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已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小题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22-23高二上·广东珠海·期末
知识点:刘向(约前77-前6)《新序》(《战国策》整理)史传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赵简子游于河而乐之,叹曰:“安得贤士而与处焉!”舟人古乘跪而对曰:“夫珠玉无足,去此数千里而所以能来者,人好之也。今士有足而不来者,此是吾君不好之乎?”赵简子曰:“吾门左右客千人,朝食不足,暮收市征;暮食不足,收市征。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对曰:“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背上之毛,腹下之毳,无尺寸之数,去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卑;益之满把,飞不能为之益高。不知门下左右客千人者,有六翮之用乎?将尽毛毳也。”

晋文侯行地登隧,大夫皆扶之,随会不扶,文侯曰:“会!夫为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对曰:“其罪死。”文侯曰:“何谓重死?”对曰:“身死,妻子为戮焉。”随会曰:“君奚独问为人臣忍其君者,而不问为人君而忍其臣者邪?”文侯曰:“为人君而忍其臣者,其罪何如?”随会对曰:“为人君而忍其臣者,智士不为谋,辨士不为言,仁士不为行,勇士不为死。”文侯援绥下车,大夫曰:“寡人有腰髀之病,愿诸大夫勿罪也。”

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堂而与之言,翟璜不说。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魏文侯觞大夫于曲阳。饮酣,文侯喟然叹曰:“吾独无豫让以为臣。”蹇重举酒进曰:“臣请浮君。”文侯曰:“何以?”对曰:“臣闻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让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饮之,嚼而不让。曰:“无管仲、鲍叔以为臣,故有豫让之功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B.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C.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D.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既受吾赏/又责吾礼/毋乃难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收市征”与“朝发白帝,暮至江陵”(《三峡》)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B.“其罪重死”与“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两句中的“重”字含义不同。
C.“辞大夫曰”与“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
D.“贱不能临贵”与“临不测之渊”(《过秦论》)两句中的“临”字含义不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简子感叹难以得到贤士,舟人古乘则直接点明简子虽门客上千,却并未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可见其并非真正喜好贤士。
B.晋文侯怪责随会为人臣子却不扶助君主,随会最后的回答让他豁然醒悟,由原来的受之安然转为心怀愧疚,主动向大夫致歉。
C.管仲解释自己担任上卿又被赐予一年的田赋,却还不能将齐国治理好,是因为跟君主不够亲近。齐桓公立即尊奉管仲为仲父。
D.蹇重因为魏文侯叹息没有豫让这样的臣子而请罚其酒,魏文侯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夸赞蹇重说得好,并且将满杯罚酒一饮而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
(2)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材料二: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节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隘楚太子[A]弗出[B]不[C]仁[D]又欲夺之[E]东地[F]五百里[G]不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即做人质。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中的“质”词义相同。
B.归,与《荆轲刺秦王》中“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的“归”字用法相同。
C.玉声,佩玉相击之声,借指为美妙的声音,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与“金玉良言”并不一样。
D.矫,假托的意思,文中所指“昭常假传命令”,与成语“矫枉过正”中的“矫”字含义不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襄王接受齐王的放归条件,答应愿意献出东地五百里但只是权宜之计,从后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并不真想把土地献出去。
B.楚襄王善纳言、善用人。在齐国使者前来索要东地时,他召集群臣谋划,广泛听取意见;并利用三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帮助解除危机。
C.古代君子“之于天下,义之与比”,子良、昭常、景鲤、齐国国相虽然在是否应该献出东地的问题上意见不同,但都主张不能失信于天下,落下不义之名。
D.楚国深知仅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抵御齐国、秦国,都曾派出楚襄王、楚怀王作为质子。为了抵御齐国,联合秦国共同对付齐国,楚国不战而保全了东地。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
(2)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矣,谓魏王曰:“老臣请西说秦王,令兵先臣出。”魏王再拜,遂约车而遣之。唐雎到,入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夫魏之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也。”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发者,臣窃以为用策之臣无任矣。夫魏,一万乘之国也,然所以西面而事秦,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必待其急而救之,是失一东藩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则王何利焉?”于是秦昭王遽为发兵救魏。魏氏复定。

(《史记·魏世家》)

材料三: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B.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C.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D.今齐、楚之兵/已合于魏郊/矣而秦救/不发亦将赖其未急也使之/大急彼且/割地而约从王尚何救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本文借指平民百姓。
B.缟和素都是白色的生绢。缟素,可以借指洁白或比喻质朴,本文指白色的丧服。
C.藩,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东藩,东方的藩国,本文是指魏国愿意臣服于秦国。
D.春秋一词含义丰富,如年岁、年龄、春秋季节等,本文指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歌颂了唐雎不畏强秦、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材料二唐雎陈述若不及时援魏,将失掉东藩之魏且增强敌国实力,说服秦王出兵。
C.从材料三可知,当时秦国的法令,殿上侍从不得带任何兵器,兵器都交殿下保管。
D.综合上述材料,唐雎面对秦王“挺剑而起”当属虚构,不能视之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相约而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而秦救不至。
(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