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较难0.4 引用4 组卷2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芙琳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

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木拐杖,想把他们撵回去。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妈妈还在世呢。如今她和兄弟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家!她环顾四周,望着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件,多少年来她每周打扫一次,心里老是纳罕: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

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这下子,加万小姐该高兴啦。平时她总要炫耀自己比伊芙琳高明,特别在旁边有人的时候。

伊芙琳离开这百货店是不会痛哭流涕的。

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将结婚——正是她,伊芙琳,人们将尊重她,她不会像妈妈生前那样遭受虐待。她已经十九岁出头了,有时还会觉得受着父亲暴虐的威胁。小时候,父亲常常对哈利和欧内斯特很粗暴,对她却不这样,因为她是女孩子。可是近来,他竟吓唬说:要不是看在死去的娘面上,就要教训教训她。欧内斯特早已夭折,哈利干的是装饰教堂的活儿,几乎成天在乡下奔波。她总是把挣来的工资——七个先令——都给家里,哈利也尽量寄些钱来。但父亲说她老是乱花钱,骂她糊里糊涂,但最后,他还是把钱给她,她只好尽快奔出家门,到菜场去。当她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回到家时,已经深夜了。她管这个家是很辛劳的;妈妈去世后,就得她来照料两个弟弟,务必让他们准时吃饭,准时上学。真是辛苦的家务——艰难的生活——不过,此刻就要离别了,她却有些依依不舍了。

她将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弗兰克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她将乘夜半船随他私奔,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人们都知道他俩在谈恋爱。每当他哼起一支姑娘爱上水手的歌儿时,她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的感觉。他告诉她在哪几条船上待过,干过哪些活儿。他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走运了,这次是回祖国来度假来的。父亲窥破了他俩的秘密,不许她再跟弗兰克讲一句话了。

“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他说。

有一天,父亲同弗兰克吵了一场,从此,她只得偷着去会情郎了。

大街上暮色渐浓。搁在她膝盖上的两只白信封变得模糊不清。一封是给哈利的,另一封给父亲。她最喜欢欧内斯特,但也爱哈利。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她身子不好,睡了一天;他特意为女儿念了一篇鬼故事,还亲自在炉上替她烘面包片呢。还有一次,那时妈妈还在世,一家人到霍斯山去野餐。她还记得,那一回父亲为了逗孩子们发笑,故意戴上了妈妈的女帽呐。

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窗下,从大街远处飘来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乐声。她很熟悉那曲调,她想起了自己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保证尽力支撑这个家。她记得妈妈临终前夕的情景:她又待在客厅那边黑黝黝的小屋里,户外,传来一支凄凉的意大利乐曲的琴声。

当她在沉思的时候,妈妈一生悲惨的景象历历在目,震慑了她的灵魂深处——妈妈在平凡的生活中牺牲了一切,结果竟发疯而死。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

她吓得惊跳起来。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

北墙码头,一片喧嚣,她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他握住她的手,她觉得他在跟自己说话,一遍遍讲着飘洋过海的事儿。码头上挤满了掮着棕色行李的士兵。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迷雾中悠然响起呜咽似的汽笛声,不绝如缕。要是真的走了,明天就会在海上,跟弗兰克一起,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驶去。船票已经预订了。事到如今,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

突然,启航铃嘡地一声,她的心怦地一怔。她觉得他抓紧自己的手。

“来!”

刹那间,人间所有的惊涛骇浪在她心头激荡。他在把她拉进波涛中,要把她给淹没了。她双手攥紧铁栅栏。

“来呀!”

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

“伊芙琳!伊薇(伊芙琳的昵称)!”

他冲出栅栏,一面喊她紧跟。有人对他吆喝,催他快上船,但他仍在喊她。于是,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画出伊夫琳的简笔像,传达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她很累”,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自我精神瘫痪的一种体现。
B.“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室内尘埃遍布,是主人公当前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达,是日复一日压抑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C.伊芙琳发出“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的质疑和呐喊,并决定与弗兰克私奔,可见她对自由的追求,说明她已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
D.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伊芙琳放弃离家私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则离家出走,二者选择看似迥异,结局却未必会有大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不同时空生活片段的叙述回忆,勾勒出主人公大致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B.小说两次提及主人公伊芙琳坐在窗口,其凝视静听的外表与波澜起伏的内心构成强烈的对比,也与下文其在北墙码头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深深震撼读者心灵。
C.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完美地将象征意义融入故事情节中。比如,小说中黑色的大船象征着远方与自由,铁栏象征固有的生活与陈旧的思想。
D.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满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权衡后放弃到异乡开始全新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小见大,揭示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精神瘫痪的现实。
【小题3】伊芙琳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放弃了逃离的机会?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乔伊斯善用“精神顿悟”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精神顿悟”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些特定人物事件或某种特定情境氛围来激发人物情感,使其茅塞顿开。请指出文中的两处“精神顿悟”,并分析其效果。
22-23高二上·江苏南通·期末
知识点:乔伊斯外国小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伊芙琳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她坐在窗口,凝视着夜幕渐渐笼罩在林荫道上。她的头依在窗帘上,鼻孔里嗅到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她累了。

路上人迹稀少。有个男子从最后一幢屋子里出来,经过窗前回家去。她听见他的脚步踏在混凝土人行道上,发出橐橐声;尔后又踩在那些新造的红房子前的煤屑路上,嘎吱嘎吱地响着。以前,那里是一片旷地,他们常在那儿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耍。她的父亲常常跑到地里来,提着一根木拐杖,想把他们撵回去。那时他们似乎很快活,父亲的脾气不像现在这么坏,妈妈还在世呢。如今她和兄弟都长大了,母亲已经过世。现在她和别人一样,也要离乡背井了。

家!她环顾四周,望着房间里所有熟悉的物件,多少年来她每周打扫一次,心里老是纳罕: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或许再也见不到这些熟悉的东西了,她连做梦都没想到跟它们分手呐。

她已经同意出走,要离家了。这样做妥当吗?她试着从各个角度权衡这一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家里她有安顿之处,有吃的,四周是从小朝夕相处的亲人。自然,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店里,都得拼命干活。一旦店里的伙伴发现她跟一个汉子私奔了,会怎么议论呢?也许会说她是个傻瓜吧。很可能会登广告,招人补她的缺。这下子,加万小姐该高兴啦。平时她总要炫耀自己比伊芙琳高明,特别在旁边有人的时候。

伊芙琳离开这百货店是不会痛哭流涕的。

可是,在新的家,在那遥远的陌生的地方,情况会多么不同啊!她将结婚——正是她,伊芙琳,人们将尊重她,她不会像妈妈生前那样遭受虐待。她已经十九岁出头了,有时还会觉得受着父亲暴虐的威胁。小时候,父亲常常对哈利和欧内斯特很粗暴,对她却不这样,因为她是女孩子。可是近来,他竟吓唬说:要不是看在死去的娘面上,就要教训教训她。欧内斯特早已夭折,哈利干的是装饰教堂的活儿,几乎成天在乡下奔波。她总是把挣来的工资——七个先令——都给家里,哈利也尽量寄些钱来。但父亲说她老是乱花钱,骂她糊里糊涂,但最后,他还是把钱给她,她只好尽快奔出家门,到菜场去。当她提着沉甸甸的菜篮,回到家时,已经深夜了。她管这个家是很辛劳的;妈妈去世后,就得她来照料两个弟弟,务必让他们准时吃饭,准时上学。真是辛苦的家务——艰难的生活——不过,此刻就要离别了,她却有些依依不舍了。

她将和弗兰克一起去开辟新的生活。弗兰克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又有男子汉气概。她将乘夜半船随他私奔,做他的妻子,同他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住下来——他已在那里为她准备好一个家了。人们都知道他俩在谈恋爱。每当他哼起一支姑娘爱上水手的歌儿时,她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陶醉的感觉。他告诉她在哪几条船上待过,干过哪些活儿。他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他走运了,这次是回祖国来度假来的。父亲窥破了他俩的秘密,不许她再跟弗兰克讲一句话了。

“我知道那些水手是什么货色。”他说。

有一天,父亲同弗兰克吵了一场,从此,她只得偷着去会情郎了。

大街上暮色渐浓。搁在她膝盖上的两只白信封变得模糊不清。一封是给哈利的,另一封给父亲。她最喜欢欧内斯特,但也爱哈利。她注意到近来父亲一天天见老了,他会想念她的。有时,他会显得很慈爱。不久前,她身子不好,睡了一天;他特意为女儿念了一篇鬼故事,还亲自在炉上替她烘面包片呢。还有一次,那时妈妈还在世,一家人到霍斯山去野餐。她还记得,那一回父亲为了逗孩子们发笑,故意戴上了妈妈的女帽呐。

出走的时刻迫在眉睫了,她仍然坐在窗口,头依着窗帘,闻着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气味。窗下,从大街远处飘来街头艺人拉手风琴的乐声。她很熟悉那曲调,她想起了自己对妈妈许下的诺言:保证尽力支撑这个家。她记得妈妈临终前夕的情景:她又待在客厅那边黑黝黝的小屋里,户外,传来一支凄凉的意大利乐曲的琴声。

当她在沉思的时候,妈妈一生悲惨的景象历历在目,震慑了她的灵魂深处——妈妈在平凡的生活中牺牲了一切,结果竟发疯而死。此刻,她浑身战栗,仿佛又听见母亲疯疯癫癫地不断呓语:“小乖乖!小乖乖!”

她吓得惊跳起来。逃!非逃不可!弗兰克会救她的。他会给她美好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她渴望生活。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弗兰克会把她搂在怀里,抱住她。弗兰克会救她的。

北墙码头,一片喧嚣,她挤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他握住她的手,她觉得他在跟自己说话,一遍遍讲着飘洋过海的事儿。码头上挤满了掮着棕色行李的士兵。透过码头棚屋宽敞的大门,她瞥见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停泊在码头墙边,船舷两侧的舱口闪晃着。她不吭一声,只觉得脸上冰冷发白。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祷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点。迷雾中悠然响起呜咽似的汽笛声,不绝如缕。要是真的走了,明天就会在海上,跟弗兰克一起,向布宜诺斯艾利斯驶去。船票已经预订了。事到如今,他为她尽心出力后,还能反悔吗?!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动嘴唇,默默地、虔诚地向上帝祝祷。

突然,启航铃嘡地一声,她的心怦地一怔。她觉得他抓紧自己的手。

“来!”

刹那间,人间所有的惊涛骇浪在她心头激荡。他在把她拉进波涛中,要把她给淹没了。她双手攥紧铁栅栏。

“来呀!”

不!不!不!决不!她的手狂乱地攫住铁栏。在风涛中,她凄绝地尖叫一声。

“伊芙琳!伊薇(伊芙琳的昵称)!”

他冲出栅栏,一面喊她紧跟。有人对他吆喝,催他快上船,但他仍在喊她。于是,她对他板起一张惨白的脸,无可奈何地,恰如一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茫然瞅着他,目光中既没有恋情,也无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路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通过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画出伊夫琳的简笔像,传达出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她很累”,不仅是身体的累,更是自我精神瘫痪的一种体现。
B.“沾满灰尘的窗帘布的味儿”“究竟哪儿来的这么多灰尘”,室内尘埃遍布,是主人公当前所处困境的形象表达,是日复一日压抑苦闷生活的真实写照。
C.伊芙琳发出“为什么她应该受苦?!她有得到幸福的权利”的质疑和呐喊,并决定与弗兰克私奔,可见她对自由的追求,说明她已具备了独立的自我人格意识。
D.小说与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有异曲同工之妙。伊芙琳放弃离家私奔,《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则离家出走,二者选择看似迥异,结局却未必会有大的不同。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不同时空生活片段的叙述回忆,勾勒出主人公大致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现人物内心深层的意识活动,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B.小说两次提及主人公伊芙琳坐在窗口,其凝视静听的外表与波澜起伏的内心构成强烈的对比,也与下文其在北墙码头的表现构成鲜明对比,深深震撼读者心灵。
C.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小说的一大特点,作者完美地将象征意义融入故事情节中。比如,小说中黑色的大船象征着远方与自由,铁栏象征固有的生活与陈旧的思想。
D.小说塑造了一位不满自身的生活状态,却在经历了激烈的内心权衡后放弃到异乡开始全新生活的少女形象,以小见大,揭示了当时爱尔兰社会精神瘫痪的现实。
【小题3】伊芙琳为什么在最后时刻放弃了逃离的机会?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乔伊斯善用“精神顿悟”的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精神顿悟”需要“客观对应物”的刺激与配合,即通过某些特定人物事件或某种特定情境氛围来激发人物情感,使其茅塞顿开。请指出文中的两处“精神顿悟”,并分析其效果。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