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
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
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小题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
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2-23高一下·甘肃·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论说文诸子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矣                     病:生病
D.敢问夫子恶乎                长:擅长
【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芒芒                                        后君子
C.则塞天地之间                                                勿施
D.其子趋注视之                            不亡者寿
【小题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小题1】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泉之始达。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衣”,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用法相同。
B.甲文“未之有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
C.乙文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与甲文中“仰不足以事父母”的句式不同。
D.乙文中的“贼”,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客观上也利于百姓。
C.乙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乙文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人具有“四端”的重要性。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小题5】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

文本二: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罐,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苏武传》)

文本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有肥肉,厕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享,此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腐,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庸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B.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C.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D.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意思是辜负,与《苏武传》中“见犯乃死,重负国”的“负”相同。
B.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皇宫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率,意思是全部、全都,与《过秦论》中“率疲弊之卒”的“率”不同。
D.戒秋,是华夏部落对西北方向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须明察天下动乱的根源,而其根源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以至于互相损害。
B.在李陵看来,苏武的母亲被关押,而皇帝又年事已高,法令无常,苏武即使回到汉朝,也不会得到善待,因此没有必要为汉朝守节。
C.从文本三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混乱,杨朱、墨翟的言论影响很大,孟子感到担忧,竭力捍卫圣人的学说,使胡言乱语的人不敢兴风作浪。
D.墨子和孟子根据各自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乱象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自己的治理主张,以期实现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②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小题5】墨子、苏武、孟子在君臣如何相处这一问题上,观点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