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荆公子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智于汤、武;并二十五人之力,力于彭祖,以治天下,其免矣乎!

伯牙子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宋司城子罕之贵子韦也,入与共食,出与同衣。司城子罕亡,子韦不从;子罕来,复召子韦而贵之,左右曰: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子罕曰:吾唯不能用子韦,故至于亡;今吾之得复也,尚是子韦之遗德余教也,吾故贵之,且我之亡也,吾臣之削迹拔树以从我者,奚益于吾亡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其固免矣乎”与“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
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D.“善哉乎鼓琴”与“素善留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作者是为了论述弹琴时有知音的重要性。
C.面对身边人的质疑,子罕指出因为不能重用子韦,才导致逃亡。现在再次回来,是因为子韦曾教导他,所以子罕重用子韦。
D.孔子认为,中行氏尊重贤明的人却不能任用,轻视不贤明的人又不能斥退,以致于贤明的人与不贤明的人都对其怨恨仇视。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善子韦也,君亡不从,来又复贵之,君独不愧于君之忠臣乎?
(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小题5】本文所体现的人才观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2-23高二上·山西太原·期末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说苑》杂记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魏,取宁邑,诸侯皆贺。赵王使往贺,三反不得通。赵王忧之,谓左右曰:“以秦之强,得宁邑,以制齐、赵。诸侯皆贺,吾往贺而独不得通,此必兵我,为之奈何?”左右曰:“使者三往不得通者,必所使者非其人也。曰谅毅者,辨士也,大王可试使之。”

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秦王使使者报曰:“吾所使赵国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谅毅对曰:“下臣之来,固愿承大国之意也,岂敢有难?大王若有以令之,请奉而西行之,无所敢疑。”

于是秦王乃见使者曰:“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赵能杀此二人,则可。若不能杀,请今率诸侯受命邯郸城下。”谅毅曰:“赵豹、平原君,亲寡君之母弟也,犹大王之有叶阳、泾阳君也。大王以孝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叶阳君、泾阳君之车马衣服,无非大王之服御者。臣闻之:‘有覆巢毁卵,而凤皇不翔;刳胎焚夭,而麒麟不至。’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秦王曰:“诺,勿使从政。”谅毅曰:“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秦王乃喜,受其币而遇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B.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C.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D.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必加兵我”与“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加”字含义不相同。
B.“则受书币”与“千金之资币物”(《荆轲刺素王》)两句中的“币”字含义不相同。
C.“以孝治闻于天下”与“可得闻与”(《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D.“受其币而厚遇之”与“邻之厚”(《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厚”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下宁邑后,赵王派去祝贺的使者不被秦王接见,大臣们认为派谅毅出使可以见到秦王。
B.谅毅到了秦国后,恭敬地献书上奏,希望秦王言明赵国使者的过错,并表示如有过错愿意奉行秦王的命令。
C.对于诛杀赵豹和平原君的苛求,谅毅以秦国孝治原则和人伦之道为理由进行了委婉的辩解。
D.谅毅能言善辩,应对有方,不辱使命,秦王接受了谅毅的礼物并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使臣受大王之令以还报,敝邑之君,畏惧不敢不行,无乃伤叶阳君、泾阳君之心乎?
(2)敝邑之君,有母弟不能教诲,以恶大国,请黜之,勿使与政事,以称大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赵盾举韩厥,晋君以为中军尉;赵盾死,子朔嗣为卿。至景公三年,赵朔为晋将,朔取成公姊为夫人,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晋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至赵盾,遍告诸将曰:“赵穿弑灵公,盾虽不知犹为首贼。臣杀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后妄诛,妄诛谓之乱臣。”屠岸贾不听。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括,皆灭其。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后生男,乳,朔客程婴持亡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疾问韩厥,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皆赢姓也,中衍人面鸟喙,降佐殷帝太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今及吾君,独灭之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君图之。”景公问曰:“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以实对,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军,将军遂返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选自《说苑·复恩》,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B.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C.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D.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有绝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灭其族”中的“族”与“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中的“族”含义不同。
B.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有时也指占卜之人。文中指前者。
C.“唯君图之”与“唯求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唯”含义相同。
D.“具以实对”与“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具”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当上了司寇,他想作乱,于是借惩治谋杀晋灵公的凶手来罗织赵盾的罪名,从而灭掉其全族。
B.韩厥认为赵盾当时在外地,未参与杀害晋灵公之事,且故去的晋成公也没有追究其责任,现在杀掉其后代,是否定晋成公的做法。
C.程婴感激赵朔的恩惠,抱其子逃进山中躲藏;晋景公生病,占卜后得知是大业后人在作崇,就立即找韩厥询问赵氏孤儿之事。
D.赵武、程婴拜见诸将军后,将军们就跟程婴、赵武一道攻打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晋景公赐给赵武跟从前一样的田地采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厥告赵朔趋亡,赵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且不恨。”
(2)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令,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
【小题5】韩厥是如何报恩的?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

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新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

【注】①邪慝:邪恶。②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③证:征兆,迹象。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火F击鼓G画H陈诈兵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商初贤相。李白《行路难》中“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有关他的典故。
B.自辅,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句式相同。
C.而,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而”的意义不相同。
D.谢,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意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伊尹认为无论是尧、舜、禹举贤,还是他人单凭主观意愿用人,都无法做到万无一失。
B.材料一认为,明君在求得那些或辅佐君王或管理百官的贤才后,还应给予他们应有的尊荣。
C.材料二中越国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成年人认为石买贪婪好利,是一个重细节却没有远见的人。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为君之道关键在于举贤用贤的观点,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各有侧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
(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
【小题5】越王勾践大败于吴国,直接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一观点?请指出并简要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