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罗素在《中国问题》里讨论我们民族的性格,指出三个弱点:贪污、怯懦和残忍。罗素的这番话引起我的不安,也引起我由中国民族性的弱点想到普遍人性的弱点。

残酷的倾向,似乎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它是像盲肠一样由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劣根性,还没有被文化洗刷净尽。小孩们大半欢喜虐害昆虫和其它小动物,踏死一堆蚂蚁,满不在意。用生人做陪葬者或是祭典中的牺牲,似不仅限于野蛮民族。罗马人让人和兽相斗相杀,西班牙人让牛和牛相斗相杀,作为一种娱乐来看……这类事实引起一部分哲学家,如中国的荀子和英国的霍布斯,推演出“性恶”这样一个结论。

有些学者对于幸灾乐祸的心理,不以性恶为最终解释而另求原因。最早的学说是自觉安全说。拉丁诗人卢克莱修说:“狂风在起波浪时,站在岸上看别人在苦难中挣扎,是一件愉快的事。”卢克莱修以为使我们愉快的并非看见别人的灾祸,而是庆幸自己的安全。霍布斯的学说也很类似。他以为别人痛苦而自己安全,就足见自己比别人高一层,心中有一种光荣之感。苏格兰派哲学家如培恩之流以为幸灾乐祸的心理基于权力欲。能给苦痛让别人受,就足显出自己的权力。这几种学说都有一个公同点:就是都假定幸灾乐祸时有一种人我比较,比较之后见出我比人安全,比别人高一层,比别人有权力,所以高兴。

这种比较也许是有的,但是比较的结果也可以发生与幸灾乐祸相反的念头。比如我们在岸上看翻船,也可以忘却自己处在较幸运的地位,而假想自己在船上碰着那些危险的境遇,心中是如何惶恐、焦急、绝望、悲痛。将己心比人心,人的痛苦就变成自己的痛苦。痛苦的程度也许随人而异,而心中总不免有一点不安,一点感动和一点援助的动机。有生之物都有一种同类情感。对于生命都想留恋和维护,凡遇到危害生命的事情都不免侧然感动,无论那生命是否属于自己。

由此可知,遇着旁人受苦难时,心中或是发生幸灾乐祸的心理,或是发生恻隐之心,全在一念之差。一念向此,或一念向彼,都很自然,但在动念的关头,差以毫厘便谬以千里。念头转向幸灾乐祸的一方面去,充类至尽,便欺诈凌虐,屠杀吞并,刀下不留情,睁眼看旁人受苦不伸手援助,甚至落井下石,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冤气弥漫、黑暗无人道的场所;念头转向恻隐一方面去,充类至尽,则四海兄弟,一视同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有所养,幼有所归,鳏寡孤独者亦可各得其所,这样一来,世界便变成一团和气、其乐融融的场所。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生存与死灭的歧路全在这一转念上面,所以这一转念是不能苟且的。

这一转念关系如许重大,而转好转坏又全系在一个刀锋似的关头上,好转与坏转有同样的自然而容易,所以古今中外大思想家和大宗教家,都紧握住这个关头。各派伦理思想尽管在侧轻侧重上有差别,各派宗教尽管在信条仪式上互相悬殊,都着重一个基本德行。孔孟所谓“仁”,释氏所谓“慈悲”,耶稣所谓“爱”,都全从人类固有的一点恻隐之心出发。他们都看出在临到同类受苦受难的关头上,一着走错,全盘皆输,丢开那一点恻隐之心不去培养,一切道德都无基础,人类社会无法维持,而人也就丧失其所以为人的本性。这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平凡而亦极伟大的发现,一切伦理思想,一切宗教,都基于这点发现。这也就是说,恻隐之心是人类文化的泉源。

(摘编自朱光潜《谈恻隐之心》)

材料二:

霍布斯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

(摘编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酷的倾向,是普遍人性的弱点,中西方都有哲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推演出“性恶”这个结论。
B.卢克莱修、霍布斯对幸灾乐祸的解读类似,认为人在比较中因安全而高兴、光荣,是“性恶”表现。
C.“野蛮与文化,恶与善,祸与福”等二元关系的表述,体现了作者是在矛盾变化中看待事物的发展。
D.恻隐之心生发出“仁”“慈悲”“爱”,是伦理思想和宗教的基础,所以恻隐之心成了人类文化的泉源。
【小题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愿看见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因而他能够克制他的自尊心或自爱心。
B.柔弱和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比其他人更应该具备怜悯心,而这也是人类唯一具有的美德。
C.怜悯是纯粹的天性的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怜悯心的自然性在动物身上有着较充分的体现。
D.作者认为,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难以摧毁,所以世界上不存在十恶不赦的人。
【小题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所说“恻隐之心”的一项是(       
A.“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记念刘和珍君》)
B.“格里高尔顿时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变形记》)
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祝福》)
D.“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大卫·科波菲尔》)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22-23高三上·吉林长春·期末
知识点:朱光潜(1897-1986)卢梭学术论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永恒的《蒙娜•丽莎》

①去夏访巴黎卢浮宫,得摩挲《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达•芬奇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我虽然不知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从那轻盈笑靥里我仿佛窥见人世和谐静穆的意境。这种境界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里,也常隐约领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②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③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梦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些人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地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④从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产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旅行家一天走上二百里已算飞快,现在坐飞艇不用几十分钟就可走几百里了。中世纪的著作家要发行书籍须得请僧侣或抄手抄写,一个人朝于斯夕于斯的,一年还不定能抄完一部书,现在大书坊每日可出书万卷,任何人都可以出文集诗集了。中世纪许多书籍是新奇的,连在近代,以培根、笛卡尔那样渊博,都没有机会窥亚理斯多德的全豹,近如包慎伯,三四十岁时才有一次机会借阅《十三经注疏》。现在图书馆林立,贩夫走卒也能博通上下古今了。中世纪画《蒙娜•丽莎》的人须自己制画具自己配颜料,作一幅画往往须三年五载才可成功,现在美术家每日可以成几幅乃至于十几幅“创作”了。中世纪人想看《蒙娜•丽莎》须和作者或他的弟子有交谊,真能欣赏他,才能侥幸一饱眼福,现在卢浮宫好比十字街,任人来任人去了。

⑤这是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据历史家说,我们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得多了。话虽如此说,我对着《蒙娜•丽莎》和观赏《蒙娜•丽莎》的群众,终不免有所怀疑。

⑥在这个现世纪忙碌的生活中,哪里还能找出三年不窥园、十年成一赋的人?哪里还能找出深通哲学的磨镜匠,或者行乞读书的苦学生?现代科学和道德信条都比从前进步了,哪里还能迷信宗教崇尚侠义?我们已没有从前人的呆气,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别的不说,就是看《蒙娜•丽莎》也只像看破烂朝报了。

⑦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如果从纽约到巴黎还像从前乘帆船时要经许多时日,冒许多危险,美国人穿过卢浮宫决不会像他们穿过巴黎香谢里雪街一样匆促。

⑧现代人所谓“效率”以外究竟还有其他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么?拿法国理姆、亚眠各处几个中世纪的大教寺和纽约一座世界最高的钢铁房屋相比较,或者拿一幅湘绣和杭州织锦相比较,便易明白。最高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注重人的成分,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要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乃高尚理想与伟大人格之表现。如果它是经过努力而能表现理想与人格的工作,即使结果失败了,我们也得承认它是有价值的。

(节选自朱光潜《永恒的〈蒙娜丽莎)》有改动)

【小题1】作者认为“第一流美术作品”的共性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②段写作者的“深思”“遐想”有什么作用
【小题3】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
A.文中两次出现的“多么深多么广的一条鸿沟”都是指中世纪和现世纪在生活和创作条件上有巨大的差异。
B.第④段借助大量的对比,目的是让我们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越是条件差、效率低就越可能出精品。
C.“创作”一词加了引号,颇含讽刺意味,表明现时代有许多草草完成的作品,其质量令人堪忧。
D.对历史家所谓“现代文化比中世纪进步”表示“怀疑”,原因是现代人并没有创作出《蒙娜丽莎》般的伟大作品。
E.第⑥段连用几个问句,表示作者认为现代人轻浮粗率,难成大器。
F.作者欣赏的是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景仰的是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小题4】作者反对现代人过分强调的“效率”,他认为估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小题5】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段介绍《蒙娜丽莎》的文字(不超过60字)
【小题6】“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举例加以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月上柳梢头》,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像患虚症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文本二:

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

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有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都觉得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部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沈从文、张爱玲、林语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突出他的随性洒脱。
B.文本一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了一个人品与画品相独立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友人的崇敬。
C.文本一描写丰子恺不远千里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侠义的性格。
D.朱光潜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词古画对其画品的熏陶有密切关系。
【小题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的语言平易,较少堆砌辞藻,虽然加入排比、比喻等手法,但整体上不饰浮华、引人入胜。
B.文本一先集中刻画丰子恺的人品,再详细解读他的画品,结构安排紧凑,较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
C.文本二作者将李商隐的诗与现代人写的东西相比,一褒一贬,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D.文本二中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运用多个事例来佐证自己的创作主张,让整个文章颇具哲学思辨气息。
【小题3】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文本二指出,散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做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瑟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瑟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却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欣赏悲剧时常常潸然泪下又欲罢不能,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强烈的悲剧快感。
B.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
D.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有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B.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弑君篡位,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
C.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悲哀会削弱这种力量。
D.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两人都强调了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
【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小题5】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