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文言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二)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C.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和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B.孺子,文中指幼儿、儿童,与《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相同。
C.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D.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等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小题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2-23高一下·四川成都·期中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孟子》议论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乙)

文王观于臧,见一丈人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终而释之,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于是旦而属之大夫曰:昔者寡人梦见良人,黑色而髯,乘驳马而偏朱蹄,号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无更,偏令无出,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长官者不成德。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循终身无闻。

(节选自《庄子》)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字母写在答题卡本题位置上。
臧丈人昧A然B而C不应D泛E然F而辞G朝令H而夜循I终身J无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诸侯的继承人。本文指前者。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D.大师: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突然看见小孩快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论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B.甲文中的“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中的“羞恶之心”指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
C.当周文王问臧地老者的治国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广时,臧地老者悄然走开,早上颁布实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终也没再听人说起过。
D.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
【小题5】根据乙文来看,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庄子的主张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材料二:

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犹表之与影,若呼之与响。善钓者,出鱼乎十仞之下,饵香也;善弋者,下鸟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黄,纳聚之,有酸;徒水则必不可。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以茹鱼去蝇,蝇愈至,不可禁,以致之之道去之也。桀、纣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罚虽重,刑虽严,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热在上,民清是走。故民无常,见利之聚,无之去。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信令,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能尽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贤名之。关龙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领之死争其上之过,而不能与之贤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选自《吕氏春秋·功名》,有删改)

【注】①揆:尺度,准则。②醯:醋。③纳:蚊类。④茹:腐臭。

【小题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可谓A智B乎C是以D惟E仁者F宜G在高位H不仁I而在J高位K是L播M其恶N于众也。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令之笑不乐”与“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强”字词义相同。
B.桀、纣,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王,纣是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相传桀、纣都是暴君。
C.“故民无常处”与“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四章》)两句中的“处”字词义不同。
D.“虽信令,民犹无走”与“虽父之不慈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小题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国家如果在上的没有行为准则,在下的不守法规制度,官员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那么这个国家可能就会难以生存。
B.因钓饵香美,鱼从十仞深的水下被钓出来;因弓好,鸟从百仞高的空中被射下来;而君主能使四方各族归顺的原因是恩德崇厚。
C.桀、纣企图用惩罚和刑法这些暴政来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结果却适得其反,这跟用臭鱼驱除苍蝇而苍蝇越来越多的道理相似。
D.面对到了极点的寒冷和炎热,百姓却没有躲避的地方,这说明天下君主没有做好抗灾的准备,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疾苦。
【小题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2)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以归。
【小题5】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五人墓碑记》和《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行为士先者,为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之私人毛一鹭        私人:党羽B.吴之民方痛心        痛心:心疼
C.意气扬扬        意气:神情D.颜色不少变       颜色:脸色
【小题2】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予犹记周公被逮
A.吾社行为士先者B.为声义
C.然五人当刑也D.呼中丞名而詈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人墓碑记》中五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与毛一鹭躲在厕所逃命的丑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B.张溥逐一写出五人姓名,紧扣题目,表达了对五人“死于义”的崇敬。
C.孟子运用排比句式,为梁惠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美好的“王道”政治蓝图。
D.《寡人之于国也》中施行“王道”的初始,就应让百姓“养生丧生无憾”与伦理道德教化同步进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