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5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6.6万辆和254.2万辆,累计销量渗透率达12.1%。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将迎来第一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退役潮,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妥善做好回收利用工作,不仅能促进电池金属原料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源头矿产资源的依赖和环境污染,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有助于更好激发消费意愿、促进汽车消费,培育壮大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截至9月底,171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回收服务网点9985个。由于处理成本高、赢利困难、管控不严,在正规渠道之外,仍有不少退役的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保隐患。

(摘编自韩鑫《破解动力电池回收课题》《人民日报》20211208日)

材料二:

93日,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在湖南韶山市动工建设。该生产线投资1.5亿元,年处理废旧锂电池达2.2万吨,可实现年产值7亿元,能够满足湖南省及周边省份废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的市场需求。

作为科研合作方,湘潭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张俊丰教授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复杂废气的深度协同治理,大大提升整个行业的清洁水平。在废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含氟剧毒物质、磷化物、氮氧化物、超细粉尘、易燃易爆挥发性有机物等复杂废气,十分危险而且难于净化,行业内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和技术。妥善治理这些复杂废气,成为废锂离子电池回收产业重中之重,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经过不懈努力,由张俊丰团队提出的创新思路和关键技术,围绕复杂废气治理申请发明专利6项(已获批4项),解决了这一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

(摘编自《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在湖南动工建设》《人民网》20220903日)

材料三:

在江苏,类似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共有1065个,主要由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等79家企业设立,网点数量占全国的7.6%,居全国第二位。初步测算,去年全省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回收量超2万吨,回收率约75%

省工信厅调研指出,2015年是新能源汽车快速市场化的开端,按照动力电池5-8年的使用寿命计算,首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今年将迎来退役潮

一边是近在眼前的动力电池退役潮,一边是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去年年初的5.3万元/吨涨至今年421日的47.5万元/吨,涨幅近十倍。涨价压力下,变废为宝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热度不断攀升。广发证券预计,到2030年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可达千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达84%

在江苏,面对动力电池回收这一想象无限的千亿级蛋糕,越来越多的企业争相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42414时,江苏现有动力电池回收企业3549家,其中1年内新成立的多达2311家。

(摘编自《江苏:新能源车电池回收,一个千亿级大市场》《新华日报》20220429日)

材料四:

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强化溯源管理。探索推广互联网+回收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设一批集中型回收服务网点。

同时,工信部将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行业标准,抓好标准宣传落实;加大高效再生利用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更新发布《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另外,还要加大政策支持,持续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树立一批梯次和再生利用标杆企业。工信部也将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

(摘编自《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万余,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初步建立》,《科技日报》202112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有所变化,2021年1月至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基本持平。
B.虽然百余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综合利用企业已在全国设立了近万个回收服务网点,但仍有不少退役动力电池没能被正规回收。
C.全国首条短程低碳废锂离子电池资源回收生产线能够在湖南韶山市动工建设,得力于张俊丰团队啃下了回收“硬骨头”。
D.面对动力电池回收这一千亿级“蛋糕”,江苏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都纷纷设立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网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大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报废环节,如何回收利用这些动力电池,就关系到环境污染治理、双碳目标实现等问题。
B.废锂离子电池回收过程中会产生含氟剧毒物质、磷化物、氨氧化物、易燃易爆挥发性有机物等复杂废气,这些废气十分危险且难于净化。
C.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了动力电池主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变废为宝”的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热度不断攀升。
D.工信部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支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及项目建设,这应有助于动力电池回收。
【小题3】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存在哪些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2023·河南周口·模拟预测
知识点:新闻、通讯、访谈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叶嘉莹:点燃现代人的诗词情

①《环球人物》:叶先生,您说没有诗词,您难以在人生的逆境中坚持下来。困顿时,哪些诗词给您以慰藉和勇气?

②叶嘉莹:晏殊写过一句词:“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满目河山都是引起你怀远的,可你怀念远人,远人就来到你面前了吗?你就飞到远人身边了吗?所以他说“空念远”,念远是白白的,没有用处的,伤春也是空伤春,他写的是两重的悲哀,也是两重的反省。晏殊解决的办法就是不如怜取眼前人。我大学毕业,曾经到私立的并不著名的学校去教书,但我讲课一样认真去讲。眼前要做的,我把它做好。我不能对不起陶渊明、杜工部、李太白。他们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一定要把他们好的东西讲出来。所以,一个人不要梦想,不要空想,不要空空地怀念过去,不要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重你的现在。

③《环球人物》:这有些像现在年轻人爱说的,“不恋过去,不惧将来”,然而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逆境中的悲伤自怜,古人如何克服?

④叶嘉莹:若以欧阳修为例,欧阳修历经宦海沉浮,晚年到颍州西湖定居,写了十首《采桑子》,每首的第一句结尾都是“西湖好”,而他所写的西湖景物,无论任何季节,任何天气,没有一时一处不美好。读一遍就能体会到他遣玩的意兴。他不是肤浅的欢乐的追逐,他是透过悲慨写欢乐。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我们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有的人悲哀,对世界都痛恨,都悲观,也有人盲目享乐。可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

⑤《环球人物》:顾先生说得真好,“有生之事业,乐观之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是在追逐事业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体会了顺逆无常,生出许多人生际遇的感怀,甚至是伤怀。

⑥叶嘉莹:那么,你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样写大江,李后主写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写的只是悲哀的一面,没有反省和超脱的一面。苏东坡则不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悲哀感慨之中有一种超脱,一种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通古今而观之,这是做人要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⑦《环球人物》:对现在很多年轻人来说,在一地成长,在一地读书,又在一地工作,回忆过往,每个地点都能让人产生乡情。而思乡,恰好是古诗词另一个恒久的主题,对吗?

⑧叶嘉莹:韦庄有《菩萨蛮》五首。第二首,他在江南,人家劝他“未老莫还乡”,他坚持一定要回到故乡。可是到第三首,他说“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我现在不得不离开江南了,回想才觉得当年在江南的那一段日子,还是好的,还是快乐的。我当时是年轻的,春天时穿上美丽的春装。薄,那么轻松美好的衣服。你要知道,最难得的是你生命中精力最饱满的那一段生活——你的青春,你的韶华。

⑨《环球人物》:朱光潜曾比较中西爱情诗,“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姻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之后婚姻,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所以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

⑩叶嘉莹: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是“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了“生别离”的两个人,其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两句,就真正是惊心动魄——纵使你不甘心放弃,决心等到底,可你有多少时间等待?一年很快就到岁暮,人生也很快就到迟暮。一旦无常到来,一切都归于寂灭,这是多么令人恐惧而又不甘的事!事实上,这又是绝不可避免的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多么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带有如此震动人心的力量。

⑪《环球人物》:除了欢情与别愁,我们还能从有关爱情的诗词中读出什么感悟?

⑫叶嘉莹:欧阳修《蝶恋花》里有一句:“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真是神来之笔。这个窄袖轻罗的女子低头采莲,从荷塘的倒影里忽然发现自己容颜的美好。一个人,也许你终其一生从未发现过自己的美丽,不只是外表,还有品格、修养、志意。你任凭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没有珍重过自己,没有爱惜过自己,没有想过自己还可以完成什么。当采莲女子发现自己的美,“芳心只共丝争乱”,这是觉醒、反省的时刻,我这一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的美好应该交付给谁?作为读词的人,你们的一生又该交付给什么,你们是否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7年第6期)

相关链接:

(1)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4年11月,90岁时回国定居。

(2)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3)“我第一次听先生讲课,只觉惊为天人。”叶嘉莹门下的博士后蔡雯对《环球人物》记者感叹道,“听先生的课与讲座,听得越多,便越发觉得一切情感都能在古诗词中、在千百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深切的、直抵灵魂的共鸣。在现代社会里生存,你的种种苦乐,都可以在数千年的文化原乡中找到最大的共情、共鸣、共振。拥有了这片文化原乡中的诗意,你就不会孤独。”

(4)《朗读者》节目组联系到叶嘉莹先生,想请她上节目,但93岁的老先生想了想,没答应。她说想学习杨绛先生,把自己“关”起来。她的“关”不是为了幽居与隐逸——叶嘉莹现在定居南开大学,不外出的时候,她或是“关”在西南村的寓所里讲课,或是“关”在迦陵学舍里著述。她皓首著书,鹤发授课,正是为了把古体诗词的火种传下去,燃出现代人那一份怦然心动的热情。

【小题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顿时,叶嘉莹从晏殊的词中得到了慰藉和勇气,明白不能空空地怀念过去,更不能白白地梦想将来,要珍惜现在“怜取眼前人”。
B.叶嘉莹认为,面对逆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操的人,虽认识人生可悲慨的一面,仍能够看到世间可欢喜可赏爱的一面”,应像欧阳修那样“透过悲慨写欢乐”。
C.同样写大江,李后主没有反省和超脱,因而笔下只是悲哀;苏东坡拥有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因而笔下透出一种欢快的心绪。
D.“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平常而朴实的语言,却有震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我们的相思最易在古诗词中找到共鸣”的很好例证。
【小题2】下列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先生作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者,对古诗词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入的研究,几十年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她对中国古诗词的那份理解和激情点燃了许多现代人的诗词情。
B.“叶落归根”,90岁高龄时叶先生回国定居,从此拒绝一切活动和荣誉,一门心思把自己对古诗词的研究成果教给后辈,为中国古诗词的传承奉献力量。
C.在叶嘉莹先生看来,感受古诗词的欢情和别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思考自己能否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完成的人。
D.思乡是古诗词中一个恒久的主题,叶嘉莹先生对《菩萨蛮》五首其三中,“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剖析,有力诠释了这一主题。
【小题3】访谈中,叶嘉莹先生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你觉得先生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请结合访谈的相关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28日正式公布该校“双一流”建设方案。这份方案提出了北大从现在至2048年的“三步走”建设目标以及未来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旨在全方位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围绕这些建设目标,北大还制定了“30+6+2”的学科建设项目布局:面向2020年,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面向2030年,部署理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会科学等6个综合交叉学科群,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研究,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此外,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学校还将布局和建设以临床医学+X、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代表的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北大表示,未来几年学校将紧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通过在人才培养体系、人事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建成世界一流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形成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流动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北京大学公布“双一流”建设“三步走”方案》,新华社北京2017年12月29日电,有删改)

材料二

大学孕育大师,大师成就大学,这一话题自中西方产生成规制的、能称之为大学的机构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更需呼唤大师。

在“双一流”建设的热潮中,大师成为一流大学建设的标杆、灵魂和旗帜,因此我们更需呼唤大师。一所学校有无大师,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质量和向一流大学的迈进程度。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的不可替代的力量,也是引领和感召青年教师形成师之为师境界的无形力量。

可以说,“双一流”建设既不能缺“大楼”,也不能缺“大师”,这是全面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的一体两面,是一种完整的追求。但相比较而言,人的因素是更重要的,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人的潜能一旦迸发出来,是任何物质条件所不能取代的。

(《“双一流”建设更唤大师》,2017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材料三

清华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强调了“4个学科领域+20个学科群+8个独立学科”。将现有11个学科门类整合为工程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生命科学与医学4个学科领域。工科在持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具有突破性、颠覆性的重大技术的创新,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理科要进一步提升水平,努力取得原创性、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学术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学科要进一步强化基础,争取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生命科学和医学在进一步突出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加强学科的交叉融合。此外,还拟从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传承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着力改革。

材料四

记者: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新百年,清华也提出了“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发展思路。未来,在文化建设上,清华怎样布局?

邱勇: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没有文化的独特性,很难成为一流大学。形成优秀的大学文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大的挑战。100多年来,清华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与传统。“双一流”建设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凝练新时代的清华精神,加大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环境、文化传播等工作,加快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构建,持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2017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向未来,北大将布局和建设一系列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B.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方案的目的是重点建设3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优势学科,推动部分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
C.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提出的建设方案中,都包括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内容。
D.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清华大学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着力学科建设,力求在“双一流”建设中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并注重研究的创新性、突破性等。
B.大师的学术与人格双重魅力在学生中具有天然的感召力、亲和力,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教育和人格熏陶。
C.人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在当今中国“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应以大师来衡量一流大学或学科。
D.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机构,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文化传承,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以前的更新换代,5G网络是一次更大的飞跃。事实上,高通在其网站上宣称5G的“革命意义可与汽车和电力相比”。

显然,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配合上5G网络环境,网速可达4G的9-20倍。而5G网络下的延迟也只有4G的1/10。

5G的到来也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到时候,几乎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另一个巨大的变化在于:5G不仅仅是为手机设计的。它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无论是电子设备、工业机器,还是农用机械甚至汽车,都会接入网络。举例来说,5G协议允许一些数据插队,在其他数据之前进行传输。也就是说,在2023年,当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需要通信以避免碰撞时,它们的数据可获得比你正在线观看的《星球大战》更高的优先级。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因5G而兴奋不已。这一新标准之所以能够提升速度,一方面需要更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网络频段,另一方面也需要占用毫米波频段。毫米波基站只有150米的覆盖范围,这也就是说网络服务商不仅需要升级现有的收发设备(小型基站),它们还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

(摘编自《5G会带来什么》,美国《环球科学》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在这个机会重重、激流暗涌的时代,有两个城市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芬兰的奥卢是一个多雪的城市,在无线通信方面耕耘50余年;7600千米之外的中国深圳,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成为移动网络领域的后起之秀。奥卢拥有两家顶级高校和无数高级研究中心,是芬兰最受学生欢迎的城市,也是芬兰创新教学理念的先行者。同时该市公共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公司之间由来已久的合作文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而从全中国范围来看,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较少,学术水平和顶级大学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便如此,这一教育劣势并未让深圳失去人才支持,因为当地提供了大量针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在深圳落户难度不大,还能获得一次性住房补贴。此外,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过的首席执行官或知名学者甚至可以获得数百万元的安家费。

(摘编自《5G,谁主沉浮》,《人民周刊》2018年第6期)

材料三: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政府和媒体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其主导的5G技术无端猜疑、横加指责甚至肆意抹黑,安全性是一些西方国家抹黑华为的重点。5G技术将开创“万物互联”时代,与人类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其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很正常,没有哪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会在此问题上“天真”,对5G技术采取慎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何认识判断5G技术的安全性,还是要用科学和事实来说话。归根到底,安全性是个技术问题,应根据科学和事实做出分析判断。从政治考量或认知偏见出发“扣帽子”“打板子”,制造恐慌心理,甚至施压胁迫,其结果就是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的,只会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错失新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损害普通消费者的利益,损人害己。

网络安全是复杂棘手的全球性挑战,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合作应对,5G时代更是如此。在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方面,中欧应该保持有效沟通,善加利用联合国系统内和中欧之间的网络安全对话机制,而不受不良舆论的干扰和误导。

(摘编自《让合作成为5G时代的关键词》,《光明日报》2019年3月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G网络较之于以往的更新换代是一次更大的飞跃,其网速更快,流量巨大提升,体现的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新世界。
B.5G网络建设中,毫米波基站是重点,为解决毫米波基站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就需要安装更多的基站。
C.芬兰的奥卢践行创新的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其倡导的合作文化也强化了当地技术的研发,这些因素让该市在5G领域中呈现优势。
D.在5G即将开创的“万物互联”时代,任何负责任的国家都不会在网络安全上放松要求,但不能以此无端指责别国的技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5G网络会比4G快得多,在实际应用中,一部5G手机,网速可达4G的9-20倍。5G网络下的延迟也比4G小得多。
B.5G意味着流量的巨大提升,5G到来的时候,所有的手机套餐都会提供廉价而且真正不限量的网络流量。
C.深圳地区利用经济优势,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多方引进人才,有望成为5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D.网络安全性不仅是个技术问题,应根据科学和事实做出分析判断,还是个政治问题,也要从政治方面考量。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在报道5G网络时的侧重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