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已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的含义相同。
B.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在十五岁时行加冠礼。童子指少年人,未成年男子。
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的含义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的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仪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泥古守旧无补时政,天下的得失与是否承袭古制无关。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逆人之心,臣愿大王图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小题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22-23高一下·河南郑州·期中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说苑》《新序》(《战国策》整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谓子罕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固免矣乎”与“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相同。
B.“智于汤、武”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鼓”字含义不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白,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2)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已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B.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C.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D.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登试说公”与《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中的“说”含义不同
B.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
C.离,离间,文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产生隔阂”与“离愁别恨”的“离”含义不同。
D.虽,即,与《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的“虽”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封锁关隘,不准中山使者通行,想割让平邑来贿赂燕、赵两国,让他们出兵进攻中山。蓝诸君知道燕、赵会贪求土地背弃盟约,所以很担心。
B.蓝诸君希望张登能出使燕、赵两国,使其帮助中山君称王,平定事端,于是他按照张登请求,假扮齐王,细听张登对齐王的劝说,称赞了张登的说法。
C.张登打算游说齐王,用土地贿赂燕、赵,使其攻打中山国,是想废掉中山君的王号。但这样做破费钱财,还会遇到危险,而不用土地也能让中山国废掉王号。
D.张登认为如果齐王说要帮助中山君称王,中山君把齐王的话转告给燕、赵两国,使燕、赵两国同齐国不再来往,即使割让一百个平邑,燕、赵两国也一定不会接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
(2)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
【小题5】结合文本分析张登为中山君摆脱危机和烛之武退秦师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田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使于秦,窥以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古代的官职名,和太师、太保一起,位列“三公”,文中的“太傅”是太子太傅,太子太傅一般认为就是太子的老师。
B.“左右”有多种含义,可以是方位词,指左和右两边;也可以是名词,指身边跟随的人。文中是后一个意思。
C.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是古代的交际用语。用于上称下或同辈相称。
D.文中“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鞫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消除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鞫武以为收留他对燕国很不利,建议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不要泄露谈话内容。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重用荆轲,是想让他胁迫秦王返还诸侯的全部土地;或者刺杀秦王使秦大乱,六国趁机合纵破秦。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