“劳改”一年的话,是因为他们并不认为当年老贾下放到遗璞村时,受到村里不公正的对待。
C.遗璞村的人们常以省城老贾为骄傲,是因为老贾当了县委书记后没有忘记他们,给了遗璞村人很多的救济粮、救济款。
D.婆娘家转述蛮儿的话后受到男人斥骂,便不再言语了,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在男人说话时贸然插嘴是不妥的。
E.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以对话见长,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不仅表现了遗璞村人对遗璞的热爱之情,也细致地揭示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点。
【小题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酱油王

孟宪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酱字,指的是大酱,酱油即是由大酱演变而来的。大酱家家会做,可酿造酱油者却寥寥无几。

民国时期,热河有三王:一是酱油王,二是陈醋王,三是香油王。

说白了,就是做酱油的姓王,做陈醋的姓王,做香油的姓王。先说酱油王。

其实,热河做酱油的不止一家,但味道好的只此一家。啥叫味道好?人有百口,味有百家。八成人都说好吃,就是味道好了,没啥统一标准。

人的舌头就是唯一的标准。

酱油王的店铺临街,门面只一间小屋,屋里放着一口大缸,缸盖木制,厚有寸许,里面用棉花和布蒙上,盖上后严丝合缝,蝇子进不去。蝇子进去就糟了,下了蛆,酱油就完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一个小铁架,架上挂着三个打酱油用的提子,提子有一斤装的,有半斤装的,还有一两装的。一般人家买酱油,也就是一斤半斤的,多了一时吃不完,就变质了,只有饭馆买得多一些。

门面后院有三间房子,就是酿造酱油的地方。

酱油这东西,做多了不行。时间长了就长白酸,长了白酸的酱油虽说味道差不多,但颜色变了。本来是纯酱紫色的,夹杂了些许白点点,一看就恶心人没来买,这酱油就白搭了。做少了,又不够卖,这其中如何拿捏,就全靠酱油师傅了。

酱油王少年时流浪在山东平原县一家酱油铺当学徒。他忠诚老实,跟着师傅做酱油,累活脏活抢着干,很得师傅喜爱。师傅只有一个女儿,见酱油王虚心好学,为人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酱油王,同时也把酿造酱油的秘方传授给了酱油王。

后来,酱油王偕妻儿回到热河,也开了一家酱油铺。

酿造酱油,主要原料是大豆饼和麦子及麦麸混合制曲发酵而成。

热河这地方很少有麦子,但大豆谷子的质量相当好。酱油王摸索着用小米代替小麦,酿出的酱油味道与众不同。后来,酱油王又将松蘑晒干后混在豆饼和小米里发酵,酿出的酱油棕褐色,有光泽,用于给红烧菜肴上色最好。

此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酱油王的小店开了很多年,房子还是那么旧,丝毫看不出酱油王发达了。

有人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酱油王是装穷。

有人说酱油王这些年应该挣了不少大洋。

①酱油王就抿嘴笑:“包子有肉是不在褶上,可我不是包子啊!”

酱油王乐呵呵地说:“我挣了不少这个!”他扬扬手里的记账簿。

大家都知道,来酱油王这里记账的人多,以物抵顶酱油账的人也多。

附近来酱油王这里买酱油的,有时钱不凑手,便说一声:“记账,年底一并算清。”

酱油王就说:“好!记账!”

有的记了好几年,人都没了,酱油王还记啥账,一笔勾销了。

有的人买了酱油,记账,等秋后送来一升大豆或一串松蘑。酱油王也不计较多少,随便就把账目清了。

老张头吃饭离不开酱油王的酱油。他喜欢用酱油泡饭,还喜欢用酱油腌大葱,反正,餐餐必有酱油王的酱油佐饭。

②老张头每年腊月初五来结账,许多年都是这样。

这年腊月初五,老张头没有来。酱油王看看账簿,老张头也只有三块大洋的账,他皱皱眉头,看看窗外飘飘的大雪,就往棉袍里塞了两块大洋,推门踏着大雪去了老张头家。果然,老张头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眼窝深陷。见酱油王来了,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多有得罪了,王掌柜的,这厢赔礼了!”

酱油王忙还礼:“大哥何罪之有?”

老张头说:“今天是我还账的日子,可惜,不能前往。”

老张头从褥子底下摸出三块大洋:“嗯,早就准备好了!让你跑了一趟!”

酱油王没有收。酱油王从棉袍里掏出两块大洋:“大哥,不知你有病,过来看看,一点心意!”

老张头高低不肯收。酱油王扔下便走了。没过五天,老张头撒手西归。

③酱油王叹一声:“人间又少一知己啊!”流着眼泪把老张头的账勾了,几滴眼泪洇湿了账簿。

酱油王在热河有二三知己。老张头算头一个。老张头几十年如一日,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曾说过,酱油王的酱油,是用心酿造出来的,从不勾兑水掺假,没有一点儿邪味儿。人们闹不清老张头说的邪味指的是什么。

陈醋王算第二个。陈醋王也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说酱油王的酱油地道。

陈醋王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说的话,很有分量。不过,酱油王的酱油怎么地道?人们却说不出来。酱油王也只吃陈醋王的醋,他也说陈醋王的陈醋地道。可人们也说不出陈醋王的陈醋怎么地道。

香油王是第三个。香油王吃酱油王的酱油,吃陈醋王的醋。酱油王不但吃香油王的香油,还抽香油王亲自种出来的旱烟。

酱油王说,香油王的旱烟都有一股子清香。酱油王做了一件事,令热河人刮目相看。

19333月,长城抗战打响,酱油王请朱铁匠打五十把大砍刀,要亲自送往古北口。

见此,④朱铁匠也慷慨地说:“保家卫国,人人有份,我只收你铁钱,工夫白送!”

五十把大砍刀,被抗战勇士挥舞着,寒光闪闪,势不可挡。

热河人都对酱油王竖大拇指:“真爷们也!”

(选自《作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酱油王”一语双关:既指“做酱油的姓王”,又指他做酱油技艺高超,做出来的酱油味道地道,堪称业界之“王”。
B.小说较为细致地描写酱油王店铺以及其中的陈设、器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读后使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C.脸色蜡黄、眼窝深陷的老张头躺在炕上,但见到酱油王仍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赔礼道歉,可见老张头是一个诚信知礼之人。
D.酱油王和陈醋王都互相称赞对方产品“地道”,而人们却说不出来“怎么地道”,这是因为两人的制作方法都是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酱油王的动作和语言,含有几许轻蔑之意,软中带硬,巧妙地回应了“装穷”说法。
B.句子②表明老张头是酱油王的酱油的忠实客户,既照应前文,也为下文他没有来埋下伏笔。
C.句子③借助酱油王叹息和流泪的细节,真实地表现出他对于失去知己老张头的痛惜与悲伤。
D.句子④中朱铁匠的慷慨话语是在酱油王感召下说出的,凸显了人物形象,拓展了小说境界。
【小题3】小说题为“酱油王”,为什么还写了陈醋王和香油王?
【小题4】酱油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

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

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应道:是哟,槽子磨蚀了咧。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

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

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来。

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卸下柴禾担子站在崖前,逼了细尖尖的嗓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不再动人。不再亲切。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不是血肉之躯,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

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师傅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有山歌打得如同四妹子一样好听的么?有日夜转动的水碾子么?有切得极细极细而舍不得吸的烟丝么?

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后来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能让我挑让我选,让石匠喷着浓浓的烟雾慢慢同我讲。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小,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

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只有掌灯吃夜饭时,才看出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不会打山歌?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

那黑点,在这迷濛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终日流淌的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又意蕴深厚,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和“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小题2】小说中有关“烟”的意象多次出现,如“紫竹烟筒”、“纸烟”、“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等,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小题3】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篇关于《石匠留下的歌》的文学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