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今山东蝗虫所在流满,仍极繁息,实所稀闻。河北、河南,无多贮积,傥不收获,岂免流离?事系安危,不可胶柱,纵使除之不尽,犹胜养以成灾。陛下好生恶杀,此事请不烦出容臣出牒处分。若除不得, 臣在身官爵,并请削除。

(节选自姚崇《答捕蝗奏》)

材料二: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姚)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②,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劝。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③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④,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之。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昔楚王吞蛭而厥疾瘳,叔敖断虵福乃降。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②螟蜮:吃禾苗的害虫。③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④袄:同“妖”。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加句读,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指“皇帝的命令”,《红楼梦》中“敕造宁国府”的“敕造”,意为奉皇命而建。
B.乞,文中义为“请求”,与《陈情表》中“愿乞终养”的“乞”意思相同。
C.胜,文中义为“尽”,与《春江花月夜》中“青枫浦上不胜愁”的“胜”意思相同。
D.然,文中义为“认为……正确”,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然”意思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认为,灭蝗之事关乎百姓生计和国家安危,不可拘泥于定法,要坚决除蝗, 即使不能把蝗虫消灭干净,也比留下它造成灾害强。
B.姚崇虽然知道灭蝗的意义重大,但对于能否成功地灭掉蝗虫并无十足把握,因此做好了准备,如果失败,则自请免除所任一切职务。
C.汴州刺史以刘聪除蝗失败为例证,认为“除天灾者当以德”,拒绝服从除蝗的命令,姚崇借修德反唇相讥,令其心生畏惧,转而捕蝗。
D.面对灭蝗将损伤天地万物“和气”的批评,姚崇以楚王和孙叔敖之事来证明蝗虫可灭,并明确地表示,如由此致祸,绝不推诿给他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亦有反道而适权者。
(2)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
【小题5】姚崇为什么要坚持除蝗?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辽宁大连·二模
知识点:欧阳修(1007-1072)《新唐书》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裴矩,字弘大,绛州闻喜人。隋高祖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以母忧去职。高祖已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累迁吏部侍郎,名称职。

帝在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踵至,讽帝悉召天下奇倡怪伎,大陈端门前,百官都人列缯楼幔阁夹道,被服光丽。蛮夷嗟咨,谓中国为“仙晨帝所”。天子以为诚,谓宇文述、牛弘曰:“矩所建白,皆朕之志,未发,矩辄先闻,非悉心奉国,焉能是邪?

从帝巡塞北,幸启民帐。时高丽遣使先在突厥,启民引见帝。矩因奏言:“高丽本孤竹国,周以封箕子,汉分三郡,今乃不臣,先帝疾之,欲讨久矣。方陛下时,安得不事?请面诏其使,令归语王,有如旅拒,方率突厥诛之。”帝纳焉。高丽不听命,征辽自此始。王师再临辽,皆从,以劳加右光禄大夫。

矩性勤谨,未尝忤物。化及僭位,矩尚书右仆射。后为窦建德所获,建德以矩隋旧臣,遇之厚。建德败,来朝,擢殿中侍御史,爵安邑县公。时突厥数盗边,唐高祖遣使约西突厥连和,突厥因请婚。帝曰:“彼势与我绝,缓急不为用,奈何?”矩曰:“然北虏方炽,岁苦边,若权顺许,以示嘉慰,须我完实更议之。”帝然其计。

太宗即位,疾贪吏,欲痛惩之,乃间遣人遗诸曹,一史受馈缣,帝怒,诏杀之。矩曰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帝悦,为群臣言之,曰:“矩遂能廷争,不面从,物物若此,天下有不治哉?”

年八十,精明不忘,多识故事,见重于时。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曰敬。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矩曰/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
B.矩曰/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
C.矩曰/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
D.矩曰/吏受赇/死固宜/然陛下以计绐之/因即行法/所谓罔人/以罪非道之/以德之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母忧,亦称丁母忧。古代官员由于父母亡故必须暂时辞官回乡守制称作丁忧,但朝廷因特殊情况亦可要求其留在朝廷或提前将其召回。
B.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与“登极”“践祚”“即位”等都指旧帝死后新帝登上皇位。
C.署,古代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与文中“迁”“擢”“爵”“赠”等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D.谥,指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文中“敬”是裴矩的谥号,“太宗”是李世民的谥号,都有褒扬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矩身经乱世,处事谨慎。他前后侍奉多位帝王,都受到皇帝的倚重和厚待,这与他精通朝典礼仪规矩、为政勤勉、善于谋划是分不开的。
B.裴矩敢于讽谏,能够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外国使节纷纷入朝进贡,隋炀帝大搞排场,铺张奢靡,裴矩曾极力劝阻,虽未被采纳,但后来皇帝也肯定了他全心为国的忠诚。
C.裴矩熟知历史,精于谋略。他引述史实先帝遗志,向隋炀帝提出收服高丽的策略,从此开启了征伐辽东的战争。
D.裴矩富于智慧,懂得妥协。当时突厥多次到边境抢掠,唐高祖派遣使者邀请西突厥订立和约,突厥乘机要求联姻,皇帝为之忧心,裴矩给出一计,得到皇帝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矩所建白,皆朕之志,未发,矩辄先闻,非悉心奉国,焉能是邪?
(2)然北虏方炽,岁苦边,若权顺许,以示嘉慰,须我完实更议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之族叔也。顺德仕隋为右勋卫,征辽当行,亡命太原,素为高祖亲厚。时群盗并起,郡县各募兵为备。太宗将起兵,令与刘弘基募士于外,声备贼,至数万人,乃结队按屯。大将军府建,拜统军。从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俱有战功。寻与刘文静击屈突通于潼关,每战摧锋。及通将奔洛阳,顺德追及于桃林,执通归京师,遂定陕县。高祖即位,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讨建成余党。太宗践祚,食千二百户,赐宫女,诏宿内省。

俄以受赇为有司劾发,帝曰:“顺德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因赐帛数十愧切之。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以赂破法,不可赦,奈何又赐之?”帝曰:“使有耻者,得赐甚于戮;如不能,乃禽兽也,杀之何益?”

李孝常谋反,坐与交,削藉为民。岁余,帝阅功臣图,见其像,怜之,遣宇文士及视顺德,顺德方颓然醉,遂召为泽州刺史,复爵邑。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先是,长吏多受百姓馈饷,顺德纠挝,一无所容,称为良牧。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日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未几而卒,太宗遣使吊祭,赠荆州都督,谥日襄。贞观十三年,封邳国公。永徽中,加赠开府仪同三司。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B.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C.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D.寻又坐事/免丧息女/感疾甚/帝薄之/谓房玄龄曰/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胡足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也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会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顺德虽为隋朝旧臣,却因为和李家有亲戚关系,在征辽途中转而逃往太原,投靠李渊,在李唐王朝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李渊信任。
B.面对长孙顺德的受贿事件,唐太宗认为奖赏会让知耻者幡然醒悟,于是不但不处罚他,还赐给他数十匹丝绢,希望他能够从中领悟,引以为戒。
C.因与李孝常有交往而被牵连取消官职之后,长孙顺德非常颓丧,整日醉酒,皇帝知道后念及他是功臣,重新起用他并恢复其爵位和食邑。
D.虽然对长孙顺德不是很满意,但他死后皇帝还是很体恤,还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他为荆州都督,赐谥号襄,之后还两次追封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当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
(2)顺德素少检,侈放自如,至是折节为政,以严明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鯈亭记

欧阳修

①禹之所治大水,岷山导江,其一也。江出荆州,合沅、湘,合汉、沔,以输之海,其为汪洋诞漫,蛟龙水物之所凭,风涛晦冥之变怪,壮哉,是为勇者之观也。

②吾兄晦叔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

③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今吾兄家荆州,临大江,舍汪洋诞漫壮哉勇者之所观,而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击壶而歌,解衣而饮,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注] ①游鯈(tiáo):游动的白色小鱼,语出《庄子》濠梁论辩故事,此处寓自得其乐意。②诞漫:广阔无垠。③击壶而歌:语出《世说新语》:“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小题1】第①段“其为汪洋诞漫”中的“其”指          。(用现代汉语回答)
【小题2】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根据上下文和相关注释,推测第③段吾兄欧阳晦叔“击壶而歌”的原因。
【小题4】联系全文,对第③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首强调,在一般人意识里,“壮者”不必登上高山临近大河,就能体会山水之乐。
B.欧阳晦叔家居荆州,“临大江”,却“规地为池,方不数丈”,这种选择,令人赞叹。
C.本段突显“壮”“勇”“乐”“适”等关键字眼,运用对照手法,文气流畅,脉络清晰。
D.作者认为欧阳晦叔与享受濠梁之乐的庄周的人生旨趣相通,故名其亭曰“游鯈亭”。
【小题5】用一句话概述本文主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